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2例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14例,发生率1.03%(14/1362),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则,膈上低位胸导管结扎术对治疗和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疗效确切.
作者:张卫东;吴艳春;陈亮;闵美林;陈健;张佩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总结泌尿系结核各种诊断方法的特征,提高泌尿系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近2年来多个科室反馈诊断72例泌尿系结核,总结泌尿系结核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特征,比较各种病原学检查方法.结果 患者常见的主诉为尿路刺激征和血尿,分别为87.5%和47.2%;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尿TB培养和尿PCR-TBDNA阳性率分别为21.7%、27.3%和58.7%;IVP、超声、MRU、膀胱镜检查和CT的准确率分别为35.5%、48.6%、66.7%、88.9%和90.1%.结论 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诊断应综合病史、尿液分析、影像学检查、病原学诊断等多种方法.超声、尿常规为筛选,尿PCR-TBDNA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CT诊断价值大;膀胱镜检查直观、准确,诊断意义显著.相互反馈信息可帮助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
作者:苗文隆;韩潮;卢成;张志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妇科分清丸所含马兜铃酸对肾脏、肝脏和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治疗途径.方法 收集该院2003~2004年14例由妇科分清丸所致马兜铃酸肾病(AAN)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用前列腺素E1(10μg/d)静点或静推10~14d治疗.结果 妇科分清丸含有关木通,能引起血液、消化和肾脏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症状出现早而严重.该组病人住院期间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后血肌酐下降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 马兜铃酸可能引起前列腺素系统或其他影响肾脏血流量的血管活性因子异常,所以改善微循环治疗对改善AAN的肾功能损伤有效,但是用量及疗程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艳秋;冯江敏;栗霄立;马健飞;王力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PBC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实验检查的特点.方法 分析66例肝功能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PBC患者,分析入院时(治疗前)临床症状及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凝血酶原活动度(PA)、腹水化验等指标.结果 66例PBC中女性61例(92.4%),平均(53.7±9.9)岁.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腹胀(90.9%)、乏力(87.8%)、食欲减退(62.1%)、皮肤瘙痒(34.8%).常见的体征为黄疸(75.8%)、脾大(68.2%)、肝大(57.8%).对Child Pugh计数分级法为A和B级的34例与C级的32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 进行成组t检验,两组患者ALT、AST、GLO、TC、TG、ALP、GGT、HB、PLT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失代偿期PBC患者仍以中年女性多见,以腹胀、乏力、食欲减退、瘙痒、黄疸、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胆汁淤积为主,伴有ALP、GGT显著增高,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以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的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作者:李梵;闫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畸形子宫早孕人流术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畸形子宫早孕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人工流产一次性成功率86.53%,漏吸率9.62%,穿孔率7.69%,人流不全13.80%.结论 畸形子宫早孕行人流术,使漏吸穿孔人流不全等损伤性并发症发生率大大增加.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妇科检查,必要时宫腔探测,术后仔细检查刮出物对降低并发症有意义.B超检查对于确定畸形子宫类型及监护手术具有很大作用.
作者:袁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疝的易发因素、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2000年10月~2005年9月收治的26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采用补片行巨大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采用Marlex网片17例,复合补片(Composix补片)9例,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35个月,平均26个月,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 腹内压增高、术后切口感染、手术操作不规范是腹壁巨大切口疝发生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管理,包括处理腹内压改变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抗生素使用积极防治切口感染、术后的康复指导等是防止该病发生及决定其治疗预后的关键;应用人工补片行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合理、疗效确切的佳治疗方法,也是治疗该病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卫东;吴艳春;樊友本;张芳芳;陈健;闵美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对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将48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d,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3次/d,疗程1年.观察两组血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Child-Pugh计分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PCⅢ、ⅣC、LN、HA)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结束时,所有观察指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治疗组的肝功能、Child-Pugh计分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好转(P<0.05~P<0.001).对照组除ALT、PCⅢ外,治疗前后无显著性的变化.结论 拉米夫定对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抗肝纤维化,阻止肝硬化的发展.
