学术投稿

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

汪筠;孙文武

关键词:静脉输液, 不溶性微粒, 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操作中各环节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过程、原因及危害,杜绝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 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实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厂家的输液器所含不溶性微粒存在显著差异(均P<0.01),进气方式(F、G组)、空气环境(H、I组)、配药环境(J组)、配药用具(K、L、M组)以及加入各种针剂(N、O、P组)的不同,亦引起不溶性微粒污染(均P<0.01).结论 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支撑帽的制作与应用

    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手术大多在局部浸润或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一般不予氧气吸入,手术医生为保证手术区域无菌,为了准备较大的消毒范围,常采用无菌单将患者口鼻严密覆盖,这势必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实践证明,在铺巾约10 min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费力、憋闷、恐惧感增加、躁动、出汗、心率加快等表现.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不但可使其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患者不适感如头痛、恶心、呕吐等明显增加,使手术不能顺利进行,而且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凝血延迟,术后出血机会增加,影响手术成功.鉴此,笔者自制了呼吸支撑帽,以解决以上问题.

    作者:胡圣枝;温姣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造影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6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持续至造影后4 h.结果 观察组无1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对照组造影中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造影后5例,发生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34,P<0.01).结论 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微量静脉泵注尼莫地平可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且安全可靠.

    作者:孙松枝;杨玉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游泳及抚触对新生儿体重和黄疸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游泳及抚触对新生儿体重、黄疸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接受沭浴;观察组沐浴后进行游泳和抚触,游泳分为被动泳操和婴儿自动泳操,1次/d,15 min/次;抚触于游泳后按国际通用抚触法(全身按摩法)进行.观察比较两组体重和黄疸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5天体重、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游泳及抚触有益于新生儿体重的增长和黄疸指数的降低.

    作者:景丽伟;陈长香;李建民;温颖娜;张田;李淑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新生儿简易暖箱的制作与应用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保暖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暖箱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传统的保温箱结构复杂,成本高,操作繁琐,且边远贫困山区医院及卫生院经济条件差,不易购置保温箱,使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保暖受到影响.2000年我科研制出一种简易暖箱,用于新生儿及早产儿复温保暖,经临床应用6年,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彭公丹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新生儿胃肠减压胃管固定新法

    目的 寻求一种保证新生儿胃肠减压效果的胃管固定方法.方法 将60例需要持续胃肠减压的新生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固定胃管,观察组采用改进法固定胃管,观察两组胃肠减压情况并记录.结果 观察组胃管移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腹胀缓解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胃管脱落、面部皮肤异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方法固定胃管可保证胃肠减压持续通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喻玲芳;胡永群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新生儿呼吸衰竭NCPAP的护理

    目的 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应用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于应用NCPAP治疗的84例呼吸衰竭患儿,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节NCPAP压力,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 治愈76例(90.5%),无效8例(9.5%).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腔黏膜红肿3例,腹胀5例,经及时处理均缓解;未发生气压伤、鼻腔黏膜坏死、肺不张等并发症.结论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而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林惠香;魏恩焕;邓青林;王巧云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护脉膏预防诺维本致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护脉膏预防诺维本致静脉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54只健康、同龄、体重为2.5~3.0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兔左、右耳缘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诺维本化疗药物.A组左耳不涂药膏,右耳涂护脉膏;B组左耳不涂药膏,右耳涂喜疗妥药膏;C组左耳涂喜疗妥膏,右耳涂护脉膏.分别在24 h、7 d、15 d后观察兔耳缘静脉局部反应及病理学改变,并将每只兔左、右耳对照.结果 A、B组兔左耳缘静脉局部反应重、病理学改变明显;A、C组兔右耳缘静脉局部反应及病理学改变不明显;B组兔右耳、C组兔左耳缘静脉局部反应及病理学改变介于二者之间.结论 诺雏本易致静脉损伤,护脉膏及喜疗妥均有预防诺维本致兔耳缘静脉损伤的作用,但护脉膏效果更佳.

    作者:杨秀云;孙桂芳;张振美;刘理慧;靳昭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介绍一种新型小儿静脉输液固定夹板

    小儿静脉输液常需用夹板固定穿刺处,传统方法采用注射药物针盒或普通夹板固定,常因固定效果欠佳而需重新穿刺.鉴此,我科于2006年1~3月研制出一种新型小儿输液固定夹板,经500例患儿使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杨伟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芦荟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新鲜芦荟预防各种化疗药物组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不等量随机对照试验,将1 51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出生时间单月分入观察组(n=1 000),双月分入对照组(n=510).两组化疗时均按常规静脉穿刺,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后将新鲜芦荟叶片在穿刺点上方2 cm处开始外敷,剖开外敷的芦荟大小为长15~20 cm、宽6~8 cm、厚0.5cm,纱布覆盖后用胶布固定,2 h更换1次,直至化疗结束.对照组患者静脉穿刺处不予芦荟外敷.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3.50%、23.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不同化疗组合模式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观察组静脉炎轻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30 min、~24 h、~72 h时间段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新鲜芦荟叶片外敷预防性静脉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方法简便、经济实用.

