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

孟艳

关键词:高被引频次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至2013年高被引频次论文特点,了解学科发展热点和读者需求,为提高期刊影响力和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9至2013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登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截至2015年4月30日)。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高被引论文。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本刊论文总被引频次、有效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及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就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作者地区分布、文献类型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共检索到论文1052篇,有效论文736篇(论著、综述和病例报告分别为147、85和504篇),其中517篇(70.2%)被引用,总被引频次为217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4次。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被引频次≥5次的论文为该时段《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共138篇,共被引用1388次,占该时段总被引频次(2170次)的64.0%;篇均被引频次为10次。138篇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相对集中,排名前5位者分别为抗微生物药(44篇,31.9%)、中药(22篇,15.9%)、心血管系统药(19篇,13.8%)、抗肿瘤药(11篇,8.0%)和内分泌系统药(5篇,3.6%);地区分布以北京地区为主,为87篇(63.0%),其他17个省市和直辖市共51篇(37.0%);文献类型为论著(33篇,23.9%)、综述(29篇,21.0%)及病例报告(76篇,55.1%),分别被引用390、354、643次,占总被引频次1388次的28.1%、25.5%和46.3%,篇均被引12、12、9次。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中有1篇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的特点为主题集中、地区集中、作者分散,综述和病例报告在被引频次方面贡献较大,论著和综述篇均被引频次较高。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制定提升期刊影响力和质量的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致2型糖尿病患者消化不良和厌食发生风险的Network Meta分析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 RA)致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发生消化不良和厌食的风险。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 gov网站(截至2014年5月1日),收集研究对象为T2DM患者、干预措施为GLP-1 RA与安慰剂或传统降糖药物比较、结局指标包括消化不良和厌食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分别进行传统 Meta 分析和 Network Meta 分析,绘制各干预措施的Network Meta关系图和秩排序图。结果共纳入42个RCT,包括20916例T2DM患者和13种干预措施[7种GLP-1 RA(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剂、利拉鲁肽、利西拉来、他司鲁肽、阿必鲁肽、杜拉鲁肽)、5种传统降糖药(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安慰剂]。传统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比较,总GLP-1 RA增加消化不良[比值比( OR)=3.04,95%置信区间(CI)为1.79~5.16]和厌食(OR=2.57,95%CI为1.69~3.91)的发生风险(均P<0.05)。Network 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比较,阿必鲁肽、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剂、利拉鲁肽、利西拉来、他司鲁肽增加消化不良发生风险(均P<0.05);其中利拉鲁肽风险大,是安慰剂的7.69倍。与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比较,GLP-1 RA致T2DM患者消化不良发生风险均增加;其中以利拉鲁肽发生风险大,分别为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13.58、4.17、3.85、5.00和3.70倍。与安慰剂比较,杜拉鲁肽、艾塞那肽、利拉鲁肽、他司鲁肽可增加厌食发生风险(均P<0.05);其中以杜拉鲁肽风险大,是安慰剂的5.53倍;与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西格列汀比较(除外利西拉来与西格列汀比较),GLP-1 RA致T2DM患者厌食的发生风险均增加(均OR>1.00);其中以杜拉鲁肽风险大,分别为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西格列汀的48.91、16.65、36.24和4.75倍。7种GLP-1 RA对消化不良和厌食发生风险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13种干预措施致T2DM患者发生消化不良和厌食的风险以秩排序图进行排序,风险高的分别为利拉鲁肽和杜拉鲁肽。结论 Network Meta分析与传统Meta分析结果一致,均提示GLP-1 RA可增加T2DM患者消化不良和厌食的发生风险。

    作者:李志霞;曾宪涛;柴三葆;全晓驰;武珊珊;杨智荣;詹思延;孙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作者署名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利妥昔单抗致认知和躯体功能障碍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拟行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龙)方案治疗。首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750 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水化、碱化、保护脏器功能、预防不良反应等治疗。第2天患者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双下肢乏力、反应略迟钝和行走不稳,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未见异常;第3天出现发热、认知障碍;第4天不能自主进食及自主排便。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改善微循环、补液等支持治疗,2d后患者意识转清,可自主进食、排便,四肢和神经精神症状缓解,5d后症状明显减轻。

