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缬沙坦美托拉宗片溶出度检测的方法学研究

程晓慧;梅丹宇;李志平;梅兴国;梅乐;刘燕;何光英;肖若蕾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 缬沙坦, 美托拉宗, 溶出度
摘要:目的 建立缬沙坦美托拉宗片溶出度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为药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保障.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SB C18(4.6 mi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调pH值至2.3,比例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5 nm.结果 缬沙坦在6~ 12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n=6),美托拉宗在37.5 ~ 75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n=6);缬沙坦和美托拉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5%和99.44%,RSD分别为1.05%和1.16%,溶液在24 h内稳定,滤膜对两种药物均没有吸附,两种药物的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结论 建立的溶出度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及准确度高,满足缬沙坦美托拉宗片质量控制的要求.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雌激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保护作用

    目的 检测雌激素在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中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体内作用机制.方法 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和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C57BL/6J小鼠制备EAE模型;雌激素于建模始每日皮下注射50 μmol/L进行治疗,通过发病指数评分、脊髓病理分析、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并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评价治疗效果;进一步通过分析小鼠脾细胞及脊髓相关功能分子CD4/PD-l、CD19/PD-L1、CD4/CD25/Foxp3、CD19/CD21/CD23及CD 19/CD5/CDl dhigh的表达变化,探讨雌激素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雌激素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延缓EAE小鼠的发病,减轻脱髓鞘病变.病理结果显示,雌激素治疗能减少小鼠脊髓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同时下调外周炎性因子TNF-a及IL-17A的分泌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雌激素治疗下调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P>0.05)并可显著上调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P<0.05);同时,雌激素治疗后PD-1的配体CD19+B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脾细胞中CD19+CD21highCD23low(P<0.01)及CD19+CD5+CD1dhigh(P<0.01)的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对脾细胞中CD4+CD25Toxp3*的表达无明显作用.结论 雌激素预防性治疗可延缓EAE小鼠的发病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D-1/PD-L1通路并上调调节性B细胞水平有关.

    作者:李娜;李金亮;魏寅祥;韩根成;陈国江;侯春梅;黎燕;王仁喜;肖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域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低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细胞中的转录调节因子.其脯氨酸羟化酶域酶(PHD)是HIF降解反应的限速酶,可羟基化HIF的脯氨酸残基.因此,HIF-PHD抑制剂(PHI)可参与调控HIF介导的下游基因表达,继而发挥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如PHI能够稳定HIF蛋白,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水平.本文主要按照PHI的作用机制分类,综述了PHI的潜在适应证和几个小分子药物新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明逍;杨日芳;张万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异丙嗪咖啡因片的含量及溶出度

    目的 建立测定盐酸异丙嗪咖啡因片的含量及溶出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Agilent TC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三乙胺水溶液(浓度为3‰,磷酸调至pH2.3)=(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50和272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溶出度测定时进样量为10 μl).溶出条件采用桨法,温度为37℃,分别以900 ml pH1.2盐酸、pH 4.5醋酸缓冲液、pH 6.8磷酸缓冲液及水为溶出介质,以50、75 r/min作为转速进行溶出条件的筛选.结果 该HPLC检测方法专属性良好;盐酸异丙嗪、咖啡因分别在0.5 ~ 100 μg/ml和4.0 ~ 4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96.21X-7.303(r=1)、Y=51.33X +68.88(r=0.9999);盐酸异丙嗪检测限为15 ng/ml,定量限为40 ng/ml;咖啡因检测限为2 ng/ml,定量限为10 n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盐酸异丙嗪(100.04±1.39)%(n=9),咖啡因(99.42±1.07)%(n=9);供试溶液在12h保持稳定.确立了以900 mlpH 1.2盐酸为溶出介质,桨法转速为50 r/min的溶出方法,溶出时间30 min.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溶出度均在15 min内达85%以上,其溶出不受体液pH影响.结论 所选溶出条件适用于盐酸异丙嗪咖啡因片的溶出测定.所建含量及溶出度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适合同时对盐酸异丙嗪及咖啡因进行含量及溶出度分析.