作者:陈美鸿;吴多荣;林庆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中,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CSA)麻醉效果和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老年人下肢及下腹部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CSA组和CEA组各30例.均取L2-3间隙行穿刺,CSA组以Spinocath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CEA组硬膜外腔置入导管行硬膜外麻醉.分别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高阻滞平面、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给局麻药后30 min时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MBS)、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与CEA组比较,以小剂量的布比卡因用于CSA,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显著缩短,MB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给局麻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EA组的MAP和HR在给局麻药后20min(t4)、30min(t5)两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局麻药用量少、起效迅速、阻滞完善、肌肉松弛、血流动力学平稳等优点.Spinocath导管的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较安全地适用于老年人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的麻醉.
作者:卢健芳;郭曲练;王锷;白念岳;黄绍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眼科专用B超检查对眼科各类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B超检查过程中导致误诊或漏诊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2000~2005年在该院眼科进行B超检查的4 625例,5 814只眼的B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常见眼部疾病的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并对误诊或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眼科专用B超检查对眼球疾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眼眶疾病的诊断符合率(P<0.05),机器性能、操作手法、病变所处的解剖部位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误诊或漏诊.结论 B超检查对眼部疾病尤其对眼球疾病是一种简便易行、非创伤性、诊断符合率高的辅助影像学方法,在眼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眼科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同时,眼科医师对各种B超检查的误诊或漏诊原因要有充分的认识,应采取适当手段尽量避免和减少误诊或漏诊的发生.
作者:胡军;赖巧红;项楠;李贵刚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后胸胃瘘的外科治疗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1例食管胃吻合后胸胃瘘的病人临床资料,对胸胃瘘的可能原因、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该组仅4例初诊为胸胃瘘,其余均误诊为吻合口瘘.2例经定位引流治愈;9例早期行二次开胸手术治疗,分别行单纯修补、坏死穿孔部分切除和食管外置等手术;所有病例均行空肠造口术.该组无手术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 食管胃吻合后胸胃瘘多因手术操作不当,造成胃壁局部血运障碍所致,关键在于预防.一旦经临床诊断,均应及时定位引流,必要时二次开胸手术,同期空肠造口术以提供早期肠为营养.
作者:杨为贵;黄杰;蔡艳丽;王土生;程邦昌;毛志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不同语言背景对于中风后失语康复训练的影响,并制定有效的失语康复原则.方法 将112例中风后失语患者分为2组,其中沪语组68例和普通话组44例,分别进行语言功能评定和康复.结果 语言康复能明显改善中风后失语症状(P<0.001).沪语组在口语表达方面改善更显著(P=0.03);普通话组在书写方面效果更佳(P=0.03);听理解和阅读能力方面,沪语组或普通话组的康复效果差异不明显(P值分别为0.88和0.20).各种可能影响失语恢复的因素中,失语的严重程度和开始康复距离中风发生的时间极大影响恢复效果;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沪语组和普通话组的阅读及书写的康复(P值均<0.001);失语类型对听理解和阅读康复的影响显著(P值为0.02);年龄和初始中风严重程度(以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对不同语言背景失语康复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对中风后失语患者语言康复训练能极大地改善症状,使用患者日常用语结合恰当的康复训练手段效果会更理想.
作者:邬剑军;蒋雨平;蔡振林;倪冬艳;姚建新;林春颖;熊友生;周小平;邱晓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延长血管蒂的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方法.方法 利用掌背动脉与指背动脉的相连续性,指背动脉的终末支与指固有动脉的背侧支在手指近节中、远1/3区相吻合,并以此为转点设计皮瓣,临床应用13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7~9 mm(平均8.1 mm),皮瓣厚薄适中、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该皮瓣是修复手指较大范围缺损的较好方法,并能同时进行肌腱修复及感觉功能重建.
