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王辉;王育琴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分析, Herbal Medicine, 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合分析, 临床应用, 开发
摘要: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不断开发,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现就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做一综合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曲马多片引起严重胃肠道反应及高血压

    患者女,48岁.因左耳廓疼痛2天,于2004年3月24日就医于我院门诊.该患者有高血压史,但平时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维持在128/70 mmHg左右,心率在78次/min左右.经检查诊断为枕大神经炎,给予改善脑部供血、镇痛、活血化瘀治疗.服用复方曲马多(痛宁)1片,3次/d;甲钴胺(弥可保)1片,3次/d;银杏叶1片,3次/d.上午9:30,患者首次服用3种药各1片,约1h后出现口干,疼痛有所减轻;16:20再次口服各药1片.18:00左右,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口干,烦躁不安,血压145/97 mmHg(1 mmHg=0.133 kPa),HR 56次/min,出现喷射状呕吐,并持续呕吐.20:00左右血压157/97 mmHg,HR 58次/min.停用上述药物,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B6注射液100 mg静滴,甲氧氯普胺10 mg肌注.治疗后血压140/80 mmHg,HR 60次/min,并不间断呕吐到凌晨1:00,昏睡1日,症状逐渐减轻.以后未再服用复方曲马多片,继续服用甲钴胺片(弥可保)、银杏叶片,未再出现上述症状,血压130/75 mmHg,心率70次/min.

    作者:王晓蕙;金伟华;陈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为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探讨其易感因素,对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我院收集的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林建华;郭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特比萘芬可能导致肝损害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头孢吡肟静注致严重过敏反应2例

    例1女,56岁.因左下肢静脉曲张,为行左大隐静脉剥脱术,于2003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手术前30 min,为预防术后感染给予头孢吡肟1 g静脉推注.推入头孢吡肟注射液3 mL时,患者主诉心慌、口发麻,立即停止推注,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症状未见好转,患者主诉手脚均发麻,继而面色潮红、喉头水肿、烦躁不安、球结膜水肿和呼吸困难.

    作者:蔡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药物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药物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TTP/HUS)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介导或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不同药物引起TTP/HUS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有所不同.目前有必要制订药物相关性TTP/HUS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以便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尽早给予合理治疗.

    作者:蔡华聪;赵永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安全使用非处方止痛药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低血糖3例

    例1男,47岁.因腹痛伴血便、发热3月余,于2000年2月12日入院.诊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ⅣVB期,B细胞性.给予VCDL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化疗,化疗第8 d开始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1万U隔日1次静滴治疗.用药第七天,患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心慌、出冷汗和四肢冰凉,12 h无尿.

    作者:郭鹏;方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西咪替丁引起休克2例

    例1女,48岁.因患浅表性胃炎入院治疗.入院查体:T 36℃,P 74次/min,BP 120/80 mmHg(1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湿哕音,HR 74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0.6g,2次/d静脉滴注.首次滴注10 min后,患者出现神志模糊,大汗淋漓,唤之不应.查体BP 80/50 mmHg,P 50次/min,压眶反射存在,两瞳孔对光反射灵敏,HR 50次/min,律齐,无杂音.考虑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滴注西咪替丁,给予吸氧,异丙嗪25 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肌注,10 min后,患者神志转清,BP 110/70 mmHg,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作者:毕津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6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不断开发,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现就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做一综合分析.

    作者:王辉;王育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甘露聚糖肽肌肉注射致死

    患者女,16岁.因平时经常感冒抵抗力弱,经人推荐注射用甘露聚糖肽(力尔凡)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家人遂自行购置了力尔凡(甘露聚糖肽5 mg/支)20支.患者于2003年10月30日11:45自带药品前往当地村卫生所,由卫生所医生按说明书用0.9%氯化钠注射液2mL稀释后,常规肌肉注射.约5min后,患者自己骑自行车回家.12:00左右患者感觉不适奔向卫生间,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周丽芳;陈建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8岁以下患者慎服抗抑郁药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药源性运动障碍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致儿童药源性运动障碍的相关药物、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查阅药源性运动障碍患儿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本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儿童中发生药源性运动障碍的病例96例,涉及的药物有甲氧氯普安、氯丙嗪、左旋咪唑、氟哌啶醇,其中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者89例,帕金森综合征者7例.经停用相关药物及对症治疗后迅速痊愈.结论:药源性运动障碍是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儿童更易发生,故儿童用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加强监测.

