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吴德龙;郑森兴;翁振乾;陈新俤
晚期喉癌在喉癌病例中所占比率很高,国内报道为36%~82%,国外为74%~83%[1].喉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和放疗及二者的结合,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及病期选择不同的方法.喉癌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放疗能保留喉部正常结构和发音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果放疗后复发,患者还可以通过半喉或全喉切除术获得第二次治疗机会.Ⅲ~Ⅳ期喉鳞癌的疗效和预后尚不能令人满意,治疗方法争议也较多.目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提高喉功能保留率的研究报告较多.国外多组随机试验显示,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根治放疗和术后辅助放疗[2],但同步放化疗也使急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已有众多试验证实,采用肿瘤时间治疗学方式,可以提高抗肿瘤药的耐受性和有效性[3].本研究旨在观察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喉癌的近期疗效及治疗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旭;金风;吴伟莉;洪卫;龙金华;谢巍;李凤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成骨细胞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系统及血管恢复的影响.方法 取18只雄性BALB/c小鼠股骨制备成骨细胞,其余42只小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成骨细胞组和生理盐水组3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成骨细胞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于6.0 Gy 60 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分别经尾静脉输入成骨细胞(2×106个/只)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照射后第7、14和21天计数小鼠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作骨髓组织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骨髓微血管密度.结果 照射后第7、14和21天成骨细胞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骨髓组织造血面积及骨髓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t=2.46~64.51,P<0.05).结论 成骨细胞能促进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系统及血管的恢复.
作者:郑邈;郑凯;孙汉英;苏文霞;刘文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HIF-1α)第12外显子1790(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完成根治性放疗、随访3年以上的189例鼻咽癌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治愈组135例和复发组54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HIF-1α基因第12外显子1790(G→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特征.结果 治愈组和复发组HIF-1α基因1790(G→A)单核苷酸多态性的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04%、20.74%、2.22%和59.26%、38.89%、1.85%.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7.4%、13.9%和78.7%、21.3%.鼻咽癌复发组HIF-1α基因1790(G→A)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治愈组(x2=6.619,P<0.05).结论 HIF-1α基因1790(G→A)多态性可能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相关.
作者:傅志超;程惠华;李东石;王凤玫;林贵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辐射诱发白血病超额相对危险(excess relative risk,ERR)从日本人群向中国人群的转移模型并实施.方法 以相加和相乘加权平均模型作为ERR人群间转移模型;选用<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9卷计算两人群白血病基线发病率比值;以1994年发表的白血病亚型别ERR为转移起点,演算辐射诱发白血病ERR从日本人群向中国人群的转移.结果 拟定了一组辐射诱发白血病ERR转移的权重系数:所有类型男性的权重系数为0.4;所有类型女性,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双性别的权重系数均为0.3.转移的不确定度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描述.结论 本研究中的相加和相乘加权平均模型及其权重系数充分考虑了日本人群与中国人群的白血病亚型别基线危险差异,适用于辐射诱发白血病ERR从日本人群到中国人群的转移.
作者:黄利琼;孙志娟;赵永成;王继先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简单调强放疗技术(sIMRT)并同期化疗治疗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并予转移淋巴结高剂量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剂量组20例,常规剂量组24例.对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MRT计划设计.定义3个靶区:PGTVnd为转移淋巴结靶区,高剂量组患者给予68.1 Gy,每次2.27 Gy,共30次;常规剂量组患者给予60 Gy,每次2.0 Gy,共30次.PTV1为需要加量照射的原发灶靶区,高剂量组给予63.9 Gy,每次2.13 Gy,共30次;常规剂量组60 Gy,每次2.0 Gy,共30次.PTV2为预防照射区,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均给予54 Gy,每次1.8 Gy,共30次.放疗中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方案第1~5天和第29~33天同期化疗2个周期,放疗结束后28 d原方案重复2个疗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治疗计划,治疗中仅1例发生Ⅲ级放射性气管炎.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淋巴结病灶达完全缓解(CR)者分别为75%(15/20)与45.8%(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4,P<0.05);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40%、25%和41.7%、25%、8.3%(x2=4.11,P<0.05);原发病灶近期疗效和1、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白细胞下降.结论 sIMRT计划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急性放射反应可耐受,给予转移淋巴结高剂量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作者:朱卫国;周轲;陶光州;于长华;韩济华;李涛;陈小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提高靶区剂量不均匀性在食管癌逆向调强计划中应用的优势.方法 10例食管癌患者中,95%体积的计划靶区(PTV)接受60 Gy处方剂量,脊髓高剂量不超过45 Gy,分别为每例患者设计2套5野放疗计划.严格限制靶区大剂量在63 Gy以内的调强计划(IMRThom)和放松靶区大剂量的限制到69 Gy的调强计划(IMRTinhom).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PTV剂量和相关危及器官的受量差异.结果 与IMRThom相比,IMRTinhom增加了靶区大剂量(t=-23.58,P=0.000)和不均匀指数(t=-11.06,P=0.000),同时提高了其小剂量(t=-3.37,P=0.012)和平均剂量(t=-4.95,P=0.002),降低了肺组织V5(t=6.96,P=0.000)、V10(t=5.24,P=0.001)、V15(t=4.73,P=0.002)、V20(t=8.08,P=0.000)、V25(t=8.58,P=0.000)及平均肺剂量(t=7.28,P=0.000),两套计划心脏的平均剂量和脊髓的大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高食管癌靶区剂量不均匀性的调强放疗计划,对于靶区的剂量递增及肺组织在低剂量照射区域的保护,更具有优势.
