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影响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的因素. 方法 收集1997-2010年全国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指标,2010年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城市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保健费等指标.运用灰色模型对中国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进行拟合,并使用此模型进行外推预测;运用空间聚类来分析地区间差异;利用岭回归探索2010年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和城市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和保健费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灰色模型预测精度大于96%,模型基本适合.各地区7岁以下儿童的保健管理率差别较大,保健管理率和社会经济指标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49左右. 结论 灰色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儿童保健管理率变动趋势并进行预测,儿童保健管理率和社会经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生态学相关关系.
作者:张健;熊丽;刘合岭;黄德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异常状况的影响情况和影响因素. 方法 在湖南省湘潭市和常德市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开展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健康影响的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咀嚼槟榔524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12.4%;不咀嚼槟榔521人,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为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黏膜典型纤维化、粘膜充血、张口受限与咀嚼槟榔有统计学联系,口腔黏膜溃疡、出血、白斑、白色角化、扁平苔藓、白斑病及舌活动受限与咀嚼槟榔无统计学联系;性别、年龄、是否嚼槟榔、嚼槟榔年限和量、吸烟、饮酒为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地域分布、嗜好辣椒、刷牙习惯、嚼口香糖习惯与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咀嚼槟榔片数的增加口腔黏膜健康异常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嚼槟榔年限(年)、嚼槟榔片数(片/d)为口腔黏膜健康的影响因素(OR=1.498和1.510). 结论 长时间大量咀嚼槟榔可能损伤口腔黏膜健康.
作者:萧福元;赵炜哲;王非;桂卓嘉;袁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变量相关性,为安全哺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ELISA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HBV-M,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与乳汁HBV-DNA,统计学方法分析两变量相关性. 结果 以乳汁HBV-DNA小于500拷贝/ml为阴性,其中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为11.7% (15/128),B组(HBsAg、HBcAb阳性或HBAg、HBeAg阳性)乳汁阴性率72.3%(11/15),C组(HBsAg、HBAbe、HBcAb阳性)乳汁阴性率94.9%(185/195),三组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8例HBV携带产妇同时检测血清和乳汁HBV-DNA,各组分组情况同上,A组血清HBV-DNA阳性率95.4%(83/87),乳汁HBV-DNA阳性率80.7% (71/87),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2%(6/13),乳汁HBV-DNA阳性率30.8%(4/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与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1.8% (37/148)和4.1% (6/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两变量统计学分析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高. 结论 不同感染模式的HBV携带产妇,血清与乳汁HBV-DNA病毒载量不同,HBV携带产妇哺乳前应该检测血清和母乳中的HBV-DNA,以指导母乳安全喂养.
作者:蔡敏;邹智伦;邵细琴;廖巧如;罗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ps) CPSIT 0531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该融合蛋白,检测其免疫原性. 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Cps 6BC基因组中扩增CPSIT_ 0531基因,并构建pET30a-CPSIT_ 0531原核表达载体,然后转化到宿主菌E.coli BL21中,IPTG诱导His-CPSIT_ 0531融合蛋白表达,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分析His-CPSIT_ 0531蛋白的免疫原性. 结果 成功构建了pET30a-CPSIT_ 0531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和纯化较稳定的重组蛋白;GST-CPSIT_ 0531免疫小鼠后,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为1:640 000. 结论 成功克隆表达了His-CPSIT_ 0531,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贺庆芝;曾怀才;陆春雪;王川;吴移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VEGF-C对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重组人VEGF-C蛋白体外刺激宫颈癌Hda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凋亡相关基因Bcl-2、cyclin D1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10、20、50 ng/μl VEGF-C处理后,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00±0.03)、(1.25±0.05)、(1.55±0.08)、(2.13±0.08),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细胞周期S期比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分别为(30.91±0.09)%、(37.95±0.27)%、(45.05±0.40)%、(64.26±0.20)%;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分别为(12.4±0.3)、(11.4±0.2)、(9.6±0.15)、(5.5±0.25).Bcl-2、cyclin D1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结论 外源性VEGF-C通过细胞内信号的传递,诱导cyclin D1的表达,使肿瘤细胞S期加快,促进细胞周期的进程,来促进Hela细胞增殖;诱导Bcl-2的表达,抑制凋亡.
