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滴注夫西地酸钠外渗致小儿手伸指肌腱粘连

吴瑞勤

关键词:夫西地酸钠,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腱损伤
摘要:1例2岁女性患儿因支气管肺炎给予夫西地酸钠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第5天输入药液80 ml时发现患儿左手背进针处药液外渗,左手背肿胀面积约3.0 cm ×3.5 cm。立即停止静脉滴注,局部给予硫酸镁湿敷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9 d后患儿左手背肿胀明显消退,局部皮肤无明显坏死症状。出现外渗后36 d家长发现患儿左手第3、4、5伸指肌腱粘连,不能抓握。行左手掌指关节第3、4、5指伸肌腱粘连松解术。术后功能锻炼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患儿手功能恢复良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甘草酸苷致严重低血钾、横纹肌溶解和肾功能损伤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伴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74 U/L,γ谷氨酰胺转肽酶712 U/L]和低血钾(3.40 mmol/L),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1次/d口服,贝那普利10 mg、1次/d口服,阿卡波糖片25 mg/次、三餐前嚼服,复方甘草酸苷60 ml(120 mg)/d静脉滴注,氯化钾片1.0 g、3次/d口服。用药第14天患者出现下肢无力伴全身肌肉疼痛,四肢肌力为Ⅳ级,血钾1.1 mmol/L。停用复方甘草酸苷和贝那普利,口服氯化钾片2.0 g并将10%氯化钾40 ml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缓慢静脉滴注。停用复方甘草酸苷后4 h,血钾为1.5 mmol/L,给予螺内酯40 mg、3次/d口服;24 h,血钾2.9 mmol/L,患者四肢无力明显减轻;48 h,血钾3.1 mmol/L,但患者全身肌肉疼痛加重,双下肢胀痛伴胸部憋闷,尿液外观呈深茶色改变,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酸激酶( CK)50904 U/L,CK 同工酶441 U/L,乳酸脱氢酶199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41 U/L,肌钙蛋白 T 0.20 ng/ml,肌酐317μmol/L,尿素氮18.2 mmol/L,尿酸533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35.5 mmol/L。考虑为严重低血钾、横纹肌溶解合并肾功能不全。继续给予补钾补液、营养支持、保护肾功能等对症治疗。停用复方甘草酸苷后5 d,患者血钾3.3 mmol/L,CK 10292 U/L,肌肝252μmo/L,尿素氮16.3 mmol/L,尿酸472μmo/L;10 d,血钾4.6 mmol/L、CK 107 U/L,肌肝116μmo/L,尿素氮6.4 mmol/L,尿酸189μmol/L。此间患者血压维持在130~160/70~90 mmHg(1 mmHg =0.133 kPa),四肢无力、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消失。

    作者:李长青;哈斯;刘东华;曹中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PDCA循环法在规范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速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静脉输液速度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成人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质量提高工具 PDCA( Plan-Do-Check-Action)循环法进行静脉输液速度规范化管理,制定输注速度参数表。收集2013年5月20至26日(规范前)和2014年5月12至18日(规范后)住院患者静脉用药输液速度有关数据,以及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规范前)和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规范后)与药品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或“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ADR)/药物不良事件( ADE)发生情况,计算规范前后静脉输液速度合格率及ADR/ADE发生率。结果该病区设有40张病床,2013年5月20至26日,共使用33种注射剂255人次,其中11种试点静脉注射剂品种184人次,输液速度的合格率为82.4%~100.0%,平均94.6%±6.7%。2014年5月12至18日,该病区共使用39种注射剂721人次,使用11种试点药物者483人次,输液速度的合格率为85.7%~100.0%,平均96.6%±5.1%。规范化管理后静脉输液速度的合格率较规范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输液速度规范前后共收集到145例与药品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或“可能”的ADR/ADE。其中,与静脉输注有关的ADR/ADE共有49例,规范前22例,占同期ADR/ADE(61例)的36.1%;规范后27例,占同期ADR/ADE(84例)的32.1%。涉及静脉输液速度参数表中所列药品的ADR/ADE共7例,规范前为3例,占同期ADR/ADE(61例)的4.9%,规范后为4例,占同期ADR/ADE(84例)的4.7%。结论 PDCA循环法可促进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用药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李潇潇;易湛苗;赵荣生;刘芳;黄润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抗风湿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风湿病学发展迅速,推动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有关自身免疫病的靶向治疗、生物制剂的发现和临床使用,为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武器,明显改善了疾病的进程和预后。但任何药物都有治疗有效性与不良反应的双重性。新研究显示,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考虑与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1-2],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和药师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邵体红;张奉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羟氯喹的用药安全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HCQ)属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1944年人工合成,初用于抗疟治疗,1955年开始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1]。与氯喹相比,由于HCQ带有一个羟基基团,使其在保留原有氯喹药效的同时,毒性降低。大量研究表明,HCQ 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抑制细胞增生和诱变、降低血脂及抗血栓形成等多重作用,因而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已从SLE、类风湿关节炎( RA)等风湿性疾病延伸至皮肤病领域,另外,该药在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1-2]。近年来,人们对HCQ药理作用的关注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于HCQ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亦不可放松。

