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误诊21例分析

谢锡海

关键词:肺肿瘤/诊断, 误诊
摘要:肺癌因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轻微,缺乏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断和误治.本文对2001/2008年我院收治误诊的21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告如下.
医药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腹痛型心肌梗死25例分析

    腹痛型心肌梗死临床并不罕见,常突然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上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肌紧张,常因此误诊或漏诊,导致抢救延迟,死亡升高.本文收集2002/2008-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6例中腹痛型心肌梗死25例,并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睿彬;张小新;林东;许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巧用开塞露纳肛促进排尿

    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疼痛、卧床、紧张等原因或拔除尿管后尿道疼痛、烧灼感使患者畏惧排尿,不能正常排尿导致尿潴留,患者多不愿进行插尿管这一有创性操作.因此在我科采用常规诱导,如听流水声、热敷、按摩会阴部、下腹部,诱导无效,病情允许情况下,临床采用开塞露纳肛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巧英;刘祥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8例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提高对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认识.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5例,等密度2例,低密度1例.MRI上T1WI呈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T2WI高信号4例,等信号2例,低信号1例,混杂信号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6例无强化,2例边缘环状强化.结论: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具有特征性的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

    作者:郭富强;温平贵;孙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5例分析

    我科2006-01/2007-12共收治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而无呼吸道症状的肺癌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45~70岁,平均59.4岁.起病至来我院就诊时间2~20 d.本组以异位内分泌综合征为首发症状1例,表现为顽固的低钠血症;以腰椎转移为首发症状2例,表现为腰痛,夜间较重;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1例,表现为单侧肢体瘫痪;以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为首发症状1例.

    作者:刘广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病毒或链球菌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根据病理过程,早期使用大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预防和减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其机制主要是丙种球蛋白的抗免疫作用.现将我科10 a余来所诊治的62例川崎病进行分析,了解IVIG的临床疗效及防治冠状动脉病变(CAD)的作用.

    作者:郝雅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鞍区占位病变44例误诊分析

    蝶鞍区域是颅内常见肿瘤的多发区之一.但由于其解剖关系复杂,周围毗邻的神经组织繁多,因而临床表现多样.鞍区肿瘤在发病早期由于症状的多样性,极易误诊和漏诊[1].现在就我们临床中遇到的多起误诊病例进行总结如下.

    作者:刘东升;姚辉;王夕亮;刘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层递式教学法在体检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

    护理教学查房是护生向护士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在职护理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环节之一,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将层递式法应用于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中,可提高查房的效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率.

    作者:李卿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儿急腹症误诊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其他急腹症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0-11/2008-11我院12例小儿疑似阑尾炎急腹症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症状不典型、辅助检查误导、病史采集不全、临床思维方法不当是小儿急腹症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认真询问病史、系统仔细查体、综合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全面分析判断病情可减少小儿急腹症的误诊.

    作者:努尔兰;韩新军;沙力塔纳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闭合性心脏外伤10例救治分析

    我们1999/2008年间共收治闭合性心脏破裂10例,成功抢救8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19~55(平均32)岁.根据致伤原因,车祸致伤6例,坠落致伤2例,重物打击1例,爆震伤1例.

    作者:高强方;张福涛;倪世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消毒供应室护理缺陷管理体会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护理缺陷的管理.方法:加强供应室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护理缺陷.结果:有效预防和控制了护理缺陷,杜绝了事故,减少了差错与投诉.结论:供应室护理缺陷管理,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方法,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黎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异位妊娠35例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各种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方法:对35例相关病例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以获得超声诊断.结果:超声检查的35例异位妊娠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输卵管妊娠.结论: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为异位妊娠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侯武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改善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葛根素为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嫣妮;张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和改进措施

    目的:执行<处方管理方法>以来,为提高门诊处方书写质量,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2008-01/2008-06共计18 872张处方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合格处方195张,占处方总数1.03%,处方合格率为99%.处方合格率较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合格处方.结论:强化医师、药师工作责任心和业务培训工作,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张燕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阴式子宫全切术80例分析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07-10我院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效果和术后情况.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无膀胱、直肠损伤,无中转开腹,没有发生尿潴留,手术时间(45±20)min,术中出血量(100±20)ml.术后随访无一例阴道残端肉芽组织生长.结论:阴式子宫全切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腹腔干扰少,术后肠管功能恢复快,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

    作者:包桂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室外引流在急性外伤性脑室铸型12例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急性外伤性脑室铸型较少发生,病情重,进展快,治疗的时间和手段非常有限,死亡率很高达75%~100%.2001/2006年我科共收治12例,占同期颅内血肿的2.3%,经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探讨

    急性脊髓炎患者常表现为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尿便障碍等症状,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青壮年较常见.该症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及很大的心理压力,临床早期治疗和精心护理对疾病的预后十分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丽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我院检验科2002/2008年间免疫室室间质量评价回顾

    为促进检验水平及检验质量不断提高,我院检验科自2002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免疫室开展的免疫学相关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主要包括HAV-IgM、乙肝血清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五项、HIV-Ab等项目,现将2002/2008年的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回顾如下.

    作者:殷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正畸治疗在修复前的应用14例分析

    目的:通过正畸手段为修复治疗创造条件,达到更好的口腔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固定矫正治疗技术,2例为片断弓矫治,其余为单颌矫治.结果:9例患者正畸治疗疗程为4~12(平均7.2)个月.正畸后牙列排齐,牙间隙分配合理,咬合打开并稳定,为修复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结论:修复前的正畸治疗不但为修复治疗创造条件,还为修复治疗达到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侯淑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11例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此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诊断上对上述年龄阶段患者较敏感,但易忽视对成人后发病且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患者诊断,现结合我院2003-06/2008-06收治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11例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赵晓洁;赵国庆;刘燕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单诱导及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与ATRA单诱导、ATO单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比较双诱导组(23例)、ATRA组(21例)和ATO组(20例)治疗APL的完全缓解(CR)率、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诱导组、ATRA组和ATO组的CR率分别为91.4%、81.0%和85.0%.早期病死率分别为4.3%、9.5%和5.0%,三组CR率及早期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诱导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较为明显.结论:ATRA+ATO双诱导方案治疗APL与ATRA或ATO单诱导方案相比,同样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CR率提高,用药至缓解时间相对较短,早期病死率也较低.

    作者:黄江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医药世界杂志

医药世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