作者:李志安;伍成奇;黄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Graves病的常见死亡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诊疗方法,以降低Graves病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21例Graves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以Graves病为原发病死亡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31~65岁,并发症有:甲状腺危象4例,甲亢性心脏病17例,粒细胞缺乏症3例,脑梗死2例,周期性麻痹1例.死亡原因有:甲亢性心脏病、猝死10例(47.62%),甲状腺危象4例(19.05%),粒细胞缺乏症合并败血症3例(14.29%),合并糖尿病、肺结核致全身衰竭2例(9.52%),脑梗死1例(4.76%),肠系膜动脉栓塞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1例(4.76%).结论 甲亢性心脏病是Graves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就诊治疗、减少Graves病并发症、避免感染及精神创伤、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期间监测血常规等,是降低Graves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欧阳芳;温先勇;徐玲;马红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总结20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经验与失败教训.方法 选择2000年9月~2005年5月收治的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0例,对其死因及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中治愈12例,死亡8例.结论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死因为肺部感染、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治疗上应尽早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指针要放宽;皮质激素短期用于肺水肿或严重支气管痉挛;雾化吸入、气道灌洗对防治肺部感染、促进稠痰坏死黏膜排出具有较好效果;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翻身拍背,定时更换体位以利引流.
作者:徐向荣;罗志军;张承德;王进勇;吴德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脏功能的关系.方法 以慢性心力衰竭组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NYHA标准分级:Ⅱ级16例,Ⅲ级19例、Ⅳ级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BNP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并以3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心衰组血浆BNP、ET-1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并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逐级升高.血浆BNP、ET-1水平均LVEF呈负相关(r=-0.532,r=-0.567,P<0.001),而且BNP与ET-1之间呈正相关(r=0.543,P<0.001).结论 在CHF患者中BNP与ET-1均可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其中血浆BNP水平更为敏感;血浆BNP和ET-1不仅可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而且两者在CH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作者:任明;柳茵;刘维军;李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比较3种髌骨骨折内固定的疗效,探讨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108例髌骨骨折分别采用粗丝线环扎法、克氏针张力带法(包括改良法)及镍钛聚髌器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4年,粗丝线环扎法粉碎性骨折优良率70.0%,横形骨折优良率71.5%,克氏针张力带法粉碎性骨折优良率50.0%,横形骨折优良率90.4%,镍钛聚髌器法粉碎性骨折优良率90.9%,横形骨折优良率优良率88.9%.结论 镍钛聚髌器可作为任何类型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横行或斜形髌骨骨折可选用克氏针张力带法固定,粗丝线环扎法效果欠佳.
作者:罗群强;陆敏安;彭维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20~84岁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及其主要成分患病率现状分析.方法 2005年6~9月对20~84岁人群共3 573例(男2 095例,女1 478例),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04年推荐的有关中国成人MS标准及相关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合计,MS患病率为23.62%.男性在40岁以上及女性在50岁以上MS患病率明显升高,男性70岁组及女性60~69岁患病率达到高峰.结论 沈阳地区20岁以上成人有相当比例个体患有MS,尽早筛查并发现MS高危人群,对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贵新;张书杰;韩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常见并发症.结果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并发症的发生除与传统手术有部分相同的原因外,尚有与器械操作相关.结论 通过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积极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运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治疗肾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12肋尖下方做长约3~6 cm的小切口,对32例肾囊肿患者行小切口囊肿去顶术.结果 手术35~55min,平均46 min.住院5~7 d.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3~4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小切口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可行,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立民;常喜华;邵冬;王金国;孔祥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凝血四项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我们对64例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急淋患儿治疗前1 d、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2 d检测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患儿在使用L-Asp过程中出现凝血四项的异常,主要是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结论 L-Asp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适当补充纤维蛋白原,不影响L-Asp继续应用.
作者:韦润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诊断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方法.方法 回顾2004年8月~2005年3月该科收治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患者19例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进行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该组有7例患者首诊时漏诊颈椎和颈髓损伤,漏诊患者中重型颅脑外伤4例,中型颅脑外伤2例,轻型颅脑外伤1例.结论 颅脑外伤合并的颈椎和颈髓损伤易被漏诊.在接诊颅脑外伤患者时应警惕是否合并颈椎和颈髓的损伤,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对疑有颈椎和颈髓损伤而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尽早予以颈部有效制动,同时行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检查,张口困难的患者应行寰枢椎CT检查;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及寰枢椎CT检查.对怀疑有颈髓损伤的患者应行MRI检查.
