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这种预后极差的疾病,近20多年来涌现了一些极有前景的疗法,包括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蛋白酶体抑制剂、三氧化二砷、自体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为提高疗效而在多方面所做的尝试等.治疗此病继发性骨病损有效的二膦酸类药物,也出现了几种新一代疗效更好的药物.这些进展都为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给患者带来了希望.细胞遗传学还发现,此病患者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是多见的,而且有些异常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李元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促进了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发展.目前,高通量药物发现已经转向关注蛋白质组学、糖原组学和代谢组学评价中存在的难题.微阵列技术是评价基因表达的主要工具,它们也被用于蛋白质和小分子筛选库.微阵列技术能帮助人们从更小体积的样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得低花费的高通量分析在药物发现过程中成为可能.蛋白质组学、糖原组学和组织阵列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帮助和促进药物发现过程的实现.
作者:彭涛;王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乃至胃癌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HP感染呈上升趋势,有效疫苗的研制是根除HP的简单、经济、快捷的手段.随着疫苗研究的深入,诸如灭活全菌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DNA疫苗及缓释疫苗等相继问世,其优、缺点也比较明显.本文对以上几种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毅超;邹全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延长制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可以增加药物在胃部的吸收,从而降低全身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依据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大小、比重及作用机制分为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生物粘附型胃内滞留系统、漂浮与生物粘附协同型胃内滞留系统、高密度型胃内滞留系统和阻塞型胃内滞留系统等.本文就胃内滞留制剂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志平;杜文华;梅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重组水蛭素是一种特异的凝血酶抑制剂,它能与血浆中游离的和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结合,以防止血栓形成.本文综述了重组水蛭素的临床应用,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辅助治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深静脉血栓、Ⅱ型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在血液透析和体外循环时预防血栓形成.
作者:莫炜;宋后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是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模型,能描述和预测一定剂量方案下药物的效应-时间过程,还能解释造成这种效应-时间过程的原因.这种结合模型可应用于药物开发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各个阶段.在临床前试验阶段可用于评价药物的体内效价和固有活性、剂型和给药方案的选择及优化等;在临床试验阶段则可用于估算给药剂量-浓度-效应或毒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年龄、性别等对药效的影响等,从而满足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及其在药物研究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吴芳;张源;张志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介绍了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整合酶抑制剂S-1360和L870810;另外,主要叙述了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三大类HIV-1整合酶抑制剂,即一般含芳环化合物、寡聚核苷酸和寡聚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芳;武燕彬;李浩;刘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前,接种疫苗已成为预防感染性疾病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然而,感染性疾病仍是全世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因此,开发新的疫苗以阻止目前尚无疫苗的疾病,改善现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备受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更有助于新型疫苗的开发.本文讨论病原体基因组及免疫系统新知识在发现新的抗原靶位及开发新的预防接种策略方面的应用潜力.
作者:刘耀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