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近7年来应用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联合阴囊中缝皮管治疗重型尿道下裂的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57例,平均年龄3.8岁,阴茎阴囊型30例,阴囊型20例,会阴型7例.平均重建尿道长度4.5 cm.所有病例在术后1个月内检查1次,其中30例得到1~5年的随访.结果:一期手术成功率87.8%,阴茎外观满意.尿瘘6例(10.5%),尿道口狭窄再次成形1例(1.7%).本组中27例伴有阴茎发育不良,术前应用hCG或睾丸素霜以改善阴苇大小及包皮量,术后尿瘘发生率11.1%.结论: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加阴囊中缝皮管为矫治重型尿道下裂的一种较理想术式,对阴茎发育不良的尿道下裂,术前内分泌治疗是必要的,重型尿道下裂不作近侧转流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陈绍基;黄鲁刚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方法:1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中,右冠状动脉瘘13例(72.2%),常见的瘘入心腔为右心室(55.6%).除1例施行冠状动脉瘘支直接结扎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瘘在诊断明确后,应及时手术治疗;体外循环下直视修复术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庄建;张镜芳;陈伟达;杨小慧;陈欣欣;熊卫萍;岑坚正;陈寄梅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Baumann角的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对预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意义.方法:测量2~12岁正常儿童110人,204肘,分别测Baumann角(B角)和提携角(C角).在肱骨髁上骨折模型上,肱骨远端在内倾、屈曲、旋转三维状态下分别摄x线片测B角改变.结果:B角平均70.5±5.35°,C角平均9.81±4.29°.B角和C角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间的回归关系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B角与C角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308,P<0.01).B角增加0.5~0.7°,C角约减少1°.骨折远端在常见的内倾、屈曲、旋转三维状态下,B角发生显著改变,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远端内倾对B角影响大,屈曲次之,旋转小.结论:测量B角可预测C角,应充分估计骨折移位对B角可能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预测肘内翻.
作者:徐华梓;池永龙;毛方敏;杨胜武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MYCN(N-myc)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扩增及定位情况,探讨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17例神经母细胞瘤病例,按Evans临床分期,其中6例术前接受化疗.用MYCN基因探针进行核酸原位杂交.MIAS-300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进行灰度扫描并作t'检验.结果:17例神经母细胞瘤标本中MYCN基因原位杂交检测阳性者11例(64.7%).MYCN基因定位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核内.临床分期对MYCN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而化疗对MYCN基因表达的影响作用明显.MYCN检测阳性与阴性组的术前VMA测定值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YCN基因扩增反映神经母细胞瘤的疾病进程.化疗可抑制肿瘤细胞MYCN等胚胎性基因扩增.结合其临床VMA值的减低,表明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受到抑制.
作者:董岿然;高解春;陈莲;杨毅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利用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腓骨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收治25例骨与关节缺损病例.修复方法包括带血管蒂腓骨段转位和吻合血管腓骨小头骨段移植.其中肩肱关节重建9例,桡腕关节重建6例,胫骨缺损修复10例.结果:经手术后2-10年随访,重建骨与关节外型和功能令人满意.结论:在小儿关节重建中,带腓骨小头骨段的游离腓骨移植可满足关节结构重建的需要.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文益民;甄平;石骥;傅晨;高秋明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失败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89例111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首次术后畸形复发(66例87足)或继发外翻(23例24足)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失败原因包括单纯软组织松解手术34足,转移肌肉发育差9足,肌力平衡手术中解剖定位错误、转移肌腱附丽点选择不当51足,术后石膏松脱致附丽点脱落17足.结论:在彻底软组织松解、纠正畸形的同时,肌腱转移应选择发育良好的肌肉、正确的肌腱附丽点位置(第3楔状骨为宜)及合适的张力以建立有效的肌力平衡并注意加强术后石膏管理是预防手术失败的主要措施.术后应定期复查,对手术失败病例早发现、早期正确再次手术处理,仍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黄耀添;许龙顺;雷伟;殷琦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髂腰肌脓肿超声诊断及导向引流的价值.方法;采用超声观察脓肿的范围及邻近组织结构.结果:超声诊断骼腰肌脓肿24例,其中16例经腹膜背侧面切开手术引流,另外8例经皮肤穿刺抽吸脓液.将收集到的脓液作培养,15例培养出葡萄球菌.结论:超声容易诊断小儿髂腰肌脓肿,治疗可采用经皮腹膜后引流.