作者:魏璇;杜雪;李咏梅;赵曼茵;马雪梅;杜秀英;张一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护理本科生学习投入与复原力的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学习投入量表和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对中国医科大学136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护理本科生学习投入量表的评分为(57.93±14.93)分;复原力量表评分为(110.04±14.79)分.护理本科生的学习投入与自我效能、自我接纳、问题解决、家人支持以及复原力总量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237~~0.495,P<0.01). 结论 护理本科生的复原力和学习投入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但复原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护理本科生的特点,帮助其提高复原力水平,进而有利于学习投入程度的提高.
作者:臧爽;李小寒;李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2011年35~~59岁妇女免费乳腺癌普查模式及结果分析,从中发现本模式乳腺癌普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完善本地乳腺癌筛查管理及政府乳腺癌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由调查员对普查妇女进行相关资料的询问填写,采用临床触诊加高频B超相结合筛查方法,同时现场进行信息录入,阳性妇女及时追踪. 结果 47 768例普查妇女中1BI-RADS分级中未见异常共29 755例,占62.29%.发现异常18 013例,占37.71%.复诊率25.3%;活检154例,活检率0.32%,其中良性病变112例,占72.73%;癌前病变11例,占7.14%;乳腺癌31例,占20.13%,乳腺癌检出率64.89/10万,早期癌19例,占61.29%.本次普查高频超声敏感性达到80.65%,阴性预测值达到93.88%. 结论 临床触诊与高频超声相结合模式筛查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经济方便,适宜于中小城市及农村推广;中山市乳腺癌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复诊率偏低,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随访阳性妇女,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建立乳腺癌普查的长效机制,提高早诊早治率.
作者:匡晓梅;王莹;肖琳;罗小婉;彭学鸣;张静;何一雄;陈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描述时间序列分析在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领域的研究现状. 方法 设定纳入标准后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集该主题相关文献. 结果 自2009年以来,共有19项研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痢发病率的预测分析,研究分布在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15项研究在地区层面基于地级市的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结论 时间序列分析已在传染病发病率预测预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和应用.
作者:曹爽;李范;黄德生;刘合岭;关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SFN)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为防治AD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健康成年C57BL/6J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雌雄各半.模型组和干预组小鼠饮用含铝水(浓度为0.4 gl100 ml),并隔日皮下注射200 mg/kg D-半乳糖,此外,干预组小鼠每日1次灌胃给予25 mg/kg SFN,模型组小鼠每日1次灌胃等量蒸馏水,同时设立溶媒对照组.每日1次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并每周称重1次,90 d后采用跳台实验测定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脑组织铝含量,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丢失情况,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脑皮层乙酰胆碱(Ach)含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ChAT活性,Real-time PCR法检测大脑皮层ChAT mRNA的表达. 结果 在整个受试期间各组小鼠均未见异常表现及死亡,各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1),脑铝含量增高(P<0.01),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细胞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SFN能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0.01),降低脑铝含量(P<0.01),增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细胞数(P<0.05).此外,干预组小鼠脑铝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大脑皮层ChAT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o.05);各组小鼠大脑皮层Ach含量、AChE和ChA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FN可明显减少AD模型小鼠胆碱能神经元的丢失,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陈楠;左玥;缪钱炜;于飞;杨军;安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改善医生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 方法 于2011年10-11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有代表性的三个大、中、小城市的6所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1 004名医生为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78.2%.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评价职业紧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率为56.6%.按OR值的顺序,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医患关系严重紧张(OR =2.351)、高付出回报比(OR=1.723)、已婚同居组的医生(OR=1.683)、职务是科室主任(OR=1.330). 结论 辽宁省医生的睡眠障碍与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及职业紧张密切相关.