作者:邓展生;郭晓柠;高嵩涛;李宝军;张胜利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MB)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各TOAST亚型间的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老年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白质病变(WMC)的严重程度.对所有入组病例行TOAST分型,观察各亚型间MB发现率的异同.结果 69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217例患者(31.3%),其中26例小动脉闭塞型患者(55.3%)脑内存在MB.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1),高血压病(P=0.024),入院时收缩压(P<0.001)、舒张压水平(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P<0.001)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P=0.002)与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C分值(OR 1.157,95%CI 1.112~1.203,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OR 1.587,95%CI 1.013~2.486,P=0.044)及舒张压水平(OR 1.019,95%CI 1.007~1.032,P=0.003)为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MB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既往脑梗死病史、舒张压水平是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脑内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淞然;华平;苏蔼欣;范玉华;邢诒刚;黄家星;HUANG Jia-xing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索应用利百素凝胶加地塞米松外敷与利百素凝胶、50%硫酸镁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疗效.方法 将90例病人,按渗漏出现的先后,随机分成A、B、C3组,分别予以利百素凝胶加地塞米松、利百素凝胶、50%硫酸镁溶液湿敷,观察局部红、肿、热、痛消退的情况.结果 利百素凝胶加地塞米松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表1:P<0.05;表2:P<0.01).结论 利百素凝胶加地塞米松持续外敷,是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贺连香;肖佩君;邱赛男;彭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的抑郁情况对腹膜透析治疗及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78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进行抑郁调查,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抑郁组,非抑郁组,两组间进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障碍、经济状况、就业率及顺应性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47.4%存在抑郁情况.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障碍无显著差异,而顺应性、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的抑郁情况是常见的.它可造成腹膜透析患者的顺应性下降、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
作者:陈玮玲;蔡迅;黄仲良;黄成文;钟家浩;刘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CO2激光器对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患者112例,分为激光治疗组和药物综合治疗对照组各56例.确诊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A和ⅢB类.激光治疗组:经尿道插入并定位于前列腺部.照射能量18J/次,隔天治疗1次,每周2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2CPSI)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判断.结果 症状程度评分值较治疗前减少60%1以上为改善.疼痛和不适改善率83.9%,排尿次数的改善率69.6%,对工作以及对心理的影响改善率71.4%(40/56),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率73.2%(P<0.05);治疗前后前列腺按摩液(EPS)中WBC的数量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如排尿不适、血尿、持续的尿路感染等).结论 用CO2激光器进行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黄小芳;刘迎;许小庄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10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n=50):在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10 mL;B组(雷莫司琼组,n=50):在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雷莫司琼0.3 mg;每住病人观察手术后12 h和24 h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术后12 h和24 h雷莫司琼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雷莫司琼能安全、有效的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陈伟元;曾志文;曾金祥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6例乳腺癌患者在行腋淋巴结清扫时,游离并保留腋下脂肪组织中的肋间臂神经,术后测试上臂内后侧的感觉功能.结果 术后上臂内后侧感觉异常发生率为3.5%(2/56),3周后症状消失,经3~12个月随访均未发生局部复发.结论 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上臂内后侧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玉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择期胆囊切除术预防感染的用药方案.方法 对321例择期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抗生素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例分为3组:A组为1998年1~12月术后全程三联抗生素应用病例;B组为2002年1~12月术后全程单一抗生素应用病例;C组为2005年1~10月术前单次抗生素应用病例.结果 3组病例术后第3天体温、白细胞总数、切口愈合情况、感染率等差异无显著性,C组病人应用抗生素种类、用量均较A、B组明显减少.结论 择期胆囊切除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安全、经济、可靠,值得临床认真执行.
作者:张和平;裴秋立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各种畸形子宫的临床特征、诊断、处理原则及与不孕症的关系.方法 对2002年3月~2005年10月该中心收治的35例住院行腹腔镜术(宫腔镜)/开腹手术确诊为畸形子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既往宫内妊娠率为37.14%,其中残角子宫正常妊娠率为50.00%,子宫不全中隔为14.29%,完全中隔为57.14%;双角子宫2例均为原发性不孕症患者;双子宫3例,1例有足月产史,2例为原发性不孕症;完全中隔子宫中有自然流产史者占50.00%(2/4);B超诊断畸形子宫符合率为28.57%,但对完全中隔子宫诊断符合率较高85.71%(6/7),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诊断符合率极低;畸形子宫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病率为51.43%,手术后妊娠率为27.78%.结论 残角子宫、完全中膈子宫、双子宫均有一定的妊娠机会,但完全中膈妊娠易自然流产,双角子宫、子宫不全中膈患者妊娠几率低.该文病例手术后妊娠率无提高.
