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中医学杂志

华中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湖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 国际刊号:1007-5534
  • 国内刊号:42-1414/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6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26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药卫生综合
华中医学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微波-碱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氯仿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模板处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微波-碱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氯仿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模板处理的效果.方法建立微波-碱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氯仿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模板处理,并与简易氯仿法、碱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法和经典酚氯仿法比较;用PCR抑制物实验确定脑脊液中抑制PCR反应的成分.结果同一份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的脑脊液样本微波-碱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氯仿法检出的低稀释度为1∶8,简易氯仿法为1∶4,碱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法和经典酚氯仿法均为1∶2;结核杆菌阳性脑脊液上清液抑制PCR反应,氯仿抽提可去除抑制物.结论微波-碱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氯仿法处理模板可有效提高结核杆菌IS6110 PCR扩增的敏感性.

    作者:向稚丹;方峰;徐翼;李革;陈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哮喘中的作用

    目的利用大鼠哮喘模型揭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其受体拮抗剂CGRP(8-37)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给予腹腔注射致敏原后连续激发7天致哮喘发作,其中干预组于激发前30 min腹腔注射CGRP(8-37),观察大鼠肺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其CGRP水平变化.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哮喘组CGRP阳性细胞占气道上皮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0.01);哮喘组大鼠肺组织内CGRP染色灰度明显高于干预组和对照组.结论 CGRP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GRP(8-37)可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

    作者:李宝珠;刘光辉;高英;杨东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肋床小切口手术综合治疗小儿急性脓胸

    小儿急性脓胸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将引起严重后果.1996年1月~2004年1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脓胸48例,其中24例采用经肋床小切口手术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李志钢;郭应虎;黄立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0例糖尿病足病的诊治体会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创面愈合缓慢,甚至迟迟无皮肤生长,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见.其发病率占糖尿病的4%~10%.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且病变易扩散,常需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糖尿病足病20例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赵涛;管晓峰;黄淑玉;邹毅;黄凤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动静脉内瘘避免初期24小时内闭塞25例分析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初期24 h内闭塞的原因及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方法对25例建立永久性AVF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1例AVF闭塞,5例术中发现内瘘不成功经处理后成功,余均顺利.结论动静脉内瘘术中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抗凝和术后继续抗凝,低血压患者术中、术后补液等可避免AVF早期闭塞.

    作者:尹应芳;蒋志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川芎嗪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于六孔板上建立LPS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凋亡模型,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LPS和川芎嗪单独作用组,并设两组川芎嗪治疗组.于指定时间加入各药品,中止时间为实验开始30小时之后.观察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PS刺激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川芎嗪单独作用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川芎嗪对LPS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抑制了LPS激活的核因子-κB的活性,从而抑制了细胞凋亡的启动.

    作者:刘心;邱晓华;陈梅霞;叶笃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哮喘患儿血清IL-4、TNF-α与IgE水平的探讨

    目的探讨IgE、IL-4与TNF-α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及IgE与IL-4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哮喘发作期40例、缓解期30例患儿及健康对照30例儿童IL-4、TNF-α水平和IgE水平.结果哮喘组的IgE、IL-4与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发作期与缓解期、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IgE与IL-4呈正相关.结论 IgE、IL-4和 TNF-α在儿童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与哮喘的病情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艳丽;刘君炎;王莹;陈和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JAK3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JAK3的表达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3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其相应切缘组织中JAK3 mRNA的表达,并分析JAK3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癌胚抗原(CEA)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胃癌及其相应切缘组织中均有JAK3的表达,胃癌中的JAK3 mRNA 表达 (6.27±0.89)极显著高于其相应切缘组织中的表达(0.93±0.18),P<0.01.②CEA阳性的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JAK3 mRNA 的表达水平较CEA阴性的胃癌患者高(P<0.05).结论正常胃组织及胃癌组织均存在JAK3,JAK3的高表达在胃癌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范俊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526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所引起的感染是目前常见、耐药性复杂的感染之一[1].为了探讨青岛市部分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笔者对2002年1月~2004年6月分离的5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其感染分布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玉琴;罗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哮喘大鼠静脉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哮喘模型静脉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卵蛋白(OVA)致敏SD大鼠并雾化吸入刺激,制作大鼠哮喘模型.10只大鼠作为哮喘组,7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静脉血和BALF,肺组织做病理切片,BALF进行HE染色并细胞分类计数,采用ELISA法检测静脉血和BALF中CGRP的浓度.结果哮喘组BALF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组静脉血中CG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组BALF中CG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哮喘大鼠静脉血和BALF中CGRP均明显升高,CGRP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英;刘光辉;李宝珠;杨东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60例脂肪肝及相关因素分析