    作者:刘圆圆;孙建绪;李迎;张慧;郭飞;郑爱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替米沙坦衍生物Tek-1的体内外药理学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全新结构的替米沙坦衍生物Tek-1是否具有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Ⅰ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Ⅰ receptor,AT1)和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e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的双重特性,并在白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rat Rat,SHR)上观察Tek-1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3H]-ANGⅡ放射性受体配体结合实验,研究Tek-1与大鼠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的AT1受体的亲和力;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研究Tek-1对PPARγ的激动活性;采用细胞内钙流动检测方法,研究Tek-1对ANGⅡ激动AT1受体的拮抗效应;采用SHR模型,评价Tek-1的体内降压效应.结果 Tek-1和替米沙坦对AT1受体均具有较高亲和力,Ki值分别为2.3×10-10和1.1×10-9mol/L;0.1~10 μmol/LTek-1和替米沙坦均能浓度依赖地激活PPARγ,10 μmol/L Tek-1对荧光素酶的诱导倍数高于替米沙坦,分别为1.56±0.08和1.39±0.14倍;0.0128~1 μmol/L Tek-1能浓度依赖地拮抗ANGⅡ诱导的细胞内钙流增加,IC50值为1.02±0.1 nmol/L;替米沙坦低、高剂量组(5和10 mg/kg,1次/d)和Tek-1低、中、高剂量组(1,5和10 mg/kg,1次/d)连续1周灌胃给药.与给药前基础血压相比,替米沙坦低、高剂量组显著降低SHR的收缩压(P<0.01)和舒张压(P<0.05);Tek-1低、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SHR的收缩压(P<0.05),Tek-1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SHR的舒张压(P<0.05).结论 Tek-1具有拮抗AT1受体和部分激活PPARγ受体的双重作用,能显著降低SHR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作者:孙德佳;刘越;王勃;李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毛叶疏花蔷薇果提取物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

    目的 研究毛叶疏花蔷薇果提取物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急性经口毒性采用大耐受量法;遗传毒性采用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等4项致突变生物学实验进行筛选评价.结果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 15.0 g/kg,小鼠急性经口毒性>20.0 g/kg;在受试剂量水平下,4项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在本实验室中采用SPF级动物,遵照国际公认动物伦理和技术规范进行实验,毛叶疏花蔷薇果提取物为无毒物,且未见明显遗传毒性.

    作者:杨智;马征;金红;马晓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STAT3磷酸化抑制剂隐丹参酮提高5-FU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细胞中利用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抑制剂隐丹参酮(CTS)抑制STAT3 705位点磷酸化对5-氟尿嘧啶(5-FU)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5株结直肠癌细胞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挑选磷酸化程度高的2株细胞进行后续实验研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5-FU处理后结直肠癌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应用MTT实验评价5-FU与CTS联合处理结直肠癌细胞对细胞活性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FU与CTS联合处理细胞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的变化情况.结果 5-FU能够降低结直肠癌细胞STAT3 705位点磷酸化水平,利用CTS抑制STAT3磷酸化极大的增强了5-FU的作用效果,降低了结直肠癌细胞活性,促进了细胞凋亡.同时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CTS与5-FU联合作用降低了Bcl2蛋白水平.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中,利用STAT3磷酸化抑制剂CTS抑制STAT3磷酸化水平能够明显提高5-FU的作用效果.

    作者:黄岩;王洁;常文军;陆一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质网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经典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是“二次打击”学说,但已不能完全解释由肝细胞脂质堆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NAFLD进程.近年来提出的“多次打击”学说强调了内质网应激(ERS)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内质网功能失衡会引发ERS,造成肝脂质代谢紊乱和肝细胞凋亡,终导致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ERS及其与非酒精性肝脂质堆积、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孔思明;张晓琳;叶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多靶点药物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用于AD治疗的药物均为单靶点药物.但AD可引起全身性病理变化,其发病过程涉及多种调控因子和调控网络且囊括多种疾病假说.因此,对于AD的治疗策略目前更倾向于多靶点治疗.本文将近期报道的各类多靶点AD防治药物及化合物区分为单一化学实体多靶点药物、多组分药物和联合用药3类,分别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雷曦;王健辉;程肖蕊;周文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梓醇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梓醇是一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在AD动物和细胞模型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梓醇具有保护神经、抗炎、抗衰老等作用,提示梓醇可能具有防治AD的作用.本文对梓醇抗AD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防治AD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作者:李孟宇;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分子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抑制剂研究进展