作者:高菲;赵雪;李皙睿;王索艳;吴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甲酸、乙酸)离子色谱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硅胶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碳酸盐淋洗液1.0 mM Na2CC3/0.1 mM NaHCO3解吸,用AS23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结果 乙酸、甲酸分离良好,检出限分别是0.3、0.03 mg/L;定量限分别为0.91 mg/L和0.12mg/L;回收率分别为96.5%~104%、95.3%~104%;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0.12~200 mg/L.样品中F-、Cl、NO3-、PO4-、SO4-等常见阴离子对甲酸、乙酸的分离无干扰. 结论 该方法一次采样,同时检测甲酸、乙酸,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酸、乙酸的检测.
作者:李士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方法 对263例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受试者给予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对比两年度的生活方式和身体成分结果,并做统计推断.从膳食结构、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体育锻炼、吸烟情况诸方面量化评估生活方式,分析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结果 经过健康生活方式教育,263例客人在米面、畜禽肉类、新鲜水果蔬菜摄入量和日均锻炼时间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P<0.05);而在粗粮、鱼虾、奶类、油、盐的摄入量及吸烟率和吸烟量方面,尚无显著性变化(P>0.05).体脂率和腰臀比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蛋白质总量、骨总量、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 结论 基于健康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科学化、健康化发展.生活方式的良性调整对体成分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身体脂肪含量的减少上.生活方式的调整,较易做到的是减少肉食量,增加水果蔬菜量,增加身体活动量;而控烟、限油、限盐、增加粗粮和奶类摄入量,较难自觉做到.
作者:赵润栓;平昭;白雪琴;时敬宇;欧映伟;冯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8-2012年疟疾监测结果与疫情流行特点,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理深圳市2008-2012年“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疫情报告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8-2012年全市血检监测“三热”病人93 048人次,平均年血检率为1.7‰.5年累计报告疟疾17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31/10万.其中间日疟128例,输入性恶性疟42例.本地病例数逐年下降,至2011年后未再有本地病例报告;输入性疟疾119例,占病例总数的70%.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龙岗区(86例)、罗湖区(35例)和宝安区(28例),其次为南山区(14例)和福田区(7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10月为发病的高峰期.青壮年发病为主,20~39岁年龄段发病114例,占病例总数的67.1%.病例男女性别比为5.3∶ 1.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和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 结论 近年来深圳市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与防控.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晓恒;高世同;谢旭;黄达娜;耿艺介;张仁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6-2011年青岛市城阳区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伤害监测系统,收集2006-2011年城阳区伤害监测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累计报告伤害51 995例,伤害发生率为17.81‰,男性(24.95‰)高于女性(11.04‰).25~44岁年龄组病例构成比高,占38.76%.9-10点是伤害发生高峰时间段.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30.40%)、道路交通事故(27.50%)和钝器伤(21.6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32.39%)、工业和建筑场(21.81%)和家中(19.92%),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37.25%)、有偿工作时(25.34%)和驾乘交通工具(21.89%).本地人口伤害发生以在公路/街道常见,占35.47%,外地人口则为工业和建筑场,占37.55%,本地人口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占40.67%,外地人口为在有偿工作时,占40.86%.外地人口、男性、较大年龄、较低文化程度、道路交通事故、晚上是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和钝器伤,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程度者为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流行特点,科学开展伤害干预工作.
作者:刘娟;贾存显;栾素英;徐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累计报告64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病例主要从高疟区获得感染,以间日疟为主;全年皆有发病,呈5月和9-10月两个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六都寨镇、七江乡、荷田乡3个乡镇,以男性青壮年采金农民工为主. 结论 隆回县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当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输入性疟疾的感染率,防止输入继发病例的发生.
作者:肖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查找研究猩红热发病率和气象因素之间关系的适用方法,探讨邯郸市猩红热的气象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1972-2010年邯郸市猩红热疫情资料、气象资料和人口资料,采用EpiData3.0进行“双重录入”,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气象参数的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本组气象因子数据容差小为0.014,方差膨胀因子大达69.998.②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邯郸市1972-2010年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月日照时数、月小型蒸发量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总降雨量、月极端低气温呈负相关(P<0.05或P<0.01).③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曲线估计方程为(Y)=1.369-0.2301n(X).④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之间得到曲线拟合方程(Y)=-0.781+ 1.242X-0.585X2+0.097X3.⑤气象参数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本文中的气象参数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做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1.946+ 0.378Z2(P<0.01). 结论 (D邯郸市10个气象参数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②邯郸市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模型曲线为对数模型曲线.③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之间呈三次方程曲线关系,月平均风速是影响猩红热月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④气象因素对猩红热发病的影响在总的影响因素中所占比例较小.
