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阳;许蒲华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缓释系统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难治性青光眼34例43眼,采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地塞米松缓释系统,术后根据滤泡情况及前房深度适时调整可调缝线的松紧度.对照组为单纯的原发性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32例41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18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术后第1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3%(P<0.05).术后12月随访到30眼(观察组17眼,对照组13眼),观察组功能滤过泡占94.12%,多于对照组的53.85%(P<0.005).结论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缓释系统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毕毅敏;李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足叶乙苷(etoposide,Vp-16)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的化学性损伤作用.方法28只大白兔,根据足叶乙苷玻璃体内注射的量0 μg、1.5μg、15μg、150μg、375μg、750μg、1500μg随机分为7组,每组8眼.注射前1 d,注射后1d、3 d、7 d、12 d作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12 d处死动物,进行病理学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玻璃体内注射足叶乙苷量为0μg、1.5μg、15μg、150 μg的4组,在注射前后,其ERG、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注射量为375 μg、750μg、1500μg的3组,其ERG、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在注射后均发生了显著的异常改变.结论足叶乙苷对兔眼视网膜有一定的化学性损伤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兔眼玻璃体内注射的安全剂量至少高达150μg.
作者:郑嵩山;吴中耀;张效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对139例(163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ECCE)或ECCE+PC-IOL术,分别观察术后1天、3天、1周角膜水肿情况,并将其按主要原因归类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者103例123眼(75.46%);术后第3天仍水肿者12眼(7.36%);术后1周仍水肿者4眼(2.45%).角膜水肿的原因分析:因内切口靠前、娩核困难所致者70眼(42.94%);因灌注液压力过高时间长所致者41眼(25.15%);因暂时性眼压升高所致者6眼(3.68%);由于外伤性白内障术前角膜损伤所致者4眼(2.45%);由于后弹力层撕脱所致者及由于缩瞳剂所致者各1眼(各占0.61%).而水肿持续时间长的原因是外伤性白内障术前原有角膜损伤和角膜后弹力层撕脱.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内切口靠前、娩核困难,其次是术中高速度的液体冲洗.
作者:王成启;宋明娟;王秀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注气术后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原因.方法眼外伤7例(7眼)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注入C3F8.术后观察视力、视野、眼压、前房反应及眼底.结果术后眼压2例较低,5例正常;7例术后发生视网膜动脉分枝阻塞6例及中央动脉阻塞1例.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注入C3F8后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者:刘素美;刘宗明;钟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外伤合并间接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颅外伤合并间接性视神经损伤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11例行视神经减压术,25例接受药物治疗.结果全部患者伤侧眼的相对瞳孔传人障碍(RAPD)阳性;眼眶CT扫描显示有眶壁和/或鼻窦骨折.药物治疗组有8例(32.00%)视力提高1行,其余17例(68.00%)视力无改善.手术治疗组有1例(9.09%)由数指/1.5m提高到0.3,5例(45.46%)恢复了瞳孔直接对光反应,1例(9.09%)恢复了VEP波,其余4例(36.36%)视力无改善.结论对颅外伤患者应进行RAPD检查及眼眶CT扫描,确定有无间接性视神经损伤.皮质类固醇和视神经减压联合应用可能更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湧;史学章;岳文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手术的特殊性,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施行上斜肌折叠术;对7例外斜视A征和7例动眼神经麻痹施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观察手术中上斜肌解剖的特点及手术前后眼位、斜视角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单侧12例、双侧6例行上斜肌折叠手术,均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术中见上斜肌异常者9/18(50.00%),表现为肌腱松弛、肌止端附着点位于上直肌的鼻侧止端.手术矫正了原在位上斜视15△~25△,矫正鼻侧方向大上斜视15△~40△.术后眼位恢复正位15眼,欠矫3眼,无过矫.外斜视A征伴双上斜肌亢进7例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了上下外斜角之差别20△~30△,消除了A征,未发现过矫,术后4例恢复双眼视觉.单侧动眼神经麻痹7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矫正了原在位下斜视平均15△,术后垂直斜视矫正6例,欠矫1例.结论上斜肌肌止端解剖异常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发病原因之一;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术主要改善旋转功能和矫正鼻下方垂直斜角,宜联合下斜肌或水平直肌手术.
