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18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葛国光;宋秀君;赵平;张振宇

关键词:眼挫伤, 脉络膜破裂,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摘要:眼挫伤是外界机械性钝力引起,可造成眼内多种结构的改变,常常累及脉络膜、视网膜和视神经,导致永久性视功能障碍.其中,脉络膜破裂比较常见.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眼科常见病彩超诊断的经验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眼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8例眼部疾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晶状体浑浊32例,检出率为90.63%;眼内异物13例,检出率为94.31%;视网膜脱离36例,检出率为94.44%;玻璃体浑浊25例,检出率为100%;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全部检出.结论彩色超声在眼科疾病中诊断准确率较高,检查迅速且无痛苦,对许多病例可作为眼科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张美娥;秦金华;秦静;姚莉;卓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一例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发生角膜线状浑浊及角膜水肿,多数经治疗后在1周内逐渐消退或消失.经过积极而有效的治疗,仍不能消退的严重水肿,有的可能终发展成为角膜内皮失代偿及大泡性角膜病变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王斌;陈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晶状体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恶性青光眼

    目的探讨晶状体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12跟)青光跟滤过术后发生的睫状体阻塞性青光跟,采用联合手术治疗,随访6~14月,平均9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12例睫状体阻塞性青光眼均治愈,并停用睫状肌麻痹剂,眼压得到有效控制,前房恢复正常,视力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睫状体阻塞性青光眼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王李理;赵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8眼(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采用介入治疗并随访分析.结果7例经颈内动脉置入成功.1例经颈内动脉失败后,经眼上静脉置入成功.术后症状逐渐减轻,1~6月随访观察症状体征消失,瘘口消失,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通畅,海绵窦不显影.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杰;曹贵文;曹永亮;孙业全;李贵仁;康凤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地塞米松缓释剂在并发性白内障术中前房植入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缓释剂前房内植入对前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和后囊浑浊的预防效果.方法68例(68眼)前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随机分为两组,植入组36例,术中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对照组32例,术中未植入该缓释剂.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炎症反应情况及后发障发生率.结果术后前房炎症和后囊浑浊,植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可减轻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减少后发性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作者:张凤妍;陈陆霞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青光眼急性发作

    目的评估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2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第一次急性发作时以2%匹罗卡品、O.5%噻吗心安滴眼液滴眼,立即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15、30、60、90min后测量眼压.结果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15 min后,眼压从39~68mmHg,平均(51.5±9.4)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19~60mmHg平均(36.1±10.7)mmHg,平均下降30%;术后30 min眼压为11~50 mmHg,平均(29.6±11.2)mmHg,平均下降42.5%;术后60min眼压10~38mmHg,平均(18.9±9.6)mmHg,平均下降63.3%;术后90min眼压为8~38 mmHg,平均(17.1±10.2)mmHg,平均下降66.8%;15眼术后90min眼压≤2l mmHg.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是有效的.

    作者:富名水;张皙;陈凤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翼状胬肉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复发的观察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一次应用,减少复发的效果.方法49例51眼翼状胬肉手术中一次应用丝裂霉素C(0.2 mg/mL),术后随访6~18月,平均11.5月.结果51眼中50眼治愈,1眼复发,复发率1.96%.结论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疗效显著,明显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作者:王迎开;姜涛;赵锡同;宋国训;杨珊珊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18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眼挫伤是外界机械性钝力引起,可造成眼内多种结构的改变,常常累及脉络膜、视网膜和视神经,导致永久性视功能障碍.其中,脉络膜破裂比较常见.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葛国光;宋秀君;赵平;张振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

    目的评价小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应用小切口三联手术对22例(23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诊3~12月,平均9.4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4.23±3.47)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眼压(16.42±35.87)mmHg降低了9.23 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矫正视力≥0.5者16眼(69.57%).术后20眼有散光,平均散光度0.92D.根据Kronfeld分类,术后Ⅰ、Ⅱ型滤过泡17眼(73.91%),Ⅲ、Ⅳ型滤过泡6眼(26.09%).术后早期并发浅前房1眼,前房纤维样渗出3眼,少量前房积血1眼.无一例后发障发生.结论小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视力恢复快、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

    作者:白先枝;周雄武;赵长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科1999~2003年的15例外伤性晶状体脱位行晶状体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5例术后视力提高者12例(80%),术后视力不变或下降者3例(20%).结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是目前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健;韩雪梅;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保持前房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保持前房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77例(8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透明质酸钠组32例(41眼)行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再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45例(47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浅前房发生率透明质酸钠组12.20%(5/41),对照组31.91%(15/4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成功率透明质酸钠97.56%(40/11),对照组89.36%(42/47),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保持前房状态下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

    作者:杜志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眶颅内巨大植物性异物一例

    患者,男,14岁.因左眼外伤后疼痛、流血,视物不清1小时,于2003年6月30日来我院治疗.患者于1小时前不慎被竹杆扎伤左眼,当即感左眼疼痛,伤口流血,左眼视物不清,头痛、头晕,遂来我院.人院后眼科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无光感.左上睑鼻侧近眶内侧缘处不规则皮肤裂口,内有竹质异物存留,上睑肿胀.左眼球向下向外移位、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底见视盘边界清,色淡.眼眶CT示:左侧眼球外移,其轮廓、密度等无明显异常,眶内侧缘见条形低密度影,后段经眶尖入颅内约5 mm,内直肌弯曲、内移.