    我院于2002~2003年接受1 667人健康体检,本文对其检查结果和其中发现的260例脂肪肝患者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微创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区骨折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转子区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微创动力髋螺钉(DHS)两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2月~2004年12月,随机将股骨转子间区(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微创小切口DHS治疗(n=21),另一组采用PFN治疗(n=20),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41例随访11~24个月,平均1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近期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应用微创小切口DHS固定和PFN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区骨折,克服了传统DHS手术的创伤大、失血多的缺点,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

    作者:金捷;毛文;王度;周雪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方法用RT-PCR检测116例CMLbcr/abl基因.结果 116例CML病人有103例bcr/abl基因为阳性,阳性率为88.8%,ph(-)/bcr(-)CML病人经IFN-α治疗后效果较ph(-)/bcr(+)差,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FN-α治疗CML,尤其是初发的慢性病人有一定疗效,可延长患者的慢性期.

    作者:杨焰;朱励;魏文宁;宋善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痰菌分离谱及耐药性变迁的分析

    近年来,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构成也发生改变.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住院的623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谱和药物敏感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老年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李红;张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近排腕骨切除加骨间掌背侧神经切断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

    舟骨骨折后不愈合和舟月骨间韧带损伤终导致腕退行性关节炎,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腕关节融合,但融合后腕关节功能完全丧失.1999年4月~2002年12月,我科采用腕关节近排腕骨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14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元波;陈振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利凡诺与米非司酮联合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利凡诺与米非司酮联合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价值.方法中期妊娠孕妇105例,其中50例孕14~28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无利凡诺引产和米非司酮引产禁忌,入院后口服米非司酮及羊膜腔注射利凡诺作联合组;单用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引产的55例孕妇为对照组.以宫缩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后出血量、宫颈损伤等为观察指标.结果联合组出现宫缩时间、规则宫缩到胎儿娩出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凡诺和米非司酮联合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临床效果优于单用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尹青;袁媛;李洪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膀胱颈电切成形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效果观察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发生率远低于男性.2001年8月~2005年4月,我科共收治9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病例,均使用电切环行电切成行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源;何佑仿;李坚;卢勇;邓新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Q-T间期延长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Q-T间期(Q-Tc)变化及Q-Tc与肝硬化的病因、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94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非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组间比较Q-Tc的变化及肝功能不同Child分级间Q-Tc的异常率. 结果肝硬化组Q-Tc为(435±40)ms,非肝硬化组为(405±3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硬化组中Child C级的Q-Tc异常率(68.8%)与A级(33.3%)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Q-Tc与Child积分呈正相关(r=0.32,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Child 积分与Q-Tc相关.结论随肝硬化病情加重,Q-Tc异常率升高,Q-Tc延长与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有关;对肝硬化病情严重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纠正异常Q-Tc对肝硬化患者是必要的.

    作者:汪明涛;陈范嵘;郭继兵;李晓虹;朱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对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等的深入研究已证实,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由于机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感染等所致损害的侵袭,引起机体的应激性反应,表现出超强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造成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乃至衰竭;稍后期则由于急性肠粘膜损害、肠道细菌易位等导致机体继发全身感染及局部坏死组织感染.因而将临床病理过程划分为急性反应期、全身感染期及残余感染期.现对其进行一总结.