作者:阮朝良;孙立明;王洪;果丽平;邓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沈阳市2006-2012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HIV/AIDS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2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沈阳市2006-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 1 871例,男女比例为11.1∶1,高发年龄为20~49岁青壮年,占79.9%,未婚占5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8.6%;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1.9%,男男同性传播占70.5%. 结论 沈阳市的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加大监测力度,加强对男男同性恋等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的力度,以控制沈阳市艾滋病传播与流行.
作者:杨楠;王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重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传染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四川省581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显示能正确区分传染病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仅占12.56%,能正确回答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途径)的有155人,占26.68%;仅有17.56%的调查对象完全知道乙肝的传播途径;肺结核的临床症状知晓率较高,占73.49%.影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重点传染病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P<0.05)、文化程度(P<0.01). 结论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及相关政策的认知水平均较低,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其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从而提高其健康水平.
作者:邬孟汛;何兵;卓晓建;郑利平;潘池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来临之前,分析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特点,了解循环毒株的变化趋势和重点关注地区,为指导下一步手足口病的防控和应对工作提供支持.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3年1-3月手足口病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严重程度和病原学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病例数比2012年同期下降4.9%,严重程度(重症数、重症比例、死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分别下降47%、45%、16%和11%).大部分省市疫情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和安徽的重症数和(或)死亡数增加明显,疫情相对较重,需要重点关注.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在2013年1-3月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在40% ~50%左右波动,甚至超过EV71成为优势毒株,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的比例也较往年同期有所上升. 结论 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的上升需要重点关注.需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重点地区应加强其他肠道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工作并积累相应的临床特征,为加深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下一步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孙军玲;常昭瑞;王丽萍;余宏杰;马会来;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1957-2012年九龙坡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为制订传染病相关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7-2012年九龙坡区甲、乙类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957-2012年56年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5种,357 152例,其中发生死亡的传染病有19种,死亡人数为896例.年均发病率1 213.27/10万,年均死亡率3.04/10万,病死率0.25%.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代改变,总体呈递减趋势.甲、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变化为50、60、7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8.18%~~64.03%,80、9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50.44%~~66.07%,21世纪后以血源及性传播为主,占37.01%.甲类传染病、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一些多发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 结论 九龙坡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新的特点,防制形势仍然严峻.应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对策,加强防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监测水平.
作者:谭学筠;梁小华;李大兴;肖伦;熊飞;杨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饮酒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对广州市31个街道/乡镇,114个居委/村委2 625名20~~59岁男性进行调查. 结果 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的总饮酒率是33.8%,其中重度饮酒率是8.3%.40岁以下男性重度饮酒发生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男性;农村高于城市;中学文化程度的重度饮酒率高.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非)重度饮酒率的危险性是从未饮酒1.46~ 1.77倍.分层分析显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城市男性青壮年由于感到工作或生活压力而发生重度饮酒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没有这种压力的人群(P均<0.05). 结论 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是导致广州市20~59岁的男性发生重度饮酒的主要原因.而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和城镇的男性青壮年易采取过度饮酒的方式缓解压力,此类人群应为干预重点.
作者:吴雪霁;潘冰莹;周琴;董航;李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津市市居民死亡水平现状和死因分布特点,为政府制定人口和卫生政策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津市市2012年居民死亡原因资料,按ICD-10死因分类法整理统计. 结果 2012年津市市居民死亡率为568.39/10万,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外部原因、消化系统疾病为津市市居民的前五位死因.滓市市居民2012年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9.21岁. 结论 慢性病和肿瘤已成为危害津市市居民长寿的主要疾病,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孟成;郭文进;向学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影响尘肺病人死亡年龄的因素. 方法 利用Cox回归分析方法,以生前曾经合并过结核、潜伏期时间、接尘工龄作为协变量,以死亡年龄为失效事件,进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 影响尘肺病人死亡的因素为是否曾经合并肺结核及潜伏期两个因素.尘肺病人如果曾经合并肺结核,其相对危险度为未合并肺结核尘肺病人的1.453倍;而发病的潜伏期每减少1年,尘肺病人死亡风险增加0.034. 结论 尘肺病人的死亡年龄与工人接尘到发病的潜伏期长短及是否合并肺结核有关.