作者:王娟;叶健;何科峰;江秋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ANP与残肾功能关系.方法 收集24例无明显心力衰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检测血清ANP和肌酐水平,记录患者血压和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情况.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ANP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负相关(β=-0.421,P=0.041),而与血清肌酐水平显著正相关(β=0.518,P=0.01);血清ANP水平与透析间期增加体重/体重正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ANP水平与收缩压显著正相关(β=0.509,P=0.011),与舒张压正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ANP与残肾功能负相关,与收缩压正相关,检测ANP水平有助于评价血液透析患者容量状态.
作者:王成;娄探奇;陈珠江;唐骅;刘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成人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病原菌变迁及耐药分析.方法 对16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培养阳性的191株需氧菌及药敏结果.结果 分离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2.3%,革兰阳性菌占27.2%,需氧菌的混合感染达14.3%.近7年来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分离率上升,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29.5%以上,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复合物仍有较高的抑菌率,在94.4%以上.革兰阳性菌敏感的药物仍为去甲万古霉素,本组检测到1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8.3%).结论 成人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病原菌在变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在增高.
作者:张红亚;李桢;张红云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非转移淋巴结中树突细胞(DC)浸润对临床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显微测微尺检测8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及相应119枚盆腔淋巴结中树突细胞的浸润密度.结果 宫颈癌原发灶中DC浸润密度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P<0.05),与肿瘤组织淋巴管/血管浸润无关(P>0.05),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非转移淋巴结中DC浸润密度与临床预后相关.结论 DC浸润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检测DC的浸润密度可作为判定宫颈癌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唐丽萍;娄阁;隋丽华;王晶;马荣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银屑病患者皮损微血管密度和肥大细胞密度及光化学疗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皮肤和银屑病患者皮损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4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用肥大细胞特异性标志类胰蛋白酶单抗免疫组化法检测肥大细胞密度,并观察光化学疗法对其的影响.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银屑病皮损处肥大细胞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银屑病患者经过9周光化学疗法治疗,微血管密度和肥大细胞密度明显下降.结论 肥大细胞参与银屑病的血管新生,光化学疗法可能通过抗血管新生作用来治疗银屑病.
作者:刘允辉;阎春林;廖康煌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本实验探讨长期大量饮酒对大鼠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酒精剂量组和40%酒精剂量组.分别以生理盐水、20%和40%食用酒精各2 mL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性行为和药物诱发阴茎勃起的变化;用酶放大物理发光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睾酮的含量;测定阴茎平滑肌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总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0%酒精剂量组和40%酒精剂量组大鼠性行为、血清睾酮含量和阴茎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40%酒精剂量组大鼠的药物诱发阴茎勃起实验也受到抑制(P<0.05).结论 大鼠长期大量饮酒后性功能障碍,其机制与血浆睾酮含量降低,阴茎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甘秀国;安瑞华;王涌泉;单丽芬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戊四氮慢性致痫大鼠海马区NF-kB mRNA、IL-6 mRNA动态表达及地塞米松的抗痫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非用药组(P),用药组(D),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不同时间点(4、7、11、15 d)海马区NF-kB mRNA、IL-6 mRNA进行检测,同时根据行为学和脑电图确定大鼠痫性发作.结果 用药组与非用药组NF-kB mRNA、IL-6 mRNA海马区表达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并于点燃前达到高峰;同时用药组较非用药组相同时间点表达减少(P<0.05),且用药组点燃时大鼠痫性发作程度明显轻于非用药组,发作潜伏期也明显延长.结论 NF-kB、IL-6参与了癫痫发病的整个过程,地塞米松通过抑制海马区NF-kB mRNA、IL-6 mRNA表达起到抗痫作用.