    作者:陈耀华;胡宗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丙酮酸在心肌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丙酮酸是心肌和其他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代谢燃料和抗氧化物质,在超生理浓度下表现出多种心肌保护作用.丙酮酸能增强心肌收缩性能和心肌能量状态,支持内源性的抗氧化系统,保护心肌免遭缺血再灌注(I/R)损伤和氧化应激.

    作者:郭家龙;张凯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病理研究探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为常见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一组以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为特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DPN)、糖尿病心肌病变(DCM)等.

    作者:郑承红;柯淑红;陈如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兔血清、胆汁SIgA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新生兔血清、胆汁中分泌性IgA(SIg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39只新生大白兔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每组9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采用一次灌服α-萘异硫氰酸盐(200 mg/kg)的方法造成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分别于造模后24、48、72 h依次收集3个实验组动物标本,检测血清和胆汁中的SIgA含量.结果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兔血清中SIgA在24 h开始升高(P<0.05),48 h和72 h较对照组有更为明显的升高(P<0.01);实验组兔胆汁中的SIgA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有血清和胆汁中的SIgA含量的变化,与肝胆系统损伤严重性和病程有关.

    作者:王晓东;刘凡;胡玉莲;黄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CR-RFLP法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诊断和分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单纯疱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法,为生殖器疱疹的诊断及分型提供可靠而特异的方法.方法以特异性引物法为对照,用一对单纯疱疹病毒外层通用引物扩增出长度为438bp的片断,并进行酶切以分型.结果 PCR-RFLP法可特异性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并进行分型,同特异性引物法比较,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CR-RFLP法是一种准确、特异的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进行诊断和分型的方法.

    作者:程健;陈兴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硬膜外麻醉下躯干温度升高与痛觉缺失平面变化

    目的观察在硬膜外麻醉下躯干温度升高平面与痛觉缺失平面的关系,探讨躯干皮肤温度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在30例硬膜外腔中注入2%利多卡因(测试组),10例硬膜外腔中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注液前和注液后5、10、15、20、25、30 min的T4、T5、T6、T7、T8、T9、T10、T11、T12和L5皮肤温度变化,同时也测量测试组中各时间点痛觉缺失平面(针刺法),观察温度升高平面同痛觉缺失平面的关系.结果测试组各时间点温度升高平面均高于痛觉缺失平面,在5、10、15、20、25、30 min时间点,温度升高平面与痛觉缺失平面差分别为:2.5±0.6、2.8±0.7、2.3±0.5、2.4±0.5、2.4±0.5、2.4±0.5.测试组阻滞区T6、T7、T8、T9、T10、T11、T12、L5稳定温度升高值较对照组的相应点的稳定温度升高值升高明显(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下阻滞区皮肤温度呈节段性升高,且温度升高平面均高于痛觉缺失平面2~3脊神经节段.

    作者:戴双华;张传汉;吴震;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诊气管插管误认为在食管3例

    例1 女,58岁,冠心病突发心跳骤停行心肺复苏,急诊气管插管后约10分钟腹部逐渐膨隆,怀疑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当即拔出导管重新暴露声门清楚后插管,经确认位置正确后固定导管,此时腹胀有所减轻.

