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萍;杨一青;李志忠;董有芹;李秀瑞;王迎春;罗开敏
目的 了解某县产妇中感染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的情况,以便采取早期预防控制措施,减少母婴传播.方法 对该县住院分娩的产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HIV、梅毒抗体,对HIV、梅毒阳性产妇所生婴儿,于12月龄、18月龄时随访检测,了解母婴传播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共检测在该县4所综合医院住院的8 049名产妇.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10.96%,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率2.37%,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产妇年龄与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阳性率呈反比.检出HIV抗体阳性1例,为嫁入本地的广西人,其所产婴儿HIV阳性.梅毒抗体阳性者7例,呈逐年上升,母婴传播率33.33%.结论 该县产妇中乙肝带毒率呈下降趋势,而梅毒感染逐年增多,首次从产妇中检出HIV阳性者.应对育龄妇女在孕前、孕期开展HBV、HIV、梅毒的血清学检测,以便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是预防控制母婴传播的关键.
作者:张起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资料、实验室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中,4例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1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5cm~3.8cm,平均2.5cm.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①淋巴结包膜及包膜外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使包膜增厚;②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滤泡间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③闭塞性血管内膜炎;④小血管周围炎;⑤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形成小肉芽肿,有时可见郎罕氏多核巨细胞;⑥淋巴结边缘窦内单核样B细胞增生;⑦淋巴滤泡内外小灶碎屑样坏死.梅毒血清学试验均阳性.结论 梅毒性淋巴结炎组织学上有相对特征性和提示性,结合血清学检查可明确诊断,病理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减少漏诊.
作者:石麒麟;张晓岚;夏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云南省中澳艾滋病亚洲区域项目网络数据库系统,于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艾滋病项目管理由传统季度报表与专家现场指导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网络数据库进行实时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各项目点负责将规范化的关键服务数据输入,通过网络自动汇总生成各级可随时查询的多张报表,以反应项目指标及服务完成等情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通过网络数据库使项目管理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阶段,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管理及数据综合及时利用效率.
作者:薛皓铭;朵林;赵欣如;杨丽华;钟君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以电视、广播为主的大众宣传教育(宣教)和以村医、村干部为主的宣教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和农民工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结果,为今后制定相关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辽宁省北票市,随机抽取9个行政村540名农民和270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干预前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评估.结果 自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干预,农村常住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67.0%提高到76.5%;对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确定的五个关键问题的知晓率,由13.6%提高到36.5%;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正确态度持有率由51.1%上升到69.9%;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59.8%提高到72.0%;对UNGASS五个关键问题的知晓率由12.9%提高到32.3%;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由37.3%上升到65.6%.结论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农村常住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提高和态度转变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新伦;李雨波;李英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艾滋病(AIDS)、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两者相互促进影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可改变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而有些非HIV的个体其蛋白印迹试验总是显示一些可疑的目前还不清楚的条带[1].
作者:韦雪芳;黎锋;韦万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抽取185名接受MMT的海洛因依赖者,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症状测评,进行单因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海洛因依赖者,其症状各因子均分、总分、总均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表明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方差分析表明,女性多数因子均分高于男性;维吾尔族依赖者的心理问题较汉族、回族严重;接受MMT<6个月者,各项因子均分明显高于6-12月和>12个月者.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作者:田颖;李凡;张玉娟;地力夏提·亚合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国新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因母婴传播感染的比例由1998年的0.1%上升到2007年的1.6%.在HIV感染的儿童中,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国内外成功经验显示,孕产期应用抗逆转录药物干预、产时住院安全分娩、产后婴儿采取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率.
作者:高丽萍;杨一青;李志忠;董有芹;李秀瑞;王迎春;罗开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估计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的规模,探讨乘数法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乘数法按场所分层调查,对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的规模进行估计.结果 广州市酒吧类、桑拿类和公园、公厕类场所的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分别为2 718人(2 427人~ 3 080人)、13 486人(12 145人~15 143人)和8 668人(7 470人~10 332人).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总的规模为24 872人(22 042人~28 555人).结论 运用乘数法对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经济易行,结果可信,但须注意乘数法的适用人群和实施注意事项.