作者:汪隽琦;李龙根;徐志勇;杨焕军;傅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选取介入放射学中较常见的脑血管、心血管和肝脏介入诊疗,估算以上3种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方法 通过仿真人体模型实验,了解脑血管、心血管、肝脏介入诊疗中仿真体模内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并根据ICRP 103号出版物中规定的组织权重因子估算3种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结果 脑血管介入诊疗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4.0μSv、中剂量组9.7μSv、低剂量组6.8 μSv;心血管介入诊疗时,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36.3 μSv、中剂量组29.3 μSv、低剂量组17.8μSv;肝脏介入诊疗时,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3.9 μSv、中剂量组11.3μSv、低剂量组5.5μSv.结论 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有效剂量分别高于脑血管和肝脏介入诊疗时相应剂量组的有效剂量.
作者:张琳;朱建国;闵楠;卢峰;陈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正向与逆向调强两种设计模式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技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1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在CT图像上分别勾画锁骨上区、胸壁和内乳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正向和逆向调强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2 Gy/次,共25次.其中正向调强计划针对锁骨上区和胸壁区采用6 MV X射线照射,内乳区采用9~12 MeV电子线照射,根据3个区域的拟合剂量调整剂量冷、热点;逆向调强计划是将锁骨上区、胸壁和内乳区作为整体靶区,采用6 MV X射线,进行逆向优化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DVH)图评价两种调强模式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加速器总跳数.结果 逆向调强计划中靶区剂量的大值明显低于正向调强计划(t=-3.23,P<0.05),小值明显高于正向调强计划(t=4.08,P<0.05),V95%高于正向调强计划(t=-2.69,P<0.05).在适形度和均匀性方面,逆向调强计划优于正向调强计划(t=-3.13,2.74,P<0.05).患侧肺V10、V20、V25,以及平均剂量,两种调强模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逆向调强计划患侧肺V15比正向调强计划平均降低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P<0.05);心脏平均剂量、心脏V30、健侧肺平均剂量以及健侧乳腺平均剂量两种调强模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正向调强计划相比,逆向调强计划的靶区覆盖率更高、适形度更好,剂量分布更均匀.逆向调强计划对患侧肺的剂量略有降低,对健侧肺、心脏以及健侧乳腺的保护相当.