    作者:程磊;李建华;陈开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热预处理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高热预处理(HPC)对过氧化氢(H2O2)所致大鼠嗜铬细胞瘤株(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HPC组、H2O2组、HPC+H2O2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细胞损伤,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2O2组引起PC12细胞MTT活力明显下降(P<0.01),LDH释放量增多(P<0.01),凋亡明显;而与H2O2处理组相比,HPC+H2O2组则表现为MTT活力升高(P<0.05),LDH释放量减少(P<0.05),且没有出现明显凋亡.结论高热预处理对H2O2所致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张广雄;罗爱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疼痛对不同年龄大鼠脊髓背角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在大鼠疼痛模型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反应方法检测Caspase-3在脊髓背角的表达.结果未刺激侧不同年龄组间Caspase-3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刺激侧青年组Caspase-3表达量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之间Caspase-3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中、青各组刺激侧Caspase-3的表达均较同组未刺激侧增加(P<0.05).结论疼痛刺激可以促进脊髓背角Caspase-3的表达,并且疼痛刺激时Caspase-3的表达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蒋俊;刘德明;刘胜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剂量乳化异氟烷静脉输注对兔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剂量乳化异氟烷静脉输注对兔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的影响.方法将兔(n=10)固定,耳缘静脉用输液泵恒速输注8%乳化异氟烷 3.5 ml/(kg·h),持续输注30 min,耳动脉穿刺测量动脉压,分别于给药前、给药20 min、给药后10 min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分别于给药前、给药10 min、20 min、30 min和给药结束后10 min、20 min、3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和呼吸频率.结果给药前、给药中、给药后,兔的pH、HCO3 -、碱剩余、氧分压、CO2分压和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MAP、呼吸频率、心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静脉输注8%的乳化异氟烷对兔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无明显影响.

    作者:汪兵;李进;袁世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碳酸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用于人工流产增强麻醉镇痛效果及减少丙泊酚用量的可行性. 方法 130例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术孕妇,随机分为A组(仅静注丙泊酚)和B组(静注丙泊酚+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每组65例.术中监测Bp、HR、SpO2,观察麻醉镇痛效果、丙泊酚用药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宫口松弛情况.结果麻醉镇痛效果及宫颈松弛度B组均优于A组(P<0.01,P<0.05);A组术中需追加用药者较B组多(P<0.01),A组丙泊酚用量也较B组大(P<0.05);苏醒时间B组短于A组(P<0.05);两组的Bp、HR注药后5 min及苏醒后都有所下降,但苏醒后B组较A组恢复快.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有助于增强丙泊酚的麻醉镇痛效果,并可减少丙泊酚术中用量.

    作者:李劲;刘先义;胡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化异氟烷延迟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的作用

    目的探讨乳化异氟烷静脉输注是否具有延迟相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 30只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脂肪乳、乳化异氟烷.各组在给药后24 h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红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采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肌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方法(SABC)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结果脂肪乳组心肌梗死范围(45.27%±3.03%)与对照组(44.32%±2.15%)相比无显著差异;乳化异氟烷组(26.76%±2.23%)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乳组(P<0.01);乳化异氟烷组心肌凋亡明显减少(P<0.01),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1),Bax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乳化异氟烷静脉输注具有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和抗凋亡的作用.

    作者:李进;汪兵;袁世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病人全髋置换术的麻醉管理经验

    老年人全髋置换术的麻醉管理因手术复杂程度和病人全身情况而不同[1],而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全髋置换手术的特点又使其麻醉具有特殊性.笔者对66例老年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的麻醉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洛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椎间孔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椎间孔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LDH患者椎间孔阻滞治疗(B组),50例硬膜外腔注药治疗法为对照组(C组).参照JOA标准对100例患者自觉症状、临床检查的改善程度进行治疗前后对照比较.结果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但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C组(P<0.05);治疗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椎间孔阻滞治疗LDH是疗效好且简便的方法.

    作者:李荣春;秦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平衡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平衡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效果,从中筛选佳平衡麻醉药物的组合方案.方法 150例拟施唇腭裂修复手术的婴幼儿在同样条件下诱导插管后,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组,50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P组,50例),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M组,50例).观察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时和气管拔管后的心率、呼吸、呼气末CO2分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术中和苏醒期的并发症,记录苏醒时间.结果 K组在麻醉后各时段的心率明显快于K+P组和K+M组(P<0.01).K+P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和K+M组(P<0.01).K+P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和K+P组(P<0.01).K组气管拔管后早期缺氧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的平衡麻醉效果好,心血管功能稳定,苏醒快.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少.