    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是AGC激酶家族中的成员之一,能激活AGC激酶家族中多种其他激酶.PDK1也是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成员,在细胞生长、增殖及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DK1的异常活化与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PDK1抑制剂的研究对癌症治疗新型药物的发现有一定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以PDK1为靶标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洪强;杨晓虹;董雷;肖军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改构白细胞介素11在食蟹猴体内药代动力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通过建立聚乙二醇(PEG)抗体结合ELISA法检测PEG化重组人改构白细胞介素11(PEG-mIL11)的血药浓度,PEG-mIL11在食蟹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血药浓度与量效关系.方法 食蟹猴皮下注射PEG-mIL11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PEG抗体结合ELISA法(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PEG-mIL11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探索血药浓度与量效关系.结果 方法特异性良好,准确度与精密度均满足要求,线性范围26.34 ~ 200 ng/ml,可用于样品检测.PEG-mIL11在食蟹猴体内的消除T1/2为(13.4±2.4)h,Tmax为(6.7±2.3)h,Cmax为(2.4±0.5) μg/ml,AUC(01)值为(77.7±15.6) μg·h/ml,CL为(4.6±0.8)ml/(h·kg);而且PEG-mIL11血药浓度达峰先于药效达峰,药效明显滞后.结论 PEG抗体结合ELISA法测定PEG-mIL1 1浓度,方法稳定可靠,可满足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PEG修饰mIL-11达到了延长其体内代谢的效果,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便利性.

    作者:马杉姗;汤晓闯;李开通;马素永;赵广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维格列汀主要相关物质的合成及其优化

    目的 合成维格列汀的主要相关物质,并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 以L-脯氨酸和3-氨基-1-金刚烷醇为原料,经氯乙酰化,氨基化,脱水,取代4步反应合成维格列汀主要的相关物质维格列汀二取代物.结果 合成的二取代物经红外、核磁共振氢谱、质谱检测得到结构确证.结论 本路线合成的二取代物可作为维格列汀质量控制中的相关物质对照品,有利于对质量进行分析控制;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工艺,使得整个工艺路线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甘润;邓瑜;李依宁;张启迪;张毅;胡湘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工艺

    目的 优选黄蜀葵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总黄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选择主要影响提取效率的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 黄蜀葵花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50,90℃水浴回流0.5 h.结论 优选的工艺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蜀葵花中总黄酮的提取.

    作者:李佳慧;拱健婷;赵丽莹;邹慧琴;闫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伯舒替尼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伯舒替尼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HL-60、THP-1和U937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伯舒替尼0~20 μmol/L处理HL-60、THP-l和U937细胞48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伯舒替尼0~5 μmol/L处理HL-60、THP-1和U937细胞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llb表达;伯舒替尼O~10 μmol/L处理HL-60、THP-1和U937细胞72 h,胱天蛋白酶(caspase)广谱抑制剂benzyloxy-carbonyl-Val-Ala-Asp-fluoromethyl-ketone (Z-VAD-FMK)预处理lh后加入伯舒替尼处理U937细胞48 h,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不同浓度伯舒替尼(0~5 μmol/L)分别处理HL-60和U937细胞24 h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C/EBPβ、P21和c-Myc以及凋亡相关分子Mcl-1、Bax和Caspase 3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伯舒替尼剂量依赖性抑制AML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伯舒替尼处理AML细胞72 h后,细胞CDllb表达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伯舒替尼处理HL-60细胞有效上调C/EBPβ和P21的蛋白表达水平,引起U937细胞Mcl-1表达降低和Bax表达增强,并激活caspase 3,而Z-VAD-FMK预处理U937细胞显著抑制伯舒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伯舒替尼可有效抑制AML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和促进其凋亡,可作为有效治疗AML的潜在药物.