作者:金玉玲;刘淑华;张晓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Mel对大鼠肝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质量190~210 g,6~7周龄),随机分为褪黑素处理组(Mel)、酒精溶媒对照组(Alc)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均为60 min,之后每组分别按再灌注后0.5、1、6、12及24 h采集标本.M组(20 mg/kg)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melatonin;A组采取与Mel组相同浓度的酒精液,N组则注射同比例的生理盐水.测定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进行测定;对肝组织进行Bcl-2及Bax免疫组化染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核及细胞器.结果 Mel组在再灌注后的6及12 h时点AST均显著低于Alc及NS对照组(aP<0.05),且Alc组与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Mel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的Bcl-2染色的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Alc及NS对照组(aP<0.05),且各时点内Alc组与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Mel组在再灌注后1,6,12及24h时点的Bax染色的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Alc及NS对照组(cP<0.05),且各时点内Alc组与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Mel组再灌注后6,12及24 h的Bcl-2/Bax值显著高于Alc组和NS组(aP<0.05),且上述每时点内的Alcohol组与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电镜观察结果在Alcohol组及N.S对照组发现了普遍的肝细胞凋亡现象,相同时点Mel组则未发现肝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 外源性Mel可以抑制再灌注后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增强肝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通过提升Bcl-2/Bax值来抑制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李建一;周勇;张文海;殷红专;秦毅民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探讨STAT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特点,以及STAT3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取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1997年12月~1998年12月71例有随访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标本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进行染色分析,判断STAT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率.探讨STAT3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N)、原发肿瘤进展(T)及肿瘤分期的关系,应用生存分析研究STAT3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全部71例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STAT3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36.62%.STAT3的表达与原发肿瘤进展(T)和肿瘤分期明显正相关(P=0.012,0.0000),T值越高,肿瘤分期越晚,STAT3表达量越多.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原发肿瘤STAT3阳性表达率高(P=0.003),且转移淋巴结的癌组织中STAT3阳性表达率高达86.96%(20/23)(P=0.001).STAT3表达阳性的患者预后较STAT3表达阴性的患者差(P=0.005).结论 提示STAT3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STAT3阳性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差,STAT3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辅助预测因子.
作者:孙楠;田大力;赵翔;张真发;张林;刘顺寿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广东汉族人群KIR-HLA信号系统表达规律.方法 对79例广东汉族正常人行KIR、HLA分型,根据KIR-HLA间识别规律,分析各KIR-HLA受体配体对的频率.结果 KIR2DL2/3-HLA-CwAsn80(65.8%)是主要的抑制性KIR-HLA受体配体对,其次是KIR3DL1-HLA-BBw4(62.6%),KIR3DL1-HLA-A11(54.2%),和KIR2DL1-HLA-CwLys80(25.4%).表达KIR2DL1,KIR2DL2/3或KIR3DL1而不表达相应HLA配体的频率分别是63.3%、1.3%、31.6%.KIR2DS1-HLA-CwLys80,KIR2DS2-HLA-CwAsn80,KIR3DS1-HLA-BBw4的频率分别是2.5%、26.6%、16.5%.结论 KIR-HLA信号系统在广东汉族人群有较高的多样性.
作者:尹晓林;邓兰;马红京;郭坤元;张新华;周天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新生SD大鼠细菌性脑膜炎(BM)动物模型.方法 11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实验组(n=30)、正常对照组(n=10)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10).实验组经小脑延髓池分别接种不同浓度B组链球菌Ⅲ(GBSⅢ)10μL,生理盐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GBSⅢ,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观察发绀、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早出现的症状和时间点.采用Loeffler的评分方法作行为评分.根据Racine的抽搐分级标准进行抽搐评价.脑脊液(CSF)作WBC计数、细菌培养,作心血细菌培养.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作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实验组出现所观察的全部临床症状,早于感染后6h出现发绀;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多数出现抽搐(21/30),其分级均在Ⅳ级以上;CSF的WBC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CSF和心血培养出的细菌与接种细菌相同;神经细胞出现坏死和凋亡,凋亡指数为15.92±5.36%.对照组均无临床症状,细菌培养阴性,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正常.结论 11日龄SD新生大鼠经小脑延髓池接种GBSⅢ,可成功地制作BM动物模型.
