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昆明小鼠定量测定河豚毒素(TTX)方法,选用雄性昆明小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TX致昆明小鼠的LD50为0.165μg,TTX剂量在0.45~2.56 μg之间与昆明小鼠平均死亡时间成线性关系;当河鲀鱼样品提取液TTX浓度低于0.45μg/ml时,腹腔注射1 ml提取液致小鼠平均死亡时间大于4 min,在此范围内与ICR小鼠进行比较,毒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对该传统实验方法进行了无需小鼠体重校正、利用平均数计算等项改进.用昆明小鼠定量测试河豚毒素既方便又可靠.
作者:张理;谢克勤;赵金山;于丽华;邢金川;李培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非食用色素酸性橙Ⅱ,又名酸性金黄Ⅱ、金橙Ⅱ或酸性艳橙GR、俗名金黄粉,化学名为2-荼酚偶氮对苯磺酸钠,染料索引号C I Acid Orange 7(15510),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印染、皮革、造纸、橡胶、塑料、化妆品、木材加工等的常用酸性水溶性染料,[1]研究证实含有2种强致癌物.[2]现被不法商贩多用于腌腊肉制品、辣椒面等的着色剂.
作者:严昌武;段晋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阪崎肠杆菌是肠杆菌科的一种,1980年由黄色阴沟肠杆菌更名为阪崎肠杆菌.阪崎肠杆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目前,微生物学家尚不清楚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来源,但许多病例报告表明婴儿配方粉是目前发现的主要感染渠道.阪崎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人群的健康危害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报告.
作者:裴晓燕;刘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作为北京市食品污染物监测分站,监测北京市海淀区食品中的5种致病菌.方法按《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有关章节检验.结果共检测样品309件,检出36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1.65%,其中检出沙门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李斯特菌15株,未检出副溶血弧菌、O157:H7;生畜(禽)产品共检测109件,致病菌检出率为22.02%;生奶共检测3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6.70%,全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熟肉制品共检测7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0.00%.结论生畜(禽)产品及生牛奶仍然是主要被致病菌污染食品,对于由此造成的熟肉制品的二次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韩喜荣;刘伟;关晶玉;马平焕;毕欣;翟凡;王宏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改进GB/T 5009.34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SO2标准溶液的配制改为先测定固体试剂NaHSO3中SO2的纯度,而后根据已知的SO2纯度直接称取NaHSO3配成SO2标准溶液.显色剂中使用0.27%的甲醛溶液和0.15 mol/L的盐酸溶液,显色剂用量1.0 ml,大吸收波长580 nm.该试验除NO-2及S2-外,其他共存物质及添加剂等均无干扰,在样品溶液中加入H2O2作为校正空白消除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呈色物质及背景颜色的干扰.改进后的方法SO2标准溶液的配制简捷,灵敏度是国标法的1.6倍,小检出量为O.1μg,样品低检测浓度为0.2mg/kg,回收率为90.0%~110.0%,RSD范围为0.5%~3.2%.反应速度、显色体系的稳定性及可操作性等大为提高.该方法适用于食品中SO2的测定.
作者:张文德;郭忠;孙仕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保证供特殊人群食用的营养食品的安全,对进口浓缩营养粉进行监测,从中检出1株阪崎肠杆菌.提示特殊食品的监测十分必要.
作者:王志强;许龙岩;李志勇;凌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独资企业法》等有关企业制度的法律规定,结合有关案例,就新的经济体制下各种存在形态食品卫生行政相对人主体资格的认定进行了分析.
作者:朱建如;魏泽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解2003年江苏省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比往年有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对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全面的分析,后提出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与建议.
作者:严隽德;王春明;高志胜;周群霞;徐跃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建立保健食品的快速安全性评价方法,用CHO和V79两个细胞系对三七进行了MTT法、中性红吸收法、集落形成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用BalB/c细胞、CHL细胞、SL-7细胞3个细胞系对川芎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了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发现:用CHO和CHL细胞系,中性红吸收法做出的细胞毒性结果比较稳定可靠.
作者:隋海霞;高芃;张立实;仲伟鉴;严卫星;刘长喜;徐海滨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