    作者:张娟;郑永辉;陈建颜;王显春;黄绍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监测下肢外周静脉压-调整体位对减少脊柱术中出血的观察

    俯卧位是脊柱外科后路手术的常用体位,通常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1].在安置患者手术体位时,极易造成对患者身体局部血管的压迫.尤其是腹部,轻微压迫即可使远端静脉压迅速上升.患者在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双下肢静脉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作者:秦汉;彭晓红;李荣春;余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硬膜外导管行脐静脉插管注射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

    脐带血管注射是一种抢救危重儿常用、简便、有效的方法.一般通过注射器针头用注射器直接注药,但由于针头不固定,多次更换注射器注药时,针头容易刺破血管,给药困难.2000~2004年,我科尝试用硬膜外导管代替注射针头进行脐静脉注射,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段欣;程璞利;王威;舒美久;陈明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视下大鼠气管插管方法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大鼠气管插管方法.方法将20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法插管,B组采用直视下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的1周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A组手术时间平均(94±27)秒,B组手术时间平均(58±17)秒,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1周死亡数分别为18例、2例,1周死亡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直视下气管插管法优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法.

    作者:龚勇泉;李劲松;王建军;何剑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症肝功能障碍、肝衰竭患者非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

    关于重症肝功能障碍、肝衰竭患者非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鲜有报道.现将我院2005年4月收治的1例该病患者麻醉处理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童胜雄;丰新民;毕好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对婴幼儿呼吸、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婴幼儿腹腔镜与传统嵌顿疝手术在相同麻醉条件下对婴幼儿术中循环、呼吸的影响,为围术期麻醉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31例ASA I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急诊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6例行腹腔镜检+疝内容物还纳+疝囊超高位结扎术,简称为L组;另外15例行传统的疝内容物还纳+疝修补术,简称为O组.两组患儿均选择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分别记录手术开始前5 min(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 、手术开始后20 min(T3)和拔管后5 min(T4)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酸碱度(pH值).结果组间比较显示:T2、T3时两组间MAP、PaCO2和pH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L组的HR只在T3时高于O组(P<0.05).T4时L组PaCO2较O组高(P<0.05).结论对于没有合并症的ASA I级婴幼儿在严密监测下进行腹腔镜手术是可行的,但术中要注意气腹、体位改变和可能出现的二氧化碳蓄积对生理造成的影响.

    作者:钟良;姚尚龙;黄德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凭静脉麻醉中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中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分析内隐记忆消失的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参数界值.方法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用药组(PM),每组15例.所有患者切皮2 min后,让患者听录音带即内隐记忆刺激.记录入室时(T1)、气管插管后5 min(T2)、切皮前2 min(T3)、切皮后2 min(T4)、内隐记忆刺激完成即刻(T5)等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MLAEP.术后6 h进行记忆调查,测定患者的模糊辨听率.结果全麻后Pa、Nb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1);丙泊酚组与联合用药组MLAEP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所有患者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均消失;模糊辨听率比较,组内、组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剂量的丙泊酚[4.0~6.0 mg/(kg·h)]可以消除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可以消除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MLAEP参数Pa、Nb波潜伏期、波幅可以作为评价术中镇静深度的客观监测指标.

    作者:刘志群;戚志超;邹伟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硬膜外导管改良临床观察

    硬膜外阻滞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麻醉方法,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应用更为广泛,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术中易于管理、术后便于硬膜外镇痛等优点.提高硬膜外麻醉的成功率,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硬膜外导管所致并发症或麻醉失效比较多见,常有置管困难、组织损伤、留置位置不佳、拔管困难等情况,组织损伤中又以血管和神经损伤为主.

