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男性炎性肠病患者生育影响的Meta分析

张川;张伶俐;王晓东;郎炳晨;刘丹;李佳莲

关键词:硫唑嘌呤, 巯嘌呤, 炎性肠疾病, Meta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男性炎性肠病患者生育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文献。纳入标准为试验组患者在配偶受孕前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照组患者未服用或配偶受孕后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结局指标为胎儿流产发生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和早产发生率。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Meta分析,试验组177例,对照组247例。患者服用的药物均为巯嘌呤。3项研究的质量评价均存在中度偏倚风险。其中2项研究中试验组分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和停药2个亚组,另1项研究中试验组纳入的均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胎儿流产发生率[10.81%(8/74)比7.98%(13/163),RR=1.25,95% CI 为0.56~2.81]、先天畸形发生率[2.41%(2/83)比2.55%(4/157),RR=0.95,95%CI为0.18~5.07]和早产发生率[8.11%(3/37)比4.11%(3/73),RR=1.97,95%CI为0.42~9.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孕前3个月停药组流产发生率[12.28%(7/57)]和早产发生率[2.27%(1/44)]与对照组[分别为7.98%(13/163)、4.11%(3/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1.97,95% CI为0.23~17.21;RR=0.55,95%CI为0.06~5.15;均P>0.05],但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8.77%(5/57)]高于对照组[1.23%(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4.93,95%CI为1.34~18.11,P<0.05);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组与受孕前3个月停药组流产发生率、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和早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现在文献的Meta分析未显示男性炎性肠病患者服用巯嘌呤可增加胎儿流产、先天畸形及早产发生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纪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于2013年加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后,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于当年5月完成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换届工作,成立了第四届编委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主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社长王育琴教授被聘任为总编辑。2014年5月中国药理学会成立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DID专委会),王育琴总编辑当选为第一届DID专委会主任委员。编委会和DID专委会均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委员工作会议。为促进两个委员会的互动与合作,2015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两个委员会的联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编辑委员和DID专委会委员约100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孟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伊立替康联合洛铂化疗致迟发性腹泻和重度骨髓抑制伴败血症2例

    2例女性患者(例1,61岁;例2,48岁)因宫颈癌使用伊立替康200 mg联合洛铂50 mg化疗。例1在第2周期化疗后第9天出现腹泻、IV度骨髓抑制及败血症伴感染性休克;例2在第1周期化疗后第6天出现腹泻、IV度骨髓抑制伴发热,后继发败血症。经止泻、抗感染、免疫支持治疗,5 d后腹泻停止,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于10、6 d后明显好转,败血症分别于20、6 d后有效控制。

    作者:马雪;蒋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药错误风险管理刍议

    药品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用药错误、药物不良反应及药品质量问题等。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品质量问题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报告监测体系。用药错误近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主导的用药错误报告、监测、评估和防范体系已初步构建。北京市作为先行者,在用药错误监管方面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现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现行用药错误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北京市用药错误监管现状,就用药错误风险管理谈几点意见,为全国用药错误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作者:岳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静脉滴注夫西地酸钠外渗致小儿手伸指肌腱粘连

    1例2岁女性患儿因支气管肺炎给予夫西地酸钠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第5天输入药液80 ml时发现患儿左手背进针处药液外渗,左手背肿胀面积约3.0 cm ×3.5 cm。立即停止静脉滴注,局部给予硫酸镁湿敷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9 d后患儿左手背肿胀明显消退,局部皮肤无明显坏死症状。出现外渗后36 d家长发现患儿左手第3、4、5伸指肌腱粘连,不能抓握。行左手掌指关节第3、4、5指伸肌腱粘连松解术。术后功能锻炼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患儿手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吴瑞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源性疾病制度行为研究学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安全警示[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包括达格列净( dapagliflozin)、卡格列净( canagliflozin)、恩格列净( empagliflozin),以及相关复合制剂]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情况严重时需入院治疗。SGLT2抑制剂是 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物,FDA正在评价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以决定是否需要将酮症酸中毒这项不良反应列入药品说明书。

    作者:贾艾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复方甘草酸苷致严重低血钾、横纹肌溶解和肾功能损伤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伴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74 U/L,γ谷氨酰胺转肽酶712 U/L]和低血钾(3.40 mmol/L),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1次/d口服,贝那普利10 mg、1次/d口服,阿卡波糖片25 mg/次、三餐前嚼服,复方甘草酸苷60 ml(120 mg)/d静脉滴注,氯化钾片1.0 g、3次/d口服。用药第14天患者出现下肢无力伴全身肌肉疼痛,四肢肌力为Ⅳ级,血钾1.1 mmol/L。停用复方甘草酸苷和贝那普利,口服氯化钾片2.0 g并将10%氯化钾40 ml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缓慢静脉滴注。停用复方甘草酸苷后4 h,血钾为1.5 mmol/L,给予螺内酯40 mg、3次/d口服;24 h,血钾2.9 mmol/L,患者四肢无力明显减轻;48 h,血钾3.1 mmol/L,但患者全身肌肉疼痛加重,双下肢胀痛伴胸部憋闷,尿液外观呈深茶色改变,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酸激酶( CK)50904 U/L,CK 同工酶441 U/L,乳酸脱氢酶199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41 U/L,肌钙蛋白 T 0.20 ng/ml,肌酐317μmol/L,尿素氮18.2 mmol/L,尿酸533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35.5 mmol/L。考虑为严重低血钾、横纹肌溶解合并肾功能不全。继续给予补钾补液、营养支持、保护肾功能等对症治疗。停用复方甘草酸苷后5 d,患者血钾3.3 mmol/L,CK 10292 U/L,肌肝252μmo/L,尿素氮16.3 mmol/L,尿酸472μmo/L;10 d,血钾4.6 mmol/L、CK 107 U/L,肌肝116μmo/L,尿素氮6.4 mmol/L,尿酸189μmol/L。此间患者血压维持在130~160/70~90 mmHg(1 mmHg =0.133 kPa),四肢无力、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消失。