作者:全学模;刘正全;谈必龙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性别畸形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性染色体、尿17-羟类固醇及17-酮类同醇、选择性尿道或尿生殖窦造影、性腺活检,对1984~1995年收治37例性别畸形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分成四类:女性假两性畸形17例、男性假两性畸形13例、真两性畸形3例、混合性腺发育不全2例.另有Turner综合征1例、Klinefeher综合征1例.结论:不能单凭外牛殖器的形态或性染色体来诊断性别畸形;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章希圣;陈美章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肛门失禁及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治疗肛门失禁的机制.方法:采用一种半导体力敏式测压仪对正常儿童、各种原因的肛门失禁及肛门失禁行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后患儿进行静态、动态及模拟状态下的测压.结果:失禁者肛管大拖出力明显降低(P<0.005);反映横纹肌功能的球海绵体肌反射、肛皮反射及主动收缩均明显降低或缺乏(P<0.05);低感觉气量明显升高,尤其是在骶脊膜膨出失禁组(P<0.001);行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后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提示不同原因所致的肛门失禁机制不完全相同,臀大肌瓣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改善肛门控制在于增加肛管长度、恢复了肛管感觉、建立了主动意识控制.
作者:杨刚;赖炳耀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发生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疗20例,恢复良好15例,治愈率为75%;死亡5例,病死率25%.结论:对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小儿神经功能恢复率大于成人.
作者:陈谦学;王国安;叶应湖;陈坚;陈治标;王以诚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增殖活性在NB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NB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CNA表达指数(PEI)与肿瘤重量、有丝分裂核碎裂指数(MKI)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4和0.903;与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919;年龄<1岁、临床早期(Ⅰ、Ⅱ期)及ⅣS期、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GNB)、Shimada病理分型F型及肿瘤切除者,其PEI均低于相应组别,P值分别为>0.05、<0.05、<0.05、<0.01、<0.05.结论:PCNA的表达与NB的恶性增殖、生长及浸润密切相关,是NB细胞增殖活性增高的分子标志,PEI对判断NB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福年;袁继炎;周蓉儿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为提高对儿童后颅窝髓母细胞瘤的诊治水平.临床资料:42例中男女之比为2:1,平均年龄7.3岁,病变位于小脑蚓部者36例,位于小脑半球6例,均有明显颅内压增高,39例伴重度梗阻性脑积水,31例出现小脑功能障碍.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除3例死于术后呼吸循环衰竭外,其余39例恢复良好,术后即行颅脊柱放疗及化疗,随访至今,尚无一例死亡.结论:对儿童后颅窝髓母细胞瘤应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后颅脊柱低剂量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性治疗措施.
作者:毛伯镛;雷町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变化,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演变特点.方法:117例(161髋)平均7.4年追踪观察,采用连续X线片,观察髋臼指数、臼头指数、Sharp角、ACM角、前倾角及髋臼硬化带的形态变化,同时对股骨头中心距离差进行了测定.结果: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臼随年龄增长逐渐恢复,以复位后1年为明显.复位后3年趋于平稳.髋臼发育不良者,复位前髋臼指数为39°以上,复位后髋臼指数恢复缓慢,经3~4年观察仍持续在30°左右.随复位年限的增加,股骨头中心距离差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复位前髋臼指数超过39°,复位后3年髋臼指数仍持续于30°,即可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
作者:马瑞雪;吉士俊;周永德;刘卫东;张立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测定儿童实体恶性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 1)的表达,及其产物P-糖蛋白(Pgp).方法:17例儿童实体恶性肿瘤组织,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定量检测其mdr1mRNA表达水平.其中15例同时应用APAAP免疫酶标组化法测定其P-gp.结果:实验显示mdr1 mRNA阳性率为82.4%(14/17),P-gp阳性率为80.0%(12/15).两者阳性符合率为86.7%(13/15),四格表精确概率计算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mdr1过量表达是引起儿童实体恶性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重要机理.结论:mdr1 mRNA及P-gp的检测,对指导临床医生预测儿童实体恶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评估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珊;金先庆;杨纯正;许元富;熊冬生;许嘉陵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中造影对进一步了解胆系疾病的病理状态及术式选择价值.方法:应用术中胆系造影对28例胆系疾病进行检查.其中胆总管囊肿24例、先天性胆道闭锁2例、胆道发育不良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1例.结果:24例胆总管囊肿均明确了诊断,有7例胆管远端显示不清,其余17例中13例(76.4%)有胰胆管合流异常(AJPBD).2例胆道闭锁分别属Ⅰ、Ⅰ型,未见胆胰管合流异常.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和硬化性胆管炎均有AJPBD.结论:术中造影是一种简便易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方法,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一般医院均可施行.