    作者:李进峰;闫秀娟;张金彪;张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男性炎性肠病患者生育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男性炎性肠病患者生育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文献。纳入标准为试验组患者在配偶受孕前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对照组患者未服用或配偶受孕后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结局指标为胎儿流产发生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和早产发生率。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Meta分析,试验组177例,对照组247例。患者服用的药物均为巯嘌呤。3项研究的质量评价均存在中度偏倚风险。其中2项研究中试验组分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和停药2个亚组,另1项研究中试验组纳入的均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胎儿流产发生率[10.81%(8/74)比7.98%(13/163),RR=1.25,95% CI 为0.56~2.81]、先天畸形发生率[2.41%(2/83)比2.55%(4/157),RR=0.95,95%CI为0.18~5.07]和早产发生率[8.11%(3/37)比4.11%(3/73),RR=1.97,95%CI为0.42~9.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孕前3个月停药组流产发生率[12.28%(7/57)]和早产发生率[2.27%(1/44)]与对照组[分别为7.98%(13/163)、4.11%(3/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1.97,95% CI为0.23~17.21;RR=0.55,95%CI为0.06~5.15;均P>0.05],但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8.77%(5/57)]高于对照组[1.23%(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4.93,95%CI为1.34~18.11,P<0.05);受孕前3个月未停药组与受孕前3个月停药组流产发生率、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和早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现在文献的Meta分析未显示男性炎性肠病患者服用巯嘌呤可增加胎儿流产、先天畸形及早产发生率。

    作者:张川;张伶俐;王晓东;郎炳晨;刘丹;李佳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甲泼尼龙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精神障碍4例

    4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17、14、25和20岁)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例1、2合并Ⅳ型狼疮性肾炎)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0.5 g/d,连续3 d,之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2 mg·kg-1·d-1。4例患者分别在用药5~18 d 后出现不同程度精神障碍,表现为兴奋、言语增多、焦虑、躁狂、不能入睡,甚至出现被害妄想、自杀倾向等。逐渐减少激素用量并加用镇静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9 d至2.5个月,4例患者均完全恢复正常。

    作者:任昊;赵进军;林静丽;崔丹瑜;赖伟男;黄琴;杨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至2013年高被引频次论文特点,了解学科发展热点和读者需求,为提高期刊影响力和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9至2013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登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截至2015年4月30日)。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高被引论文。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本刊论文总被引频次、有效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及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就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作者地区分布、文献类型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共检索到论文1052篇,有效论文736篇(论著、综述和病例报告分别为147、85和504篇),其中517篇(70.2%)被引用,总被引频次为217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4次。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被引频次≥5次的论文为该时段《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共138篇,共被引用1388次,占该时段总被引频次(2170次)的64.0%;篇均被引频次为10次。138篇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相对集中,排名前5位者分别为抗微生物药(44篇,31.9%)、中药(22篇,15.9%)、心血管系统药(19篇,13.8%)、抗肿瘤药(11篇,8.0%)和内分泌系统药(5篇,3.6%);地区分布以北京地区为主,为87篇(63.0%),其他17个省市和直辖市共51篇(37.0%);文献类型为论著(33篇,23.9%)、综述(29篇,21.0%)及病例报告(76篇,55.1%),分别被引用390、354、643次,占总被引频次1388次的28.1%、25.5%和46.3%,篇均被引12、12、9次。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中有1篇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的特点为主题集中、地区集中、作者分散,综述和病例报告在被引频次方面贡献较大,论著和综述篇均被引频次较高。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制定提升期刊影响力和质量的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孟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伊立替康联合洛铂化疗致迟发性腹泻和重度骨髓抑制伴败血症2例