    作者:李长青;哈斯;刘东华;曹中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作者署名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阿德福韦酯过量相关肾功能不全

    1例69岁男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加入抗病毒治疗临床试验,基线血清肌酐89μmol/L,肌酐清除率为56 ml/min。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治疗48周,血清肌酐91μmol/L,肌酐清除率为54 ml/min。加服阿德福韦酯10 mg/d。3年后,患者血清肌酐升至113μmol/L,肌酐清除率为39 ml/min。考虑为阿德福韦酯相关肾功能不全。阿德福韦酯减量为10 mg,隔日1次,拉米夫定原剂量应用。6个月后复查,患者血清肌酐88μmol/L,肌酐清除率50 ml/min。

    作者:马小艳;蔡晧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抗风湿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风湿病学发展迅速,推动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有关自身免疫病的靶向治疗、生物制剂的发现和临床使用,为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武器,明显改善了疾病的进程和预后。但任何药物都有治疗有效性与不良反应的双重性。新研究显示,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考虑与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1-2],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和药师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邵体红;张奉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致持续性呃逆

    1例30岁男性患者因右手第一掌指关节腱鞘炎,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l,用药后关节肿痛明显减轻。约24 h后患者出现持续性呃逆,严重影响进食及睡眠。出现呃逆当日先后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及口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但无明显效果,次日开始患者自服中药治疗。呃逆持续2d后逐渐停止。

    作者:靳雪琴;茹晋丽;颉晓香;孙慧萍;车国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质子泵抑制剂( PPI)作为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广泛用于临床。长期应用PPI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营养物质(维生素B12以及钙、铁、镁等多种矿物质)吸收异常、胃肠道黏膜增殖异常、感染(肺炎、肠道菌群紊乱)和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骨折)等多种风险增加。现有PPI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研究多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尚需开展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PPI的合理、安全应用提供高等级临床证据。

    作者:司小北;蓝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注射用灯盏花素致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注射用灯盏花素(灯盏花素)诱导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及致敏时间的关系。方法实验方法采用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将48只普通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灯盏花素1、5、25和50 mg/kg组(灯盏花素1、2、3、4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阴性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 BSA)组(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致敏:灯盏花素1~4组豚鼠分别腹腔注射灯盏花素1、5、25、50 mg/kg(0.5 ml),阴性和阳性对照组豚鼠分别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和BSA 20 mg/kg,均为隔日1次,共3次。激发:已致敏各组豚鼠分别再分为2个亚组,每组4只。在末次致敏后第14、21天,灯盏花素1~4组的各亚组豚鼠分别静脉注射2倍致敏剂量灯盏花素(1.0 ml);阴性和阳性对照组的各亚组豚鼠分别静脉注射2倍剂量阴性、阳性对照品。致敏阶段每日观察各组豚鼠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竖毛、发抖、搔鼻、喷嚏、咳嗽、干呕、紫绀、呼吸困难、二便失禁、步态不稳或倒地、痉挛或抽搐、休克、死亡);激发后详细观察静脉给药后即刻至30 min内豚鼠的反应,记录过敏反应症状出现的时间,并按中国药典“过敏反应检查法”判定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结果致敏阶段6组豚鼠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第14天激发后30 min内,灯盏花素1~4组各4只豚鼠中分别有2、4、4、4只出现过敏症状,但无一只判定为发生过敏反应;阳性对照组4只豚鼠均判定为过敏反应阳性。第21天激发后30 min内,灯盏花素1~4组各4只豚鼠中分别有4、3、4、4只出现过敏症状,其中灯盏花素4组有1只豚鼠判定发生过敏反应;阳性对照组4只豚鼠均判定为过敏反应阳性。2次激发阴性对照组均无豚鼠出现过敏症状。灯盏花素组豚鼠第21天激发后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的时间(出现在激发后20 min内)短于第14天激发后(出现在激发后25 min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诱导的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和致敏时间有关,剂量大、致敏时间长可增加过敏反应发生风险、缩短过敏反应潜伏期。