作者:李振东;赵莉;杨连全;张道荣;李洁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对小儿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复发原因及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总结,对防止术后复发的措施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收治小儿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44例,均经病理证实.该病术后复发率颇高,12例因复发而再次或多次手术,复发率达36%.其中胫骨为常见的复发部位,占67%.结果:35例行刮除病灶植骨术,术后11例复发.其中胫骨13例,复发7例.对9例胫骨以前方破坏为丰的病变,手术方法由刮除病灶植骨术改进为蝶形切除病灶植骨术,术后1例复发.结论:蝶形切除病灶植骨术是防止小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术后复发的较好方法.
作者:万树斌;马书进;张质彬;张学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先证者(Ⅳ_1):男,10岁,因颈椎半脱位收住院,2年前曾行颈部神经纤维瘤切除术.体检:全身皮肤有散在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牛奶咖啡样斑,尤以颈部皮肤居多,成片状,可扪及硬性皮下结节,胸式呼吸减弱,X线片示颈推半脱位,MRI示C2~C3椎管内有瘤体占位,脊髓受压变扁向前移位.
作者:孙琳;于凤章;邓京城;张学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患儿:男,2个月.因右侧阴囊红肿渐加重,伴发热40天入院.患儿生后20天因哭闹、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右侧阴囊红肿,疑为睾丸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此后阴囊红肿时轻时重,持续发热,体温在38℃左右,能正常吃奶,排便排尿正常.
作者:孔燕;王翔;魏华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患儿,男,8个月.出生后20天发现脐部间断有尿液和粪臭肠液流出,于咳嗽、哭闹、大便和排尿时明显.脐部体检:脐部呈粘膜息肉状,中央有瘘口,脐周皮肤呈湿疹样改变.
作者:祁永波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患儿:男,2天,因其母产前B超检查时发现患儿胃呈两个连通的球形,生后出现腹胀、无胆汁的呕吐入院.体检: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轻度脱水征.腹软,可见胃型.通过胃管向胃内注入少量钡剂转动体位见胃部出现双球征,远侧球内钡剂不能再流入近侧,有少量钡剂进入小肠,12小时后观察胃仍旱双球形,有钡剂残留.拟诊为胃输出道梗阻.
作者:曲修水;张中广;信明君 刊期: 1997年第05期
大便控制和排便是直肠肛管的正常生理机能,其功能异常将引起梗阻性便秘和大便失禁,二者均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病因复杂,处理困难.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直肠肛管动力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谷良;王果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简称NB)是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可达1/10~6.近年来对NB的广泛研究已显示出NB的某些遗传学特征,如N-myc基因的扩增与表达、1号染色体短臂(1P)缺失、Trk基因及bcl-2基因的表达均与NB的预后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对NB预后的判断及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宏伟;李心元 刊期: 1997年第05期
1988~1994年,笔者采用多根三棱针内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股骨中上段骨折,取得满意疗效.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13岁,平均5.6岁.新鲜骨折2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18例;陈旧性骨折3例.骨折部位:中段17例,上段8例,粗隆下3例.