作者:张桂芳;卢洁;王传栋;尹勇;白曈;孙涛;刘波;王若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不同LET辐射致DNA损伤以及药物的防护作用.方法 分别以60Co γ射线、质子束、7Li重离子束照射溶液状态超螺旋构象质粒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分子构象变化,检测DNA损伤程度及VND3207的防护作用.结果 质子和7Li重离子体外所致质粒DNA损伤明显比γ射线严重.药物VND3207能够有效减轻所观察的3种不同LET辐射对质粒DNA的损伤,加药组与不加药组相比,质粒DNA开环构象显著减少,保护效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更加明显.200 μmol/L浓度对50 Gy γ射线、质粒和7Li重离子辐照质粒DNA损伤的保护效果(质粒超螺旋构象百分比)分别为85.3%(t=3.70,P=0.033)、73.3%(t=10.58,P=0.017)和80.4%(t=8.57,P=0.008).可见VND3207对重离子辐射损伤的保护效应尤为显著,明显优于质子辐照损伤.结论 药物VND3207对辐射DNA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对γ射线和重离子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徐辉辉;汪黎;隋丽;关华;王豫;刘晓丹;张士猛;徐勤枝;王潇;周平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宫颈癌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此于乳腺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4万人,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1].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作为我国传统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有杀伤作用.本实验通过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的辐射增敏作用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宫颈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宫晓梅;刘辉;曹建平;朱巍;吴琼雅;蔡勇;吴红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为监测生物样品中氚,设计一套前处理装置,并进行性能评估.方法 使用标准氚水拟合探测效率的标准曲线.利用高、中、低3种不同活度标准氚水和3H-TdR,分别测定自由水氚和有机氚的前处理化学回收率,并对3种生物样品中氚进行比对测量.结果 拟合的标准曲线可以用于环境中氚放射性测量,氚的仪器探测效率为23.3%.该装置在处理加标样的40.0 g的大米样品时,对标准氚水和3H-TdR平均化学回收率为95.4%,重复性较好.本单位和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的生物样品比对测量结果分别为小麦1.74和1.80 Bq/kg,紫菜3.44和2.50 Bq/kg,茶叶3.28和5.50 Bq/kg,比对结果接近.结论 设计的前处理装置可以用于环境生物样品中有机氚的测量.
作者:薛秀家;张友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研究介入诊疗程序中患者的受照剂量,评估其放射诊疗风险.方法 利用配置有符合IEC 60601-2标准的穿透型电离室的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 DSA系统,收集记录10种介入诊疗程序共198例患者的剂量参数,估算出可供评估皮肤损伤的高皮肤剂量及有效剂量.结果 累计透视时间范围为2.1~80.9 min,摄影帧数范围为15~678帧,剂量面积乘积范围为11~825 Gy·cm2,累计剂量范围为24~3374 mGy.有16例患者高皮肤剂量超过1 Gy,79例患者有效剂量大于20 mSv.结论 有部分病例的高皮肤剂量超过了皮肤损伤阈值,所以对患者的放射防护应给予足够的重枧.
作者:张翼;宋少娟;曲桂莲;刘卫东;郭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临床实施较多的3种典型介入术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方法 用仿真模体模拟实际诊疗情况,用热释光(TLD)元件作为测量工具,检测X射线机旁有/无防护组合时介人工作者眼晶状体、颈部及胸部的辐射剂量水平,估算其眼晶状体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结果 X射线机旁有防护设施条件下,头部受照剂量减少85%~90%.脑血管介入术第一手术者眼晶状体当量剂量高于心血管和外周血管介入术,外周血管介入术第一手术者年有效剂量低于脑血管和心血管介入术.结论 介入工作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防护措施及适当的工作强度下,年有效剂量不会超过20 mSv的限值,但眼晶状体当量剂量可能会超过ICRP新推荐的眼晶状体剂量限值(20 mSv),介入工作者应重视对眼晶状体的防护.
作者:彭建亮;娄云;冯泽臣;万玲;王树华;周海伟;王新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CT灌注成像可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因而受到重视.实质性脏器灌注成像的价值已被证实.肺灌注成像在肺结节、肺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灌注扫描带来X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加和设备负荷的加大,其应用受到限制.低剂量的扫描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若能在灌注扫描中较大幅度降低剂量,则可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实施有选择病例的灌注扫描,对疾病诊断起辅助作用.笔者尝试以猪为实验模型,通过降低管电流来降低CT剂量,初步寻求出肺部灌注扫描低合理电流,减少被检者辐射剂量.