    作者:李兴珍;王玉臻;王发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外伤性眼前段炎症的非甾体抗炎新药--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的研究

    目的为寻求非甾体抗眼外伤炎症新药,观察双氯芬酸胆碱(diclofenac acid-cho1ine)滴眼液的抗炎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辣椒酊、斑蝥酊和电灼伤刺激建立兔眼外伤性炎症模型,0.1%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滴眼并分别以0.1%地塞米松滴眼液及生理盐水滴眼为对照,观察其对角膜炎、虹膜炎和结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0.1%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可显著减轻外伤刺激引起的兔眼前段炎症反应的强度,消除炎症反应总积分与地塞米松滴眼液相似.结论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可作为一种新的非甾体抗炎滴眼药进行开发应用.

    作者:赵龙君;张幼梅;闫素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无缝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共6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无缝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分析A、B两组术后视力、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及散光度.结果A组视力明显优于B组视力.两种手术方法对角膜内皮损伤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A组:(1.33±0.16)D,B组:(2.15±1.67)D,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无缝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视力恢复早,术后散光小,组织损伤轻,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朱建勋;付杰;张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化学及热烧伤后睑球粘连的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眼化学及热烧伤所致睑球粘连,行睑球粘连分离后单纯羊膜移植术及羊膜移植同时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44例(44眼)化学及热烧伤后睑球粘连行睑球粘连分离,对18眼结膜缺损处行单纯羊膜移植术;对26眼睑球粘连牵涉角膜或角膜有大量新生血管者,行羊膜移植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中12眼联合新鲜大板层角膜移植术,14眼联合干燥保存供体板层角膜移植术.结果44眼术后睑球粘连治愈16眼(36.4%),好转20眼(45.5%),无效8眼(18.1%).结论对于化学及热烧伤后睑球粘连,单纯羊膜移植术或羊膜移植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可有效地缓解睑球粘连或部分达到治愈.

    作者:邹留河;王荣光;吕岚;董微丽;陆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透明晶状体摘出联合斜视矫正术一例

    患者,男,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伴外斜视30年于2002年3月12日入院.入院检查:视力:右眼-3.25 DS→1.0,左眼-12.5 DS→0.5.三棱镜+遮盖外斜60△.双眼运动不受限.局麻下左眼外直肌后退7mm,内直肌缩短8mm,小切口透明晶状体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植入+8.OD人工晶状体.术后1月眼位矫正,左眼视力O.6,-1.5DS→1.0.眼球运动各个方向均不受限.有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田小波;谢湘华;曹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外伤性和医源性上睑提肌腱膜损伤致上睑下垂

    目的分析外伤性和医源性上睑提肌腱膜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对54例各种外伤及手术引起的上睑提肌腱膜损伤所致上睑下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种眼外伤及一些医源性原因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上睑提肌损伤,造成上睑提肌腱膜与睑板分离,形成腱膜性上睑下垂,上睑皱襞过高,上眶区凹陷,二次手术行上睑提肌腱膜折叠术及断端缝合术,效果良好.结论外伤和医源性原因引起的腱膜性上睑下垂,经过手术矫正效果理想.

    作者:马克明;徐国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73例(495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1周矫正视力1,0以上为147眼(29.70%),术后3月矫正视力1.0以上者341眼(68.90%),0.5以上者476眼(96.16%).主要并发症术中为后囊破裂和虹膜损伤,术后为角膜内皮水肿.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早期反应少及术后视力提高迅速的优点.

    作者:马雪英;田克武;李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黏弹剂悬浮法摘出后极部眼内异物

    目的探讨后极部眼内异物摘出方法.方法借助眼用黏弹剂(玻璃酸钠)的黏弹性和内聚性,首先将异物包绕、游离、悬浮,然后视异物大小、形状酌情选用自制异物回吸针头或异物钳摘出异物.结果本组17例(17眼)后极部眼内异物,均一次顺利摘出,无一发生手术损伤或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提高者14眼,视力不变2眼,下降1眼.结论借助黏弹剂游离悬浮法摘出后极部眼内异物,可明显降低手术难度、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尤其是悬浮回吸法,效果更优.

    作者:袁久民;王正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后取出原因的分析

    目的分析眼座植入术后取出的原因.方法眼座植入术后取出19例,就植入材料、自身条件及术式与351例眼座植入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工艺质量较差的羟基磷灰石眼座,术前眶内存在炎症及结膜囊挛缩均影响预后.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并细致操作的同时,植入物和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手术时机的掌握十分重要.

    作者:燕洪涛;张安南;杨建东;王佳彧;曹丽;张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