    2例女性患者(例1,61岁;例2,48岁)因宫颈癌使用伊立替康200 mg联合洛铂50 mg化疗。例1在第2周期化疗后第9天出现腹泻、IV度骨髓抑制及败血症伴感染性休克;例2在第1周期化疗后第6天出现腹泻、IV度骨髓抑制伴发热,后继发败血症。经止泻、抗感染、免疫支持治疗,5 d后腹泻停止,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于10、6 d后明显好转,败血症分别于20、6 d后有效控制。

    作者:马雪;蒋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羟氯喹的用药安全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HCQ)属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1944年人工合成,初用于抗疟治疗,1955年开始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1]。与氯喹相比,由于HCQ带有一个羟基基团,使其在保留原有氯喹药效的同时,毒性降低。大量研究表明,HCQ 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抑制细胞增生和诱变、降低血脂及抗血栓形成等多重作用,因而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已从SLE、类风湿关节炎( RA)等风湿性疾病延伸至皮肤病领域,另外,该药在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1-2]。近年来,人们对HCQ药理作用的关注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于HCQ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亦不可放松。

    作者:赵义;李小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ADR系列问答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药错误风险管理刍议

    药品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用药错误、药物不良反应及药品质量问题等。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品质量问题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报告监测体系。用药错误近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主导的用药错误报告、监测、评估和防范体系已初步构建。北京市作为先行者,在用药错误监管方面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现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现行用药错误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北京市用药错误监管现状,就用药错误风险管理谈几点意见,为全国用药错误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作者:岳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15第七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风湿免疫疾病与肾病药物专题论坛纪要

    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合理用药国际网络( 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北京药理学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风湿免疫疾病与肾病药物专题论坛”于2015年5月15-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学、药学、流行病学以及科研和管理工作者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王春祥;刘佳明;郎炳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托泊替康致Ⅳ度粒细胞缺乏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接受托泊替康联合顺铂化疗(托泊替康2 mg静脉滴注,第1~4天;顺铂40 mg静脉滴注,第1~3天;3周1个疗程)。化疗前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4.2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NEU)2.85×109/L。托泊替康连续4 d给药结束后第2天,患者出现恶心、明显乏力,WBC 1.88×109/L,NEU 0.99×109/L;第3天体温38.7℃,WBC 0.38×109/L,NEU 0.10×109/L。诊断:Ⅳ度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性发热。先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氟康唑、莫西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异帕米星等治疗。12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3 d后WBC 5.86×109/L,NEU 4.57×109/L。

    作者:符一岚;杨立平;龚倩;刘妮;朱青;曹丽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安全警示[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包括达格列净( dapagliflozin)、卡格列净( canagliflozin)、恩格列净( empagliflozin),以及相关复合制剂]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情况严重时需入院治疗。SGLT2抑制剂是 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物,FDA正在评价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以决定是否需要将酮症酸中毒这项不良反应列入药品说明书。

    作者:贾艾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致持续性呃逆

    1例30岁男性患者因右手第一掌指关节腱鞘炎,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l,用药后关节肿痛明显减轻。约24 h后患者出现持续性呃逆,严重影响进食及睡眠。出现呃逆当日先后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及口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但无明显效果,次日开始患者自服中药治疗。呃逆持续2d后逐渐停止。

    作者:靳雪琴;茹晋丽;颉晓香;孙慧萍;车国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物流行病与经济学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纪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于2013年加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后,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于当年5月完成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换届工作,成立了第四届编委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主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社长王育琴教授被聘任为总编辑。2014年5月中国药理学会成立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DID专委会),王育琴总编辑当选为第一届DID专委会主任委员。编委会和DID专委会均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委员工作会议。为促进两个委员会的互动与合作,2015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两个委员会的联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编辑委员和DID专委会委员约100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孟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一稿两投和二次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质子泵抑制剂( PPI)作为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广泛用于临床。长期应用PPI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营养物质(维生素B12以及钙、铁、镁等多种矿物质)吸收异常、胃肠道黏膜增殖异常、感染(肺炎、肠道菌群紊乱)和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骨折)等多种风险增加。现有PPI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研究多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尚需开展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PPI的合理、安全应用提供高等级临床证据。

    作者:司小北;蓝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