    作者:杨萌;申星;邢爽;熊国林;欧红玲;罗庆良;王欣茹;余祖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他莫昔芬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他莫昔芬(tamoxifen)是一种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与人体内的雌激素竞争,夺取雌激素受体,从而导致雌激素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卵巢癌的治疗,此外,他莫昔芬对治疗胰腺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在长期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他莫昔芬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阴道内膜出血和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本文主要对他莫昔芬的各种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做一综述,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丁瑜莉;王海霞;俞腾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疾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有力工具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组由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总称.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缓慢,发病机制不明,迄今仍无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各种人类疾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建立,利用患者自身细胞诱导形成的iPSC进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更加切实可行.目前疾病特异性iPSC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及细胞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推动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介绍iPSC定向诱导神经细胞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和舞蹈病等5种常见神经退行性病中的建模、药物筛选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作者:蒋宁;周文霞;张永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lesinurad的合成研究进展

    lesinurad(RDEA594)是由Ardea Biosciences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抗痛风药物,通过抑制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促进尿酸排泄而降低尿酸水平.本文综述lesinurad近几年来文献中报道的合成方法,并对不同路线作了简要分析和评价,为其合成工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作者:王慧敏;张旭;霍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载积雪草总苷同轴和混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和缓释性能评价

    目的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同轴及混纺载积雪草总苷的纳米纤维膜,研究其形貌及体外释药行为,为深Ⅱ度烧伤提供新型功能性敷料.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芯层载积雪草总苷的同轴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壳聚糖纳米纤维膜.进行处方工艺优化,包括壳层、芯层中聚合物浓度、制备工艺等,同时制备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混纺载积雪草总苷纳米纤维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纳米纤维.考察载积雪草总苷混纺和同轴纳米纤维膜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载积雪草总苷同轴纳米纤维膜的优处方是壳层由0.8%海藻酸钠、7%聚乙烯醇混合溶液制备,芯层由含2.5%积雪草苷的3%壳聚糖溶液制备.优工艺是静电电压23 kV,针头和接收屏距离15 cm,壳层溶液推注速度0.8 ml/h,芯层溶液推注速度0.2 ml/h.混纺纳米纤维膜与同轴纳米纤维膜的处方和工艺类似.同轴纳米纤维膜有明显壳核结构,其芯层直径为99.2nm,整个纤维直径为166.8 nm.与混纺纳米纤维比较,同轴纳米纤维膜有药物缓释效果,机制以Fick's扩散为主.结论 同轴纳米纤维膜有明显药物缓释效果,有利于积雪草苷发挥促愈合效果,可用于深Ⅱ度烧伤的治疗.

    作者:刘晓妍;朱李飞;杜丽娜;金义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三种小鼠术后肠麻痹模型的比较研究

    目的 观察3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小鼠术后肠麻痹模型胃肠道运动的变化,比较各模型特点及其是否适合于药物评价.方法 分别采用空气暴露法、摩擦法和挤压法制备术后肠麻痹小鼠模型.测定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小肠各段葡聚糖蓝-2000相对百分率,并对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小鼠肠壁各层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仅挤压组小鼠胃排空率受到显著抑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空气暴露组、摩擦组和挤压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受到抑制,但仅摩擦组和挤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气暴露组、摩擦组和挤压组小鼠在十二指肠无明显差异,而在空肠部位,挤压组小鼠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在回肠和结肠部位,摩擦组和挤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挤压组小鼠在回肠部位有出血.结论 3种复制术后肠麻痹模型的方法均能抑制小鼠肠道运动.空气暴露法模型损伤轻;挤压法模型肠道损伤较重,可用于术后肠麻痹发病机制的研究;而摩擦法模型损伤力度适中,较适合作为药物筛选和评价模型.

    作者:张林;蒋宁;周文霞;张永祥;高松;孙耀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缬沙坦美托拉宗片溶出度检测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建立缬沙坦美托拉宗片溶出度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为药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保障.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SB C18(4.6 mi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调pH值至2.3,比例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5 nm.结果 缬沙坦在6~ 12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n=6),美托拉宗在37.5 ~ 75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n=6);缬沙坦和美托拉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5%和99.44%,RSD分别为1.05%和1.16%,溶液在24 h内稳定,滤膜对两种药物均没有吸附,两种药物的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结论 建立的溶出度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及准确度高,满足缬沙坦美托拉宗片质量控制的要求.

    作者:程晓慧;梅丹宇;李志平;梅兴国;梅乐;刘燕;何光英;肖若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