作者:王成;凌莉;何群;陈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研究男男性行为性工作者(MB)的性行为安全状况.方法 在成都、沈阳和南京3个中心城市,对有明确的性交易经历或准备从事性交易的MB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共调查577人,回收有效问卷484份.平均年龄21.56岁,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的占72.5%.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75%,安全套正确使用技巧知晓率仅达63%.插入性性行为发生率均超过60%,还有少量性虐行为,性虐中有半数发生出血现象.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已达到72%,而与女性则仅达到59%.报告曾感染性病的占18.2%,但只有一半多一点的人愿意去公立医院看病.结论 他们是流动人口,缺乏性病艾滋病预防基本知识和意识,存在健康服务的认识误区,需要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健康干预.
作者:曹宁校;蒋娟;葛凤琴;李奇;王晓冬;张国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探索在医院开展对农村居民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对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住院的农村病人,进行了一次艾滋病认知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芳红;孟卫华;张跃秀;王景权;严丽英;尤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预测模型,分析预测效果.方法 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患病种类为因变量,以年龄、国籍、文化程度、职业、劳务史、会阴部症状史、不洁性生活史、明确性伴侣有性病、是否有同性性伴侣、合法性伴侣是否是高危人群、性伴侣数为自变量,建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分析预测效果和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 选择2004-2008年某省口岸出入境人员体检监测中检出的HIV感染者、梅毒患者和非性病人员各98例,HIV感染者以35~49岁男性为主(67.35%),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占81.63%,职业以劳务(46.94%)和公务(30.61%)为主,有2例外籍女性性服务工作者和2例外教.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预测总准确率为85.37%和85.00%.用该模型对独立样本进行预测,总准确率为89.66%,对HIV感染者、梅毒患者和非性病患者的准确率分别为83.33%、85.71%和100.00%.三类预测结果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下面积都>0.90,年龄、性伴侣数和劳务史是重要的三个影响因素.结论 口岸HIV感染者有其特定的流行病学特征,HIV感染者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拟合能力强,能较好地用于评价未知样本.
作者:吴海磊;钱吉生;张纯;丁永健;吕永生;许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暗娼人群梅毒、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及梅毒感染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国家级HIV综合监测点监测方案>,2006-2008年,每年对北京市性服务场所进行分层抽样,对抽中的性服务场所内的暗娼进行HIV抗体检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 2006、2007、2008年,暗娼人群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2%、0、0.04%,梅毒RPR阳性率分别为1.2%、1.4%和0.8%.影响梅毒阳性率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从事性服务的时间、近一周客人数、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结论 暗娼的性病艾滋病风险不仅来源于商业性行为,还可能来源于非商业性关系.在开展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时,需要提示暗娼注意与固定性伴性关系中的疾病风险,并鼓励她们坚持使用安全套.文化程度低的暗娼应成为预防干预工作的重点.
作者:夏冬艳;李桂英;卢红艳;赵月娟;王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抗体阳性夫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该人群HIV感染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浙江省1990-2006年艾滋病疫情资料,对其中HIV-1抗体阳性夫妻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6年,全省共报告117对(234例)HIV-1抗体阳性的夫妻.其中农民或农民工占52.1%,主要是婚外异性性行为和婚内性行为感染,分别占38.5%和37.6%.一方有高危行为,另一方只有婚内性行为的夫妻占76.1%.38.5%的感染夫妻通过临床可疑检测发现.发现11例经母婴传播感染儿童.结论 一方婚外性行为感染后经夫妻间性传播,是浙江省HIV-1抗体阳性夫妻感染和传播的主要方式.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流动人群的高危性行为干预,促进一方感染后的及时检测发现和夫妻间行为干预,减少该人群的感染来源和家庭内的传播.