作者:石义琼;漆骏;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全面了解《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2011)在湖南省的应用现状;了解食品监管、检验和企业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知晓和理解程度. 方法 现场问卷调查.采取现场询问、召开会议集中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用Epidata、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后,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湖南省食品监管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和食品企业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0-2011)的整体知晓率为93.40%;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知晓率高为96.22%,食品监管人员知晓率低为91.4%,三类人员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2>3.84,P<0.05).对该标准的整体理解率为82.43%;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理解率高为89.49%,食品监管人员理解率低为78.07%,三类人员间理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2>3.84,P< 0.05).每周使用1次该标准的频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食品生产企业人员显著高于检验检测人员;半年使用1次该标准的频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显著高于食品生产企业人员和检验检测人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及生产企业人员构成分别为49.57%、18.17%、32.26%. 结论 《食品添加剂标准》(GB 2760-2011)在湖南省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食品监管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和食品企业管理人员对该标准的整体知晓率尚待进一步提高,标准的应用频率应更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检验检测人员.
作者:安鹏宁;侯震;陈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某高校直饮机的水质在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污染现状,为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椐. 方法 随机抽取56台的终端水质作为研究对象,按照GB/T 5750-2006规定的标准方法对样本进行细菌学指标检测,检测结果按GB547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CJ94-2005《饮用净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加热前后直饮水大肠菌群合格率为100%.加热前水质菌落总数合格率为64.28%,加热后合格率为82.14%.加热前后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3,P<0.05);直饮水机每日使用频率≥10次的水质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87.09%,而每日使用频率<10次的水质合格率仅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82,P<0.05);水质在管道内停留0、1、3、5d,菌落总数合格率分别为71.43%、64.3%、51.8%、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直饮水的水质受到了细菌的污染.加热、减少直饮水在管道内停留的时间、增加饮水机的使用频率能提高水质细菌学指标的合格率.
作者:唐美秀;刘娟;刘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某民爆无梯炸药生产企业工人健康状况,探讨相关预防措施. 方法 对该企业420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20名受检人员中心电图异常检出45例(10.7%);肝功能(ALT)异常检出53例(12.6%);脂肪肝检出86例(20.5%),不同性别、不同工龄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公司生产企业职工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
作者:蔡练功;张养元;彭铁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温岭地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该地区孕妇早期防治该病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温岭地区1 658名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GDM筛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温岭地区1 658名孕妇中有85例发生GDM,发病率为5.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35岁)、产次(≥1次)、孕前BMI≥25 kg/m2、既往有不良孕产史、有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H-b>130 eL、C反应蛋白增高者的GDM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产次(0次)、孕前BMI<25 kg/m2、既往无不良孕产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Hb< 130g/L、C反应蛋白正常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25 kg/m2、既往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C反应蛋白增高及孕早期Hb> 130 g/L是影响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及时进行血糖筛查,早发现、早诊断GDM,给予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高危孕妇中GDM的发生风险,确保母婴健康.
作者:杨幼林;赵荷兰;安利红;蒋莉;张霞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流动孕妇孕期保健行为与保健知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方法对来慈溪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妇保健门诊的159名流动孕妇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流动孕妇中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在不同文化程度及职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收入水平的流动孕妇在叶酸的服用率、孕3月内第一次产检、按时产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要求产后访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职业是孕期保健知识与保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重点根据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不同职业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孕期保健的认识与依从性,确实保障流动孕妇的母婴健康安全.