作者:何慕舜;何汉京;吴彪 刊期: 1997年第05期
血清铁蛋白(SF)是一种贮存铁的蛋白质,许多恶性实体肿瘤患者SF增高.SF对恶性肿瘤诊断、预后估计有重要作用.笔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小儿恶性实体肿瘤SF,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毕迅;陈琦;贾莉婷;杨启政;许华峰;刘东峰 刊期: 1997年第05期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鞘膜突未闭畸形的先天性疾病,一般均不能自愈,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效果可靠的方法.但因不少家长惧怕手术和某些非专业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使相当数量的患儿接受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导致其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索损害,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理贤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报告1986年10月~1995年3月共施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25例,其中伴右侧肺静脉异位引流39例、肺动脉瓣狭窄25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对房缺伴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傅帷定;曹鼎方;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1997年第05期
1993年以来我科应用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儿童手、足瘢痕挛缩19例,获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4.9岁.手部瘢痕挛缩7例,足部瘢痕挛缩12例.
作者:汪广嘉;周启星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我院1985年8月~1995年8月,对48例儿童肱骨近端骨折采用X线监视下手法整复闭合经皮穿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树民;周传凯;任中元 刊期: 1997年第05期
1996年我们为2例Peutz-Jegher综合征(PJS)患儿采用经腹小肠切口插入小儿纤维结肠镜(Olympus,CF,201型)电切小肠息肉,报告如下.例1男,11岁.自生后发现唇、颊粘膜、指(趾)端和手掌有褐色斑.5岁时便血,排便时息肉自肛门脱出,在外院摘除.
作者:陈永田;徐祝平;赖晓峰 刊期: 1997年第05期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小儿恶性淋巴瘤中P53抑癌基因和bcl-2癌基因表达水平,探讨两种基因的改变与小儿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作者:宋万波;吴莎;王天有;朱琪;林久治 刊期: 1997年第05期
臀肌挛缩症在各地均有发病,且日趋增多,但多为散发性.近期我们接诊了来自同一村8例重度臀肌挛缩症患儿,遂对该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茂东;张蕊;刘祥清;彭光军;李洪恩 刊期: 199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肠壁内在神经变化及其与小肠功能和免疫排斥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13例,术后定期测肠壁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一氧化氮(NO)神经(组织化学法)活性反应.5例正常大鼠对照研究.结果:术后早期各种神经活性下降,短期恢复,排斥期前VIP和SP活性再次明显下降,但NO神经反应性仍可维持.结论:小肠移植后肠壁内在神经成分和活性可保存,其变化特点可用于判断移植小肠功能和监测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孙晓毅;王果;魏明发;胡道松;茹立强 刊期: 1997年第05期
近5年来,我们采用三维截骨术矫正儿奄肱骨髁上骨折所致肘内翻畸形的新手术方法,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胡月光;呙连胜;朱大江;缪雪阳;明亚芳 刊期: 1997年第05期
在1995年,我们对30例阑尾炎患儿采用右下腹横纹切口皮内缝合的方法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
作者:李龙;张金哲;潘云港;李晓军;徐延波 刊期: 1997年第05期
1993~1995年4月,我们用阴茎头正位尿道口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15例,获得满意效果.手术方法:以7-0丝线贯穿阴茎头顶偏背侧用以牵引,沿尿道沟作纵形切口抵冠状沟0.5 cm处,并以这距离绕冠状沟作包皮内板环形切口,彻底切除腹侧纤维带使阴茎伸直.
作者:陈实新;周中泉;王志宏;董贤平;洪文斗;王峰峰;黄晓峰;孙南丁 刊期: 1997年第05期
中华小儿外科学分会胸心学组,于1997年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处理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112篇,出席会议代表96人,来自全国15个省市,38个单位,中华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潘少川教授、顾问张金哲教授、中华胸心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朱晓东教授到会讲话表示祝贺,全国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苏鸿熙教授、汪曾伟教授、丁文祥教授参加大会作了专题报告和参加了讨论.
作者:李仲智 刊期: 1997年第05期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制度的恢复,使我国医学杂志刊登的论文水平有很大提高.然而由于研究生论文多为实验研究性质,所以杂志上的实验研究论文水平提高明显,相形之下,临床论文水平显得落后.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国际上临床医学论文的写作已形成一个新的模式,科学性有所提高,而我国不少则仍停留在一般病例分析、经验总结、病案报告和试探性技术改进上,以介绍具体实践为主,很少讲来源根据,随诊对比的客观标准也多不完善.我们杂志收到的临床论文投稿很多,好的也刊登了不少,但多数是一般工作报道,几条主观观点,缺少论据与研究.
作者:张金哲 刊期: 199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