作者:潘晓红;徐云;陈琳;杨介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模式于2004年初步建立,其模式是:以卫生厅/局医政部门为领导,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作为全省业务指导的龙头,省、州、县、乡医院治疗辖区内的病人,并对下级医院实施指导和技术支持和业务管理的职责.该文介绍了此模式的发展和全省目前开展工作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作者:樊移山;周曾全;王玉;劳云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并比较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HB,简称乙肝)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减少对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并为今后在农村一般人群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和牡丹江市海林县,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个村,对村中15~69岁的全部村民采用入户面对面询问,或自填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958份.农村居民对乙肝、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6.54%和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乙肝和艾滋病均一无所知者为21人,占1.07%.除蚊虫叮咬这一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乙肝(25.83%)高于艾滋病(21.91%)外,其余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为乙肝低于艾滋病(P<0.01).不同人口特征的调查对象(除年龄为60~69岁组及本地居住低于2年组外),对4种非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均为乙肝低于艾滋病.结论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乙肝、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均低,且尤以乙肝严重,需加大此两种疾病尤其是乙肝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
作者:李鑫;袁丽丽;张春娣;杨秀静;金日龙;Paul Sydney Wright;刘宇鹏;李丹丹;伏圣高;赵亚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妇女艾滋病相关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陕西省周至县、合阳县和蒲城县,随机抽取9个自然村的农村女性600名.结果 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4份.584名妇女的平均年龄为(36.2±9.3)岁(18~49岁);已婚占95%.文化程度初中占47.8%,小学及高中以上分别占39.9%和12.3%.96.8%有过性行为,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22.6±2.5)岁(16~34岁).性交方式以阴道性交占90%,口交7.9%,肛交0.7%,手淫1.4%.73.4%的女性能决定其性行为的方式,4.9%的调查者有婚外性伙伴.27.6%的农村女性患过生殖道疾病,其中47.5%患病后去私人诊所就医.83.9%的人听说过安全套,48.9%的人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水平及有无家庭决定权、性伙伴的意愿,是农村女性决定性行为方式、是否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论 陕西农村女性存在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为,在加大对农村女性安全套使用的宣传教育时,要提倡男性参与,同时需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
作者:王娣妙;李小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吉林省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感染状况及性行为特征.方法 采用一对一访谈方式,对吉林省三个大中城市MSM人群进行艾滋病/梅毒调查及检测.结果 1 172名MSM中,HIV感染率2.8%,梅毒感染率9.0%,合并感染率0.77%.近6个月中,MSM多重性行为现象普遍,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较低;MSM在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13.9%(31/223),显著低于同男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20.6%(χ2=30.82,P<0.001).结论 MSM人群高危性行为普遍存在,重视对具有双性性行为的MSM,以及HIV、梅毒阳性的MSM进行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减少其高危性行为.
作者:邱柏红;李波;张新刚;李紫璇;郭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北京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的男男性行为者人群(MSM)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其与HIV感染者自身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北京32例HIV阳性MSM进行了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鉴定了12个HLA-A等位基因, 21个HLA-B等位基因, 12个HLA-DRB1等位基因.常见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02(26.56%)、B*40(17.19%)和DRB1*15(20.31%).含有A*02等位基因组者的血浆病毒载量,较不含有此等位基因组者低(P=0.002),而含有HLA-B*40和HLA-DRB1*15等位基因组者的血浆病毒载量,较不含有对应等位基因组者高(HLA-B*40:P=0.799;HLA-DRB1*15:P=0.021).结论 北京HIV阳性MSM人群HLA-A、-B、-DRB1基因多态性较高.HLA-A*02等位基因在该人群中可能与延缓AIDS疾病进程相关,而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与加速该人群AIDS疾病进程相关.
作者:王万海;姜树林;全宇;王晨;洪坤学;张晓曦;张凤民;张晓燕;邵一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孕妇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TP)严重威胁其和胎儿的健康.为了了解西安地区孕妇感染HIV和TP的情况,对2007年6月-2009年3月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5 016例孕妇同时检测HIV和TP,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邵明明;钱燕;周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 4例艾滋病(AIDS)孕妇,平均年龄25.5岁(22~28岁).初产妇2人,经产妇2人.在早孕常规检查时被确认艾滋病病毒(HIV)阳性3例,确诊为HIV感染后怀孕1例.
作者:周珠英;陆敏;王凤岚;叶满婷;裘国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