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斌;喻勋菊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特护医学方面被临床医生越来越多采用.据说此种方法快速、安全、省费用、可床头操作,但其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为气管后壁损伤甚至穿孔.这种手术并发症以前很少被描述.本文报道了经该手术后引起的3例气管后壁损伤和治疗措施.
作者:陈滨;张速勤;李兆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儿童和婴幼儿气管内插管后发生喉气管狭窄的发病率为0%~25%,为了能够对儿童气管插管后出现喉部损伤并发症在拔管时就作出早期估测,探讨其相关预测因素,该作者对1986年1月到1991年6月间资料完整的96例气管插管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1天到1 5岁,根据拔管后对喉部损伤采取的相应治疗措施分为三组:药物治疗组,再置管组,手术治疗组.
作者:郭光良;叶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报道在超声导向下行唾液腺细针抽吸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18例,系影像学横断面有肿块而未触及者7例与触及者11例.11例为腮腺内肿块、5例颌下腺周围淋巴结,及2例腮腺周围淋巴结.肿块自5mm×4mm×3mm~38mm×20mm×25mm.采用25-、22-或20-号针活检,可在实时(real-time)监示下直接进入肿块的实质部吸取材料供涂片及快速Papanicolaon染色,多余材料供细胞包埋(cellblock).结果6例为腺瘤样腮腺肿块、2例非腺瘤样腮腺肿块、10例唾液腺内或周围淋巴结.
作者:王辉萼;杨蓓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睡眠障碍性呼吸为一重要的医学课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参与评价与处理日渐受到重视.ENT J 78卷9、10、11期连续发表有关睡眠障碍性呼吸研究成果.现就其历史回顾、上气道解剖性结构变异的作用、上气道的评估方法及处理等问题编译如下.
作者:李福军;王辉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谷氨酸是内耳毛细胞与传入神经树突之间主要的神经递质,在介导突触兴奋性活动和突触可塑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谷氨酸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神经毒性物质,可对耳蜗产生毒害作用.本文就谷氨酸在耳蜗的来源、影响耳蜗内谷氨酸浓度的因素、作用机制及对抗谷氨酸毒性的药物作一综述.
作者:王彦君;章巍;孔维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声门下狭窄是较常见的儿童先天性喉异常.喉气管扩张术通常用以治疗儿童声门下狭窄,自体肋软骨是常用的声门下狭窄的扩张材料,但有产生气胸的潜在危险.该作者使用耳廓软骨,能有效重建狭窄的喉气管.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3例儿童声门下狭窄手术治疗结果,根据术式不同,把病人分成四组,即耳软骨喉气管重建组(Ⅰ组),环状软骨前裂开组(Ⅱ组),肋软骨喉气管重建组(Ⅲ组),用肋软骨或耳软骨气管成形组(长或短段狭窄)(Ⅳ组).
作者:王树辉;任基浩;卢永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耳蜗支持细胞(主要是Hensen细胞,Deiters'细胞)的研究文献的复习,对Hensen细胞,Deiters'细胞多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作者:赵立东;李兴启;姜泗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鼾症是一种普遍的疾病,常常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能令人满意,用射频减少软腭组织RFTVR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用开放性、前瞻性的实验方法评估RFTVR软腭成形术的结果和副作用.病人大声习惯性打鼾的20例成人,年龄在18岁以上,大鼾声强度在50dB以上,有的仅有轻中度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RFTVR成形术是通过低强度的射频信号引起组织的热凝固.这种低温(60~90C)导致局部的热损伤,而周围组织的损伤则降到低限.
作者:刘双秀;陈亮;钱宇红;刘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理想的嗓音手术是术者能评估患者的声音且在发音时能观察声带粘膜的振动.传统的喉显微手术不能进行功能监测.该文介绍了电视内窥镜辅助的喉手术.这个系统由纤维内窥镜单元,视频系统中心、氙光源、彩色电视监视器、电视录像系统和彩色打印机组成.手术钳和手术刀是特殊设计的,顶端细小.杯状钳有2种类型:操作平面与右侧声带上面平行及操作平面与左侧声带上面平行.手术钳顶端有3种长度:4mm,5mm和6mm.手术刀刀刃可收缩,长4mm,宽3mm,特殊设计为了保持手术野及利于精细操作.
作者:刘雅凌;喻勋菊;韩仕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肥胖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已为众多的学者所接受.本文从肥胖与OSAS相关性、OSAS的脂代谢障碍和脂肪的分布特点以及咽部过多的脂肪沉积浸润对其上气道口径、形状和顺应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本忠;姬长友;周定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大部分头颈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可以通过各种物理检查明确,但临床上仍有大约2%~3%的病例原发部位难以确定,仅表现为转移至颈部的结节性肿块.寻找原发部位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回顾分析了1956年至1996年共829例头颈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其中原发部位不明者38例(4.6%),经临床和内窥镜检查明确为扁桃体癌者56例(6.7%).在原发部位不明者38例中,34例随访资料完整,其中6例(18%)施行了肿瘤同侧的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6例均为T1期扁桃体鳞状上皮细胞癌.