作者:赵玲玲;殷萍;邹华芳;旷寿金;谷永红;周建党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Octa-cholecystokinin,CCK8)刺激小鼠神经元所致信号转导中磷酸化蛋白的时间动力学特征.方法 培养乳小鼠神经元,随机分为CCK8刺激组和对照组,32P-NaH2PO4标记后分别给予CCK8(10-7mol/L)和等量无磷培养基,作用不同时间后液氮终止反应,经双向电泳、放射自显影,获得磷酸化蛋白质的电泳图谱.利用PDQuest 2D分析软件并结合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对磷酸化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并绘制出一些重要的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改变的时间动力学曲线.结果 CCK8作用不同时间后,神经元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出现明显改变,通过对双向电泳图谱中100多个蛋白质斑点的定性分析,初步确定了小鼠神经元CCK8信号转导相关磷酸化蛋白包括多种蛋白激酶、磷蛋白磷酸酶、胞内信号分子、多种受体、转录因子及核蛋白等.对其中11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曲线多数呈峰型,且蛋白质分子磷酸化达到峰值时间和高磷酸化状态持续时间各不相同,而PKAα表现为较持续的激活状态,MK07、GBOα则呈现双峰型.结论 CCK8在神经元的信号转导具有整合与复杂自适应控制的特征.
作者:王丽;何涛;李娟;谢华福;宋杰;甘淋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生物被膜进行鉴定.分别检测浮游菌(A组)、生物被膜菌(B组)、亚胺培南作用生物被膜菌(C组)、头孢西丁作用生物被膜菌(D组)、阿奇霉素作用生物被膜菌(E组)产生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 B组β-内酰胺酶活性(0.550±0.099)u/mg高于A组(0.333±0.029)u/mg,是A组1.65倍(P<0.01);C组(0.773±0.038)u/mg、D组(0.663±0.056)u/mg均高于B组(P<0.01);C组高于D组(P<0.01);B组高于E组(0.417±0.025)u/mg(P<0.01).结论 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主要原因之一,阿奇霉素能够减少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
作者:李乃静;何平;谷秀;刘勇;李胜岐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用微拉伸黏结强度检测法评价四种黏结剂与正常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黏结强度.方法 选择40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随机均分为8组,每组10颗牙齿,分别与4种黏结剂:两种自酸蚀黏结剂(A:Adper Prompt、B:Xeno Ⅲ)和两种全酸蚀黏结剂(C:Single Bond 2、D:Prime & Bond:NT)黏结.实验分组:牙釉质组AE、BE、CE、DE和牙本质组AD、BD、CD、DD.每组各与一种黏结剂分别按厂商说明书要求用于暴露的牙釉质或牙本质的表面上,再用蓝色复合树脂修复要求高度.每个牙齿片切2条横截面积为15mm2的长方体状样本,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其黏结强度,加载速度为1 mm/min.统计学分析微拉伸黏结强度测试值.结果 4种黏结剂的微拉伸黏结强度,牙釉质组各组之间黏结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结果BE组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本质组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种黏结剂与正常牙釉质的黏结存在差异,自酸蚀黏结剂XenoⅢ黏结强度高;对牙本质自酸蚀黏结剂和全酸蚀黏结剂黏结强度相接近.
作者:于清华;翟月明;潘杏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不完全系统性红斑狼疮(ILE)患者的临床随访研究结果,探索其病情进展预测因素.方法 对ILE患者定期随访,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结束时分析病情进展预测因素.结果 共有19例ILE患者入选本项研究.在3年的随访研究中,有11例ILE患者发展为SLE.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颧部红斑、光过敏、抗dsDNA抗体阳性与SLE进展相关.结论 在本次随访研究中,虽有58%的ILE患者后进展为SLE,但所有患者的SLEDAI分值都较低,提示ILE为狼疮的一种比较轻的亚型.颧部红斑、光过敏及抗ds-DNA抗体阳性预示这些患者可能发展为SLE.