作者:吴夕;牛兰俊;姜宁;黎晓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纯及复合小梁切除术的术后近期并发症,为术式选择和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中心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全部住院患者共321人(400眼).术式包括单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人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小梁切除联合MMC,羊膜植入术,小梁切除术联合黏弹剂留置.记录各种术式近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对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118眼采用保守治疗,治愈111眼(占94.07%).MMC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低于羊膜组,但与单纯组无明显差异;浅前房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低于羊膜组,与单纯组无明显差异;前房积血的发生率与羊膜组、单纯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的技术水平选择手术方法,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洪颖;张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在难治性青光眼手术中羊膜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院治疗的连续病例36例(45眼)难治性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中联合羊膜植入并应用可松解缝线技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平均随访(13.5±6.2)月,随访12月以上者66.67%.手术后6月的39眼平均眼压由术前(42.65±8.40)mmHg降至(17.60±5.16)mmHg,手术总成功率为89.74%;随访12月以上的30眼眼压由术前(41.95±7.18)mmHg降至(19.08±4.81)mmHg,手术总成功率为86.67%;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月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占76.67%.未发现羊膜排斥反应或严重并发症.结论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并应用可松解缝线技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唐广贤;吕建华;庞润辉;鲁少音;张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本刊为月刊,面向全国眼科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工作者。
作者: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干眼相关因素以及重视预防术后干眼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反射泪液分泌试验,瞬目次数和角膜知觉等检查,以及术后用药时间、年龄和职业等术后发生干眼情况的临床调查研究.结果对1280例(2550眼)术前检查有干眼异常的420眼中,术后有400眼(95.24%)发生干眼;术前无干眼异常的2130眼中,术后有1120眼(52.58%)发生干眼.术前干眼异常术后干眼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无干眼者(x2=32.31,58.52,P<0.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干眼检查异常,术后发生干眼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认为对于术前检查严重干眼患者慎行LASIK手术.
作者:陈海娥;赵邯英;赵玉霞;亢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52例57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5月间,作者诊治的确诊为TON者52例情况分析.结果52例中,19~45岁青壮年占75.00%,8~18岁儿童和青少年占19.23%.男性占94.23%.致伤原因:摩托车摔伤50%,其他机动车肇事13.46%,高空坠落17.31%,其他19.23%.单纯眉弓外侧受伤40.38%,颌面和眶周损伤46.16%,头部受伤13.46%.伤后视力无光感者占68.42%.治疗总有效率为35.09%,而24h内就诊者有效率为75.00%,就诊时间与治疗效果显著相关(P=0.012).结论TON视力损伤严重,预后差.未戴头盔骑摩托车摔伤是首要致伤因素.加强交通安全法规教育和高空作业防护有重要意义.普及TON诊断和治疗知识,第一时间有效救治可改善预后.
作者:韩宝红;朱豫;张效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病例应用后房型悬吊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术的手术效果.方法51眼,分为A、B两组,A组为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共28眼.晶状体后脱位范围>1/2者22眼,晶状体全脱位于玻璃体腔内者6眼.B组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共23眼,均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两组手术方法均为用聚丙烯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上下襻于睫状沟处.结果A组术后3月矫正视力:23眼>0.6,3眼分别为0.1~0.3.B组术后3月矫正视力:19眼>0.6,4眼分别为0.1~0.3,两组病例全部脱盲.结论通过本组病历观察结果说明根据患眼的具体情况选择后房型悬吊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时机,后房型悬吊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术具有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周明;马榕;雷晓军;孙晶;郝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118例118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中直接检眼镜定位,放视网膜下液,巩膜外液氮冷凝,巩膜扣带或环扎术.结果术后随访1周至半年,视网膜裂孔封闭、完全复位107眼(90.68%),视力提高90眼(76.27%).结论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常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振优;王康宏;邢健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效果.方法切除胬肉后用自体角膜缘移植的方式治疗翼状胬肉60例(68眼),术后随访3月~1年.结果随访期内有3眼复发(4.41%),未发现睑球粘连者.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移植有利于重建角膜缘功能,是一种治疗翼状胬肉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光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于2005年4月17日收治1例角膜破裂伤,术中因伤口处角膜组织变性,无法进行常规缝合,而改行结膜瓣掩盖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传英;刘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