    作者:孙建斌;陆阳春;程海涛;柳水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吗啡、芬太尼在术后镇痛效应的比较

    目前,术后镇痛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不同药物又有不同的镇痛效果,1997年7月~2000年8月,我科将芬太尼在术后自控镇痛的效应与吗啡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海;刘艳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罗哌卡因骶麻在肛门直肠手术中的应用

    我院于2003年使用0.375% 罗哌卡因改良骶麻下行肛门直肠手术,本文将其与0.375%布比卡因改良骶麻进行对比,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肛门松弛情况、术中毒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杨超;詹苏;王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评估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R)复合舒芬太尼(S)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三组,A(R 5 mg+S 5 μg)、B(R7.5 mg+S 5 μg)、C(R 10 mg+S 5 μg),每组20例,观察麻醉镇痛效果(0~3)、下肢肌松效果(改良Bromage评分)、产妇低血压发生率、胎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头昏、恶心、呕吐、瘙痒、心动过缓)发生率.结果 B组镇痛效果优90%,C组优95%,A组10例病人切皮前(8/10)或手术中(2/10)均需硬膜外加药;产妇低血压发生率A组小于B、C组.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余海;彭晓红;秦汉;朱旖旎;刘翔;华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颈腰椎硬膜外穿刺置管后造影的回顾总结

    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广泛应用,但硬膜外穿刺置管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若不能及时发现,不仅治疗无效,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本文现随机选择近5年我院颈腰椎硬膜外穿刺置管后造影1000例,回顾总结分析造影显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及其发生率,为以后应用此治疗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树;李灵芝;余四海;涂立刚;吴成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在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中应用

    目的观察小剂量瑞芬太尼在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需胃镜检查的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A(先表麻,再瑞芬太尼+丙泊酚静注)、B(先表麻,再瑞芬太尼+咪达唑仑静注)、C(仅表麻)三组, 观察三组患者检查前、中、后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对检查感受的不适程度.结果 A、B组对检查感受的不适程度均明显低与C组(均P<0.05),检查中A、B组流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检查中A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B组明显.A组患者清醒时间为(1.6±1.4)分钟, B组患者即刻清醒.C组检查中收缩压、舒张压分别较检查前增高,心率增加.结论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中,应用小剂量瑞芬太尼加咪达唑仑或丙泊酚静注后均能使整个检查过程无痛苦反应,且安全性好.但小剂量瑞芬太尼加小剂量咪达唑仑避免了复合丙酚发生的低血压和意识模糊.

    作者:董玲;张广雄;袁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艾司洛尔和尼卡地平对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和尼卡地平用于心肌缺血患者在腹腔镜手术期间心电图S-T段改变的情况.方法 90例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A组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给予艾司洛尔40 μg/(kg·min)和尼卡地平1 μg/(kg·min)静脉泵注.B组为生理盐水对照.记录两组麻醉前、给药后30 min、拔管前和拔管后心电图S-T段下移幅度.结果 A组给药后30 min、拔管前和拔管后S-T段下移幅度变小,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P<0.05).B组给药后30 min、拔管前和拔管后S-T段下移幅度变大,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给药后30 min S-T段下移幅度有显著差异(P<0.05),拔管前和拔管后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艾司洛尔和尼卡地平用于心肌缺血患者能有效改善心肌供血.

    作者:刘宇锋;丰新民;毕好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现代麻醉学进展

    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基础医学方面以药理、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为基础.近年来麻醉学又与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免疫、遗传、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密切联系,进一步探讨和阐明麻醉对机体的影响和机制.在复苏和危重病症医学方面研究机体死亡与复苏的规律,反过来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和丰富诸如麻醉药作用机制、疼痛学说、麻醉对遗传的影响等.随着整个医学科学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作者:姚尚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120例临床分析

    1996~2004年我院共收治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120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韦克奇;胡启江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