作者:李永奇;李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声带振动决定嗓音的质量,正常声带振动为由解剖及生理因素决定的一复杂运动,因此对声带振动形态学的客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文;韩德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声门上球状喉囊肿属良性病变,一般易于认识和处理.该病不常见,通常大而喉畸形,并能引起严重气道阻塞,甚至死亡.自1881年Abercrombie首先报告先天性喉囊肿以来,有关分类、病因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等已有许多报告.De Santo等按病变大小、部位、内容及与喉粘膜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喉囊肿的分类法,并得到广泛认同,分为:腺管性囊肿、球状囊肿和甲状软骨孔性囊肿.球状喉囊肿位于喉室小囊平面,喉室小囊是真假声带之间粘膜的外袋.球状喉囊肿是喉部囊肿中的大者,直径很少<1cm,由扩大的小囊充满粘液而成,与喉腔不互通.而喉膨出则为喉腔互通的感染性气囊肿.
作者:马超武;张速勤;李兆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明确功能性电刺激对环杓后肌(PCA)神经再支配的作用,本文采用4条犬,均将右侧喉返神经切断再吻合,套上含有双极刺激的硅胶套,并将喉起搏器电刺激系统植入2条犬的左侧PCA中,另2犬作对照植入电极为5mm×5mm大小,包括多个刺激电极及记录电极,以保证PCA肌各个部位均受到刺激及不同部位的电位均能记录.另外诱发电位的刺激电极置于修复侧喉返神经近侧端,2周后记录PCA肌的自发及诱发电位,每只动物PCA肌的部位与电位关系绘成坐标图.
作者:郑宏良;李兆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儿童期腺样体增殖会导致许多表现,手术切除后偶有症状复发者,是否系再生所致?该作者对一组2~5年前经同一医生、用同样方法手术的175例平均年龄5.9岁的患儿进行随访研究,平均随访3.3年(2.1~5.1年),接受随访复查时年龄平均为9.2岁,患儿中106例(占60%)接受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术前和术后2~5年随访时均记录鼻症状,征实术后症状变化显著,对仍有鼻阻、鼾声、张口呼吸等症状的患儿行纤维鼻咽镜检查.仅46例患儿在随访时仍有一种以上鼻症状,占26%,其中仅35例(76%)接受了复查,大多数仅在单或双侧咽隐窝有少许淋巴组织,1例鼻咽顶中线部余有淋巴组织,但无明显突出,其症状多与过敏性鼻炎致咽鼓管粘膜肿胀有关.腺样体切除术后不会再生.
作者:陈寿;林尚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痉挛性发音困难尽管有多种治疗方法,仍然是一种顽固性发音困难,该作者给一例痉挛性发音困难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中线侧移甲状软骨成形术,患者女性,40岁,诉紧张性发音困难,偶尔几乎失音,持续1.5年,不能唱歌,打电话困难,多种治疗无效,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发音时前声门关闭过紧,假声带在中线上相互接触,完全遮盖声带,后声门遗留裂隙.
作者:喻斌;喻勋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因疾病或外伤引起的喉气管软骨缺损的理想修复与重建仍是耳鼻咽喉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寻找一种理想的喉气管软骨缺损修复材料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组织工程的基本方法、喉气管软骨缺损修复与重建材料和方法的演变及组织工程在喉气管缺损与重建中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以期对喉气管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资料.
作者:孙安科;陈文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尽管很多学者报告床旁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标准操作的气管切开术相似,但有些学者建议PDT操作的学习过程可能导致早期并发症增加.本研究选择1994年2月~1998年2月社区医院实施PDT前100例的统计资料,预期分析围手术期、术后和晚期并发症,目的是使学习过程量化和特征化.前20例在手术室进行,其余在外科病房或ICU床旁进行.74例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26例病人出现63例次并发症.
作者:阎志毓;叶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功能性神经肌肉的刺激已被提出作为一种能恢复去神经肌肉活性的潜在治疗方法,其在耳鼻咽喉科领域已被广泛讨论作为治疗面瘫及喉麻痹采用的新疗法.许多急性动物模型研究已表明喉起搏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器)是一有效治疗手段,然而没有详细的报告描述喉肌慢性刺激的结果.
作者:温武;李兆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嗜酸性粒细胞瘤主要发生于年过50岁患者的腮腺及其它大涎腺.腮腺以外尤其舌根的小涎腺发生恶性嗜酸性粒细胞瘤是比较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恶性原发于舌根者.男性,43岁,自己发现左颈部有直径约3.5cm的肿块,不伴其它临床症状,亦无大涎腺的增大,CT检查显示颈部有多个淋巴结,淋巴结穿刺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内窥镜查鼻咽部、口腔均正常.直达喉镜下发现左侧舌根有直径约1cm的无痛性肿胀区,经反复活检才确诊.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张速勤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