    作者:赵义;李小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男性炎性肠病患者生育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男性炎性肠病患者生育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文献。纳入标准为试验组患者在配偶受孕前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照组患者未服用或配偶受孕后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结局指标为胎儿流产发生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和早产发生率。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Meta分析,试验组177例,对照组247例。患者服用的药物均为巯嘌呤。3项研究的质量评价均存在中度偏倚风险。其中2项研究中试验组分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和停药2个亚组,另1项研究中试验组纳入的均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胎儿流产发生率[10.81%(8/74)比7.98%(13/163),RR=1.25,95% CI 为0.56~2.81]、先天畸形发生率[2.41%(2/83)比2.55%(4/157),RR=0.95,95%CI为0.18~5.07]和早产发生率[8.11%(3/37)比4.11%(3/73),RR=1.97,95%CI为0.42~9.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孕前3个月停药组流产发生率[12.28%(7/57)]和早产发生率[2.27%(1/44)]与对照组[分别为7.98%(13/163)、4.11%(3/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1.97,95% CI为0.23~17.21;RR=0.55,95%CI为0.06~5.15;均P>0.05],但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8.77%(5/57)]高于对照组[1.23%(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4.93,95%CI为1.34~18.11,P<0.05);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组与受孕前3个月停药组流产发生率、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和早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现在文献的Meta分析未显示男性炎性肠病患者服用巯嘌呤可增加胎儿流产、先天畸形及早产发生率。

    作者:张川;张伶俐;王晓东;郎炳晨;刘丹;李佳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物流行病与经济学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应用环孢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了解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应用环孢素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风湿免疫疾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并使用环孢素(用药时间≥3 d)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6例,原发疾病主要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皮肌炎(8例)、干燥综合征(6例)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4例)。46例患者联用药物种类为2~13种,均合并使用激素,39例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12例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20例联用抗生素;15例联用降糖药物;14例联用抗高血压药物;8例联用质子泵抑制剂。46例患者中21例出现环孢素相关不良反应(33例次),发生率为45.7%。21例患者中出现1种不良反应者14例,出现2种不良反应者3例,出现3种不良反应者3例,出现4种不良反应者1例。不同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感染21.7%(10/46),尿素氮升高10.9%(5/46),胃肠道反应10.9%(5/46),血糖升高8.7%(4/46),血压升高8.7%(4/46),肝功能损伤6.5%(3/46),头痛、头晕2.2%(1/46),白细胞减少2.2%(1/46)。重度不良反应5例,其中结核复发2例,原有肺间质病变加重1例,消化性溃疡1例,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反复多部位感染1例,停药后因原发病治疗无效死亡。中度不良反应8例,对症治疗后转归良好。轻度不良反应8例中7例自行缓解,1例因出院转归不详。结论风湿免疫病患者应用环孢素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以感染发生率较高且较为严重。用药过程中应警惕感染,加强血压、血糖和肝肾功能监测。

    作者:吴丽瑶;盛晓燕;马凌悦;赵侠;周颖;崔一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ADR系列问答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阿德福韦酯过量相关肾功能不全

    1例69岁男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加入抗病毒治疗临床试验,基线血清肌酐89μmol/L,肌酐清除率为56 ml/min。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治疗48周,血清肌酐91μmol/L,肌酐清除率为54 ml/min。加服阿德福韦酯10 mg/d。3年后,患者血清肌酐升至113μmol/L,肌酐清除率为39 ml/min。考虑为阿德福韦酯相关肾功能不全。阿德福韦酯减量为10 mg,隔日1次,拉米夫定原剂量应用。6个月后复查,患者血清肌酐88μmol/L,肌酐清除率50 ml/min。

    作者:马小艳;蔡晧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药错误风险管理刍议

    药品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用药错误、药物不良反应及药品质量问题等。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品质量问题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报告监测体系。用药错误近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主导的用药错误报告、监测、评估和防范体系已初步构建。北京市作为先行者,在用药错误监管方面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现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现行用药错误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北京市用药错误监管现状,就用药错误风险管理谈几点意见,为全国用药错误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作者:岳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安全警示[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包括达格列净( dapagliflozin)、卡格列净( canagliflozin)、恩格列净( empagliflozin),以及相关复合制剂]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情况严重时需入院治疗。SGLT2抑制剂是 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物,FDA正在评价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以决定是否需要将酮症酸中毒这项不良反应列入药品说明书。