作者:李博;叶志中;庄俊汉;汪迅;张丽君;李剑松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包括缺血再灌注后1、6、12h,24、48和72 h,每组5只.治疗组给予β-七叶皂甙钠腹腔内注射,缺血再灌注组不予处理.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期视网膜中的MCP-1的表达,在不同时间段做大鼠视网膜ERG检测.结果 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各期MCP-1的表达低于缺血再灌注未治疗组,而ERGb波波幅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β-七叶皂甙钠能下调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CP-1的表达而对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游志鹏;赵菊莲;汪昌运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与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二者关系.方法 用银染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2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25例、非典型增生19例、子宫内膜腺癌高分化2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19例,共107例作为观察组,观察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AgNOR的计数值和C-erbB-2蛋白表达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 AgNOR计数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升高,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组中的计数值分别为(4.69±2.32)、(5.38±2.99)、(7.54±2.09),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计数在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增殖症组中虽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存在正相关(r=0.854,P<0.05).结论 AgNOR和C-erbB-2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AgNOR计数增高与C-erbB-2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AgNOR值增高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子宫内膜腺癌且提示子宫内膜腺癌恶性程度高,如合并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增高可进一步提示患者患有子宫内膜腺癌.
作者:马晓欣;苗青;李晓晗;王晓莉;孔令娜;黄岭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在梗阻性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K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47份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并分析ERK表达与梗阻肾纤维化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梗阻肾的肾小管和间质中ERK表达均高于正常的,但仅间质中两者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间质中ERK表达与梗阻肾纤维化程度密切正相关(P<0.05),而肾小管中两者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阻肾的肾小管和间质中ERK强表达者的PCNA指数均分别显著高于ERK弱表达者(P<0.01).结论 ERK活性增强促进细胞增殖增多、从而参与梗阻性肾病的发病过程,尤其在肾纤维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谢庆祥;韩聪祥;林吓聪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局部祛疣术与整体调治的疗效.方法 对138例CA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其中44例在电灼后,局部注射干扰素100万u,每周3次,连续3周;另34例用疣必治局部外涂,每天1次,同时肌注干扰素100万u,每天1次,连用14d;对照组60例,其中电灼30例,局部外涂疣必治30例,均不使用干扰素.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为8.97%,对照组31.67%,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尖锐湿疣的治疗,既要重视局部的治疗,又要重视整体的调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分裂及免疫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对HPV感染的预防和减少复发.
作者:陈峰;罗海林;黄恒忠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的因素及治疗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观察湘雅医院2000年1月~2005年11月之间SAP病例85例,分析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结果 SAP患者病死率27%(23/85),直接死亡原因多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多器官衰竭(MOF)、严重的感染和胰腺病变.结论 改善微循环及早期应用抗生素可有效地降低SAP死亡率.
作者:张阳德;吕琳;潘小季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及评价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无晶体囊眼行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40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0.5以上者3例,0.3~0.5者10例,0.1~0.3者8例,0.1以下者1例,并发视网膜脱离者1例.结论 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为无晶体囊支持情况下人工晶体植入较可靠的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林红;甘娜;孙俊梅;刘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结合远程医学会诊系统使用体会,讨论远程医学会诊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肿瘤患者.男14例,女4例;平均52岁,采用ISDN和双向卫星会诊系统.结果 全部病人均经远程医学会诊,6例肿瘤行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其余12例采用手术切除,符合术前会诊诊断10例.结论 现代远程医学会诊在肿瘤诊治上技术处理简便、快捷、费用低、节省时间,可为临床提供充分信息,准确诊断及指导肿瘤治疗.
作者:黄福贵;李彦兵;任珍;祁欣;李亚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该院1993年10月~2005年5月收治的13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13例中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9例,其中慢性胰腺炎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胰腺肿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脾源性2例,其中脾包虫1例,脾静脉狭窄1例;其他包括结肠转移癌1例,肾周脓肿1例.13例中有1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有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13例均行脾切除手术,其中2例加行贲门血管离断手术,总有率在100%.结论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以胰源性疾病引起门静脉栓塞为常见原因,在诊断上关键在于提高对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认识,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行脾切除手术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江伟;张永久;张东;雷涛;张雷华;吴辉;闫兵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对罕见的成人型睾丸颗粒细胞瘤的病理、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 报告1例成人型睾丸颗粒细胞瘤1例:为囊性肿物,行睾丸肿物剜除术,进行了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回顾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病理为睾丸颗粒细胞瘤.回顾相关文献,对其病理、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论 对于囊性成人型睾丸颗粒细胞瘤,无体内性激素水平异常,可采用肿物剜除术,并需要密切随访.
作者:那万里;毛小强;侯毅;卢启海;刘凯峰;刘立民;宗克山;王金国 刊期: 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