    作者:周莉;骆永伟;王永;姜娟;贾玉玲;桂博;崇立明;孙祖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源性肾病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PDCA循环法在规范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速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静脉输液速度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成人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质量提高工具 PDCA( Plan-Do-Check-Action)循环法进行静脉输液速度规范化管理,制定输注速度参数表。收集2013年5月20至26日(规范前)和2014年5月12至18日(规范后)住院患者静脉用药输液速度有关数据,以及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规范前)和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规范后)与药品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或“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ADR)/药物不良事件( ADE)发生情况,计算规范前后静脉输液速度合格率及ADR/ADE发生率。结果该病区设有40张病床,2013年5月20至26日,共使用33种注射剂255人次,其中11种试点静脉注射剂品种184人次,输液速度的合格率为82.4%~100.0%,平均94.6%±6.7%。2014年5月12至18日,该病区共使用39种注射剂721人次,使用11种试点药物者483人次,输液速度的合格率为85.7%~100.0%,平均96.6%±5.1%。规范化管理后静脉输液速度的合格率较规范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输液速度规范前后共收集到145例与药品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或“可能”的ADR/ADE。其中,与静脉输注有关的ADR/ADE共有49例,规范前22例,占同期ADR/ADE(61例)的36.1%;规范后27例,占同期ADR/ADE(84例)的32.1%。涉及静脉输液速度参数表中所列药品的ADR/ADE共7例,规范前为3例,占同期ADR/ADE(61例)的4.9%,规范后为4例,占同期ADR/ADE(84例)的4.7%。结论 PDCA循环法可促进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用药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李潇潇;易湛苗;赵荣生;刘芳;黄润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唑来膦酸治疗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不良反应分组进行人口学特征、疾病类型和唑来膦酸用药相关情况比较,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比值比( OR)及95%置信区间( CI)表示。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男性41例,女性79例,年龄23~85岁;初次应用唑来膦酸者64例(53.3%),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者66例(55.0%),应用唑来膦酸前予解热镇痛药者58例(48.3%),唑来膦酸给药前后给予充分水化治疗者64例(53.3%)。120例患者中49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不良反应组49例患者均为急性期反应,包括发热32例(65.3%),流感样症状21例(42.9%),头痛17例(34.7%),乏力12例(24.5%),肌痛10例(20.4%),关节痛8例(16.3%),畏寒6例(12.2%),恶心5例(10.2%),呕吐4例(8.2%),干咳1例(2.0%);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初次用药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初次用药者[51.6%(33/64)比28.6%(16/56),P=0.011],应用唑来膦酸时正接受激素治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激素治疗者[24.2%(16/66)比61.1%(33/54),P<0.001],静脉给药前后充分水化治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充分水化治疗者[31.2%(20/64)比51.8%(29/56),P=0.02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次应用唑来膦酸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OR =2.631,95%CI:1.132~6.116,P=0.025),而接受激素治疗和充分水化治疗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防护因素(OR=0.232,95%CI:0.102~0.526,P<0.001;OR=0.379,95%CI:0.164~0.874,P=0.023)。结论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唑来膦酸后出现急性期反应较为常见,初次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同时接受激素治疗以及用药前后给予充分水化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作者:吴蕊;赵义;李小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至2013年高被引频次论文特点,了解学科发展热点和读者需求,为提高期刊影响力和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9至2013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登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截至2015年4月30日)。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高被引论文。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本刊论文总被引频次、有效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及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就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作者地区分布、文献类型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共检索到论文1052篇,有效论文736篇(论著、综述和病例报告分别为147、85和504篇),其中517篇(70.2%)被引用,总被引频次为217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4次。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被引频次≥5次的论文为该时段《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共138篇,共被引用1388次,占该时段总被引频次(2170次)的64.0%;篇均被引频次为10次。138篇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相对集中,排名前5位者分别为抗微生物药(44篇,31.9%)、中药(22篇,15.9%)、心血管系统药(19篇,13.8%)、抗肿瘤药(11篇,8.0%)和内分泌系统药(5篇,3.6%);地区分布以北京地区为主,为87篇(63.0%),其他17个省市和直辖市共51篇(37.0%);文献类型为论著(33篇,23.9%)、综述(29篇,21.0%)及病例报告(76篇,55.1%),分别被引用390、354、643次,占总被引频次1388次的28.1%、25.5%和46.3%,篇均被引12、12、9次。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中有1篇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的特点为主题集中、地区集中、作者分散,综述和病例报告在被引频次方面贡献较大,论著和综述篇均被引频次较高。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制定提升期刊影响力和质量的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孟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利妥昔单抗致认知和躯体功能障碍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拟行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龙)方案治疗。首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750 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水化、碱化、保护脏器功能、预防不良反应等治疗。第2天患者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双下肢乏力、反应略迟钝和行走不稳,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未见异常;第3天出现发热、认知障碍;第4天不能自主进食及自主排便。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改善微循环、补液等支持治疗,2d后患者意识转清,可自主进食、排便,四肢和神经精神症状缓解,5d后症状明显减轻。

    作者:李进峰;闫秀娟;张金彪;张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