    作者:贾艾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作者署名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源性疾病制度行为研究学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注射用灯盏花素致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注射用灯盏花素(灯盏花素)诱导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及致敏时间的关系。方法实验方法采用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将48只普通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灯盏花素1、5、25和50 mg/kg组(灯盏花素1、2、3、4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阴性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 BSA)组(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致敏:灯盏花素1~4组豚鼠分别腹腔注射灯盏花素1、5、25、50 mg/kg(0.5 ml),阴性和阳性对照组豚鼠分别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和BSA 20 mg/kg,均为隔日1次,共3次。激发:已致敏各组豚鼠分别再分为2个亚组,每组4只。在末次致敏后第14、21天,灯盏花素1~4组的各亚组豚鼠分别静脉注射2倍致敏剂量灯盏花素(1.0 ml);阴性和阳性对照组的各亚组豚鼠分别静脉注射2倍剂量阴性、阳性对照品。致敏阶段每日观察各组豚鼠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竖毛、发抖、搔鼻、喷嚏、咳嗽、干呕、紫绀、呼吸困难、二便失禁、步态不稳或倒地、痉挛或抽搐、休克、死亡);激发后详细观察静脉给药后即刻至30 min内豚鼠的反应,记录过敏反应症状出现的时间,并按中国药典“过敏反应检查法”判定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结果致敏阶段6组豚鼠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第14天激发后30 min内,灯盏花素1~4组各4只豚鼠中分别有2、4、4、4只出现过敏症状,但无一只判定为发生过敏反应;阳性对照组4只豚鼠均判定为过敏反应阳性。第21天激发后30 min内,灯盏花素1~4组各4只豚鼠中分别有4、3、4、4只出现过敏症状,其中灯盏花素4组有1只豚鼠判定发生过敏反应;阳性对照组4只豚鼠均判定为过敏反应阳性。2次激发阴性对照组均无豚鼠出现过敏症状。灯盏花素组豚鼠第21天激发后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的时间(出现在激发后20 min内)短于第14天激发后(出现在激发后25 min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诱导的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和致敏时间有关,剂量大、致敏时间长可增加过敏反应发生风险、缩短过敏反应潜伏期。

    作者:周莉;骆永伟;王永;姜娟;贾玉玲;桂博;崇立明;孙祖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15第七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风湿免疫疾病与肾病药物专题论坛纪要

    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合理用药国际网络( 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北京药理学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风湿免疫疾病与肾病药物专题论坛”于2015年5月15-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学、药学、流行病学以及科研和管理工作者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王春祥;刘佳明;郎炳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一稿两投和二次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静脉滴注夫西地酸钠外渗致小儿手伸指肌腱粘连

    1例2岁女性患儿因支气管肺炎给予夫西地酸钠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第5天输入药液80 ml时发现患儿左手背进针处药液外渗,左手背肿胀面积约3.0 cm ×3.5 cm。立即停止静脉滴注,局部给予硫酸镁湿敷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9 d后患儿左手背肿胀明显消退,局部皮肤无明显坏死症状。出现外渗后36 d家长发现患儿左手第3、4、5伸指肌腱粘连,不能抓握。行左手掌指关节第3、4、5指伸肌腱粘连松解术。术后功能锻炼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患儿手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吴瑞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至2013年高被引频次论文特点,了解学科发展热点和读者需求,为提高期刊影响力和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9至2013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登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截至2015年4月30日)。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高被引论文。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本刊论文总被引频次、有效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及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就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作者地区分布、文献类型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共检索到论文1052篇,有效论文736篇(论著、综述和病例报告分别为147、85和504篇),其中517篇(70.2%)被引用,总被引频次为217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4次。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被引频次≥5次的论文为该时段《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共138篇,共被引用1388次,占该时段总被引频次(2170次)的64.0%;篇均被引频次为10次。138篇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相对集中,排名前5位者分别为抗微生物药(44篇,31.9%)、中药(22篇,15.9%)、心血管系统药(19篇,13.8%)、抗肿瘤药(11篇,8.0%)和内分泌系统药(5篇,3.6%);地区分布以北京地区为主,为87篇(63.0%),其他17个省市和直辖市共51篇(37.0%);文献类型为论著(33篇,23.9%)、综述(29篇,21.0%)及病例报告(76篇,55.1%),分别被引用390、354、643次,占总被引频次1388次的28.1%、25.5%和46.3%,篇均被引12、12、9次。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中有1篇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的特点为主题集中、地区集中、作者分散,综述和病例报告在被引频次方面贡献较大,论著和综述篇均被引频次较高。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制定提升期刊影响力和质量的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孟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