作者:卢筱华;于丽青;陈利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影响产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择49例产后精神障碍(postpartum psychiatric disorder,PPD)患者(精神障碍组)和54例同期分娩的正常产妇(正常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分析影响产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将49例产后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25),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4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PPD患者在夫妻感情、婆媳关系、人际关系、居住环境、生男生女、角色冲突及产褥期感染等方面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4周后观察组BPRS量表中的焦虑抑郁、思维障碍和缺乏活力评分及NOSIE中的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抑郁、迟缓和个人整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影响产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较复杂,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产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
作者:胡丽珍;陈彩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对比宫腔纱条填塞和子宫捆绑式缝合应用于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间入院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Ⅰ组(56例)和Ⅱ组(42例),Ⅰ组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止血,Ⅱ组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止血.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止血时间、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的两组患者恶露持续时间、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月经周期. 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Ⅰ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Ⅰ组在止血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Ⅱ组(P<0.05).随访半年期间,两组患者恶露持续时间、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是一种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止血迅速有效、保留子宫且无并发症发生的止血方法.
作者:周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在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生殖道的感染状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93例作为不孕组,同时选取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UU及MH检测,并进行分析. 结果 不孕组CT、UU、MH、CT+UU、UU+MH、CT+ UU+ MH及总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卵管性不孕与CT、UU、CT+UU、UU+MH感染均密切相关(CT:OR=3.371,P=0.045;UU:OR=2.795,P=0.021;CT+ UU:OR=7.538,P=0.016;UU+ MH:OR =4.816,P=0.036).其中CT+UU与输卵管性不孕的联系密切.支原体药敏实验显示,UU对强力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敏感率较高(敏感性均为91.67%);MH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壮观霉素较敏感(敏感性为87.50%、87.50%和75.00%);UU+ MH对交沙霉素较敏感(敏感性为72.72%). 结论 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应重视病原体检测,根据病原体的药敏结果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陈仁;刘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人员构成和血液安全性差异. 方法 统计2012年长沙地区互助献血群体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及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进行对比. 结果 互助献血人群年龄和学历构成比较均匀,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学历越高,献血意愿越强;互助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高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 结论 互助献血存在的血液安全隐患更大,应当适度控制.
作者:孙妮;张钢;郭洪波;张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原料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方法 冷藏温度(4℃)和室温(20℃)条件下在原料乳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计数原料乳中的细菌总数,分析Nisin添加浓度以及储存温度、时间对原料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添加Nisin的原料乳菌落总数显著减少,且随着Nisin浓度的升高,Nisin的抑菌效果增强;细菌在4℃条件下的繁殖速度比在20℃时慢;超过一定的储存时间内,即便添加Nisin并4℃冷藏,原料乳中的细菌总数仍会快速增长. 结论 在4℃的条件下,国家允许添加的范围内添加500 mg/L浓度的Nisin在一定的储存时间内可有效控制原料乳菌落总数的增长.
作者:李莎;谭震;李晰晖;蒋立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浓度与代谢风险相关因素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脂肪组织对代谢性风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 对336名41~81岁的绝经后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水平;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浓度;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脂肪因子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雌激素、胰岛素浓度;全自动生化仪测量血脂浓度;并运用双能X线骨扫描仪(DEXA)测定体脂、躯干体脂、瘦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 (1)血清网膜素水平与身高、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压相关无显著性(P>0.05),其与BMI(r=-0.248)、体重(r=-0.220)、腰围(r=-0.176)、躯干体脂(r=-0.446)、体脂(r=-0.815)、体脂百分比(r=-0.599)负相关;(2)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代谢性风险因素数目组网膜素水平,发现含有1个及以上代谢性风险因素数目组的网膜素水平明显低于无代谢性风险因素组的水平(P<0.05). 结论 (1)绝经后女性血清omentin-1与体重、BMI、腰围、体脂、躯干体脂、体脂百分比负相关;(2)血清omentin-1随代谢性风险因素聚集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可作为代谢性风险因素的预测因子.