    作者:胡华莉;曹梅生;王文娟;施妙春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病史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按时间段进行划分,并对不同时间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高峰在3:00~9:00;发病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风心病、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等危险因素有关;3:00~9:00时间段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与其它时间段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脑梗死患者、脑梗死高危人群的监控.

    作者:邱芙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包括患肢护理、冰硝散外敷的护理、溶栓治疗的护理、饮食调节、心理护理等.结果 40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做好预防冰硝散外敷、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溶栓和肺栓塞的护理至关重要.

    作者:程正平;朱莉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早期腹部抚触促进新生儿胆红素排泄的研究

    目的 探讨预防新生儿黄疸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方法 将足月行剖宫产的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和母乳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第2、3、4天进行腹部抚触.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第2~5天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3、5天粪胆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早期腹部抚触能有效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作者:耿力;阮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心理状态调查

    目的 探讨老年糖耐量低减(IGT)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确诊为IGT的18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80例IGT患者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IGT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等因子分男性高于女性(P<0.05,P<0.01).结论 IGT患者绝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提示在进行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治疗与护理.

    作者:孙慧伶;赵林双;向光大;蒋文;邓胜平;王红;侯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操作中各环节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过程、原因及危害,杜绝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 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实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厂家的输液器所含不溶性微粒存在显著差异(均P<0.01),进气方式(F、G组)、空气环境(H、I组)、配药环境(J组)、配药用具(K、L、M组)以及加入各种针剂(N、O、P组)的不同,亦引起不溶性微粒污染(均P<0.01).结论 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

    作者:汪筠;孙文武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探讨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97例城市青少年心理热线电话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与父母沟通障碍、不良情绪、沉迷网络、青春期性困惑和躁动是青少年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城市青少年特征、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和现行的教育方式、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等提出相应对策,认为城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及教育培训迫在眉睫.

    作者:冯燕华;张家秀;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机械通气患者激越反应原因分析及其护理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患者激越反应的原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对83例机械通气患者激越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机械通气患者激越的原因,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激越表现为烦躁62例,企图拔除气管插管53例,挣扎46例,攻击他人27例,自伤21例,其他16例.激越的主要原因是轻中度意识障碍,疼痛、焦虑和恐惧,呼吸困难,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等.结论 轻中度意识障碍、疼痛、焦虑和恐惧、呼吸困难、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是激越反应的原因.早期镇静、镇痛、心理护理、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激越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红芳;郭丽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白血病患儿家长焦虑、疾病不确定感及其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白血病患儿家长的焦虑、疾病不确定感及其需求情况,为临床实施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56例白血病患儿的家长于惠儿入院3 d内采用焦虑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需求量表进行测评,住院治疗1个月后再次用上述量袁测评.结果 住院1个月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显著低于入院初期(P<0.05),而焦虑和需求两次测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住院1个月内,白血病患儿家长的疾病不确定感通过健康指导得到改善,但焦虑和需求仍持续在一定水平.不确定感和需求能间接反应不同时期焦虑的诸多原因,应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提升其疾病应对能力,提高生活品质.

    作者:沈南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缺陷分析

    目的 分析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缺陷产生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 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检查1 489份医嘱带脉注射执行单,其中存在缺陷的占18.00%;对存在的缺陷用表格形式按百分比的大小分类列出.结果 通过原因分析,认为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中存在的问题与护士的法律意识、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医护药工作不协调、护士工作量大等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医护药沟通,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通过多环节质量控制来应对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陆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后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护理

    目的 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方法 将160例行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即于介入断流术后卧床24 h,卧床期间按常规行腰背部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对性心理护理、体征护理、饮水与排尿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等.结果 患者舒适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穿刺部位血肿外,术后48 h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

    作者:向建斯;廖凯兵;韩琼;郑树卿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红细胞悬液联合得斯芬治疗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护理

    目的 提高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的质量.方法 对89例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悬液的过程进行观察,应用健康教育手段,减少和避免诱因,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结果 89例发生发热17例,溶血反应1例,皮疹6例.结论 加强输血过程的观察与护理,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