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12岁.因咽痛、发热2 d入院.入院查体T 38.7 ℃,P 80次·min-1,R 18次·min-1,BP110/70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神志清,精神好,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其余均阴性.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穿琥宁注射液3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滴.当静滴穿琥宁注射液约10 min时,患儿突然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寒战、面色苍白.P 120次·min-1,BP 60/45 mmHg.立即停止输液,给予肾上腺素1 mg,im;氧气吸入,流量5 L·min-1,地塞米松5 mg,iv.10min后,患儿逐渐恢复正常.追问家长患儿病史,该患者属过敏体质,以往曾用穿琥宁雾化吸入后,出现头痛、胸闷的过敏反应.因此可以确定为穿琥宁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作者:常书振;郭莉;李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掌握我省各种疫苗免疫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情况,科学评价全省免疫预防策略.方法:于2002年建立了疫苗预防接种反应报告系统,实施零病例月报制度.结果:全年报告接种反应273例,主要集中在4、5月份,占总数的69.96%.在所用的29种疫苗中,报告发生接种反应的疫苗有13种,以地鼠肾细胞制备的乙脑灭活疫苗和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发生的反应居多,分别占70.33%和20.15%.其临床表现以皮疹和局部反应为主,各占51.28%和16.12%.结论:加强免疫预防接种反应的监测和防范有助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
作者:马福宝;刁连东;汤奋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65岁.因右腰部、臀部疼痛1年,再发加重1 d,于2002年7月1日入院.2年前体检时发现有高血压.但一直未作系统治疗,时有头痛、头昏、无心悸、胸闷.2002年6月17日因右上腹疼痛来院就诊,诊为肝吸虫病,肝功能示轻度受损,门诊予以硫普罗宁0.2 g,bid po治疗.自述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5 ℃,P 82次·min-1,R 20次·min-1,BP 145/95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未触及肿大,神清,急性病容.血常规RBC 4.59×10 12·L-1,WBC 6.7×10 9·L-1,L 0.44,N 0.56.入院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
作者:蔡乐;盘红梅;滕茜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28岁.因停经10个月,于2003年7月11日11:20入院.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8℃,BP 100/60 mmHg(1 mmHg=0.133 kPa),P 84次·min-1,全身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刘海燕;李萍瑛;刘芳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81岁.因头昏、胸闷,于2000年2月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T 36.7℃,P 80次·min-1,BP 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为高血压.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静滴,丹参注射液16 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
作者:刘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苦黄注射液系中药制剂,由苦参、大黄、大青叶、茵陈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疏肝退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有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黄疸胁痛、乏力、纳差等症的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较好的退黄作用.我院在应用苦黄静滴治疗黄疸型肝炎时发生2例药物热,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勇;曹利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林可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情况.方法:通过检索1994年-2002年国内46种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中有关林可霉素致过敏性休克反应报道44篇,并对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年间国内公开报道林可霉素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共61例,其中导致死亡有8例.结论:林可霉素注射液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将危及生命,应引起临床、生产厂家高度重视.
作者:张恩娟;葛勤;江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和组织分布好的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我们近2年在控制肺部感染的治疗中发现,静脉给喹诺酮类药物易导致高龄老人精神紊乱,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兰英;孙浩;杨秀枝;张风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乙酰氨基酚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广泛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以及各种疼痛的治疗.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并且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肝损害.因此,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与合理使用问题有必要加以讨论.
作者:金慧萍;李中东;焦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儿男,8岁.因发热,于2002年2月31日下午来我院就诊.查体:T 38.5 ℃,咽喉红肿,扁桃体增大,听诊心、肺正常.检测WBC 5.9×109·L-1.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门诊给予复方氨基比林1.0 ml,im;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穿琥宁120 mg静滴治疗.0.5 h后,体温下降;但夜间体温上升为39.5 ℃,再次给予复方氨基比林1.0 ml,im;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穿琥宁100 mg+地塞米松3 mg静滴.
作者:周佳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26岁.宫内孕39-3周,规律性下腹痛4 h,于2002年12月9日临产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过敏史.查体:T 36.2℃,P 80次·min-1,BP 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宫高35 cm,胎心率140次·min-1.胎头娩出后,为促进胎盘娩出及预防产后出血,给予缩宫素20 u由莫菲氏管滴入.1 min后,患者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至75/50 mmHg.诊断:缩宫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保暖、吸氧、地塞米松10 mg由莫菲氏管滴入,同时开放第2条静脉,静滴乳酸钠林格注射液500ml,10 min后病情缓解,患者面色红润、四肢暖,血压升至90/60 mmHg.
作者:张玉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文对近年来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在我国即将上市的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效果和临床安全性的研究概况,以及依曲西他平、替诺福韦等新开发药物的研究现状.旨在使临床医生对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蔡晧东;马秀云;崔振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儿男,5月龄.按国家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于2003年6月13日8:15在医务室进行第3次百白破疫苗接种.接种后,随即到门诊小儿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进行手指血常规化验.中午12:00左右,家长发现患儿全身寒战,儿科医生及时到患儿家中查体.此时患儿体温高达T 39.6 ℃,全身湿热,倦怠、流泪,寒战已消退.给予注射用阿司匹林赖氨酸(来比林),按10~25 mg·kg-1,退热,以后每间隔5~6h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滴剂0.8 ml,2 d后痊愈.
作者:刘红艳;王晓莉;郭代红;孟庆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70岁.因关节红、肿、热、痛近1年,于2002年7月28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 36.2 ℃、P 65次·min-1,R20次·min-1,BP 115/96mmHg(1 mmHg=0.133kPa,心肺听诊无异常.
作者:黄玉斌;苏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