作者:张云林;唐四元;蒋岳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食物血糖指数能有效指导糖尿病人膳食规划,从而控制血糖.本文概述了食物血糖指数概念的发展、数据测定、预测模型建立以及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刘慧颖;任国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模式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杭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即:传统社区治疗措施组(对照组)、“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除给予常规干预外,还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干预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疗效、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有效率(87.03%)显著高于对照组(78.07%,x2=3.96,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依从性、各项生活质量经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00、0.306,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为83.78%,对照组为67.57%,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6,P<0.01).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P<0.05).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干预模式,不仅可有效提高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56名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统一的调查量表,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和相关因素调查. 结果 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平均值为(76.90±9.92),得分率为58.79%.六项因子的得分率依次为:遵医嘱服药(80.38%)、足部护理(60.85%)、饮食控制(59.06%)、高低血糖的处理(56.94%)、运动自我管理(52.25%)、血糖监测(48.59%).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是否有合并症、健康教育等.男性运动自我管理水平高于女性、女性组足部护理水平高于男性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组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水平、高低血糖处理好于文盲和小学文化组;病程10年以上组运动和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水平较高;具有两种以上合并症组遵医嘱服药水平高;接受过健康教育的糖尿病患者组各方面的自我管理水平高于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应根据患者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
作者:董胜莲;吴保平;刘海娟;邢凤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护士在昼夜轮班中的氧化应激状态和代谢活动情况,以探讨护士的健康问题. 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重症监护病房护士(intensive care unit,ICU)组和普通病房护士(ordinary service,0S)组,各100例.在轮班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受试者血液中的氧化应激指标总氧化能力(total oxidant status,TOS)、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status,TAS)和氧化应激指数(oxidative stress index,OSI),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代谢活动情况. 结果 与轮班开始阶段相比,在轮班的结束阶段氧化应激指标在ICU组和OS组护士均有所改变.ICU组护士的TAS、TOS和OSI水平在轮班结束时与OS组护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和ICU组护士的代谢活动表现相似. 结论 OS组和ICU组护士的氧化应激指标和代谢活动并无不同,所有的护士在昼夜轮班中受到相似的影响.
作者:陈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的妇科炎症、分娩流产手术等引起的病原体感染以及内分泌紊乱为其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在妇女中的总发病率约为25%[1],可影响生殖功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随着宫腔镜的不断普及,使得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更加便捷,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之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郭湘平;王玲玲;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P-AKT(Ser473)蛋白、HER-2、P53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AKT、HER-2、P53在乳腺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P-AKT蛋白、HER-2、P53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AKT蛋白、HER-2、P53在10例乳腺增生症、19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疾病、1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结果用SPSS12.0软件分析. 结果 P-AKT蛋白、HER-2、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57.6%、65.3%、57.6%)和原位癌的表达(46.2%、61.6%、53.8%)显著高于在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疾病(26.3%、5.3%、0.0%)及乳腺良性增生症的表达(0.0%,P<0.05).P-AKT蛋白、HER-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与其在乳腺原位癌中的表达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乳腺增生症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P-AKT蛋白的表达与HER-2、P53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0.01). 结论 P-AKT(Ser473)蛋白、HER-2、P53的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作者:唐蜜;邹斌;李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对PICC的接受现状.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呼吸内科100名新近确诊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95份问卷合格.11名患者因上腔静脉综合症不能行PICC;47名患者愿意行PICC,但其中27.66%患者担心影响日常活动,44.68%患者对费用表示担忧;37名患者不愿意行PICC,不愿意的原因主要为害怕影响日常运动、洗澡等生活以及置管后护理不方便、易感染. 结论 为了更好的推广在肺癌患者中进行PICC,应对PICC费用进行的合理分析,加强对患者PICC教育,以及减少置管后感染,从而更好的推广PICC.
作者:文筱梅;张京慧;欧阳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多指标质量综合评价,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TOPSIS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27项指标进行质量综合评价. 结果 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结论 TOPSIS法评价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因地制宜的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点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任礼;任山;李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方法 用卫生经济学方法,结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对2003-2012年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石门县艾滋病项目投入资金462.9万元,国家与县级财政投入之比为2.86:1,近5年的投入低于工作需求,投入产出的间接效益(CBA间接)为1:4.60,投入产出的直接效益(CBA直接)为1:11.24,项目成本效用(CUA)为847.1元/1人年,即挽救1个DALY为847.1元,项目避免264人感染HIV,避免了母婴感染,挽救病人的平均生存年为3.4年. 结论 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控制模式,它将艾滋病工作分开目标化,整合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益.石门县2003-2012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表明,艾滋病防治投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作者:李先平;占代红;李育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