作者:邵燕惠;钱农;薛跃君;潘昌杰;汤晓强;许轶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临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应用程序中的人因分析,找出较高风险的步骤并提出针对性措施,降低职业人员的潜在照射风险.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填写调查表、建立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表、专家评估的方法获得基本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别配备自动分装设备和手动分装设备医院工作流程的相对风险.结果 通过临床PET应用程序分析,获得了其中的10个相对高风险步骤,其中有8个步骤存在于化学合成的工作中,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比较配备自动分装设备和手动分装设备医院的工作流程,相对风险值分别为2.28±0.99和3.20±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化学合成工作中,有76%的步骤采用手动分装模式的相对风险值大于自动分装模式.结论 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方法应用于临床PET应用程序中的风险评估是有效的,对其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宋颖;岳保荣;尉可道;范瑶华;安晶刚;李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经桡动脉路入途径以其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路径方式之一.本研究将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术者手部受照剂量进行对比分析,为心脏介入的辐射防护提供方法和剂量学参考.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情况下,根据体重66~72 kg和胸部体厚24~27 cm的标准,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男性患者60名,分成桡动脉途径32例和股动脉途径28例两组,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查设备采用西门子Mutista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测量仪器采用北京防化院生产的GR-200A LiF(Mg,Cu,P)热释光剂量仪和RGD-3B型热释光读出仪,与计算机以及退火炉等组成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作者:赵军;李秋香;李斌;王卫;李红环;王圣;廖旺;陈美丹;吴宁;吴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并计算125Ⅰ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器官和组织接受的吸收剂量及有效剂量方法.方法 用60Co γ射线开展TLD稳定性等相关性能实验.用125Ⅰ粒子源照射一组TLD片,建立空气比释动能标准剂量曲线.将TLD片分别贴在粒子源植入过程中职业人员铅衣内外甲状腺等13个部位,测量平均吸收剂量,计算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结果 3例前列腺癌粒子源植入术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2~3.80 μGy,有效剂量0.06~1.81 μSv;铅衣内高吸收剂量2.35 μGy,有效剂量0.02 μSv,屏蔽65.9%以上γ射线.3例脑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23~11.31 μGy,有效剂量0.88~4.07 μSv;铅衣内高吸收剂量2.22 μGy,有效剂量0.09μSv,屏蔽54.5%以上射线.3例肺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3~14.78 μGy,有效剂量0.35~7.59 μSv;铅衣内高吸收剂量4.09 μGy,有效剂量0.22 μSv,屏蔽58.4%以上射线.2例纵隔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为0.06~74.91 μGy,有效剂量0.83~17.96 μSv;铅衣内高吸收剂量10.29 μGy,有效剂量0.50 μSv,屏蔽85%以上射线.1例卵巢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9~14.29 μGy,有效剂量2.40~4.50 μSv;铅衣内高吸收剂量7.77 μGy,有效剂量0.12 μSv,屏蔽33.4%以上射线.植入1例眼睛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为2.20~39.84 μGy,有效剂量4.48~10.06 μSv;铅衣内高吸收剂量5.19 μGy,有效剂量0.16 μSv,屏蔽54.6%以上射线.结论 用TLD监测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剂量的方法简单易行,是保护近距离植入粒子源治疗中医务人员健康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素明;何志坚;袁继龙;岳保荣;尉可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作为一种近距离放疗技术,是早期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在我国也广泛应用于其他肿瘤的治疗.剂量分布是影响粒子植入疗效直接、重要的因素.粒子植入计划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粒子植入的术前、术中计划和术后剂量验证.目前,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剂量计算准确性验证方面尚少见报道.本研究验证Prowess Brachytherpay 3.1计划系统125Ⅰ粒子永久性植入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并说明其剂量计算方法和实施细节,以确保其能够用于临床.
作者:杨瑞杰;杨瑞学;王俊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放射治疗机输出剂量的准确与否是保证放射治疗质量的关键.为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远距离放射治疗机输出剂量的准确性,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协助和支持下,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福建省17家医疗单位共27台远距离放射治疗机(医用加速器15台,60Co治疗机12台)参加了IAEA/WHO组织的国际放射治疗机输出剂量TLD邮寄比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丽华;吴德龙;郑森兴;翁振乾;陈新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辐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2和4 Gy γ射线照射后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利用反转录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和蛋白及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或4 Gy γ射线照射后,A549细胞的侵袭数量较未照射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00.0%和3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7和596.7,P<0.01).照射后24 h MMP-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照射后12 h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的磷酸化表达显著增加.使用特异性抑制剂AG490阻断STAT3磷酸化后,辐射诱导的MMP-2表达被显著抑制.同时,4 Gy+AG490处理组的侵袭细胞数与单独4 Gy照射组相比,减少了76.1%(F=555.9,P<0.01),仅为对照组的117.8%(F=3.6,P>0.05).结论 辐射能通过激活STAT3来促进MMP-2的转录,终导致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
作者:李峰生;高玲;刘丽卉;董波;罗庆良;陈肖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