    作者:周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1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各科药物性肝损害的报表111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8例,女53例,年龄小8岁,大82岁,平均(46.96±16.67)岁.涉及药物77种,抗菌药居首位占16.22%(18/11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占第二位,为15.32%(17/111),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和抗肿瘤药居第三位,均占10.81%(12/11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40例(36.04%),淤胆型肝损伤43例(38.74%),混合型肝损伤28例(25.22%).结论: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虽然发现、治疗及时可痊愈或好转,但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作者:梁雁;鲁云兰;车文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静脉输入阿奇霉素致肝损害

    患者女,70岁.因发热、畏寒乏力、咳嗽、气促2 d,于2003年6月24日到我院就诊.既往无肝病史,有青、链霉素过敏史.查体:体温39℃,神志清醒,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散在哕音.入院时化验血常规:WBC 11×109/L,N 0.90;肝功能检测:ALT 38 U/L,AST 32 U/L,ALP 90 U/L,GGT 44 U/L,T-Bil 16 μ mol/L,D-Bil 3.6 μ mol/L.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5g加入5%葡萄粮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输入.治疗6d后,患者主诉全身乏力,因考虑发热所致未引起注意.第10天患者体温正常,但主诉乏力加重,小便颜色为浓茶色.检测肝功能:ALT 1013 U/L,AST 664U/L,ALP 480 U/L,GGT 694 U/L,T-Bil 28.4 μ mol/L,D-Bil 1.5 μ mol/L,甲、乙、戊型肝炎病毒学检查均为(-).诊断为阿奇霉素引起的肝损害,停用阿奇霉素给予保肝、解毒等综合治疗10 d后,病情稳定转好.检测肝功能:ALT 40 U/L,AST 36 U/L,ALP 88 U/L,GGT 47 U/L,T-Bil 18 μ mol/L,D-Bil4.5 μ mol/L.

    作者:杨淑清;刘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草药的安全性与管理

    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发生的草药药害事件、草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以及各国管理部门对此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综合介绍.提出应切实加强对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中成药的说明书;做好中药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另外,应注意合理应用中成药,避免因其不正确应用或滥用而出现危害,影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

    作者:陆丽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抗乙肝病毒药物临床应用有关问题的探讨

    本文根据临床工作体会并结合近年研究报道,对抗乙肝病毒药物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包括治疗时机、药物的选择、疗效的判断、疗程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曹传梅;蔡皓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红花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

    患者女,69岁.因右侧肢体偏瘫3月,加重3 d于2003年8月7日入院.该患者高血压10年,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4℃,P 6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神志清楚,吐字不清.

    作者:杜国安;王瑞芳;王高升;李燕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盐酸利多卡因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男,40岁.因右踝肿胀疼痛,于2003年10月7日在我院综合科就诊,准备行关节腔穿刺,行局部皮肤消毒后在外踝下肿胀明显处穿刺,皮下注射2%盐酸利多卡困0.5 mL后约3 min,患者出观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悸.查体:BP 60/40 mmHg,P 100次/min,四肢远端皮肤发凉,伴四肢震颤.考虑为利多卡因注射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给予平卧吸氧,肾上腺素0.5 mg、地塞米松10 mg、异丙嗪25 mg肌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0mL静滴等综合处理.10 min后上述症状减轻,血压上升至120/80 mmHg,1 h后呼吸平稳,口唇红润,四肢温暖,临床症状消失.

    作者:蔡朝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药源性血液病(4)

    药源性巨幼细胞性贫血(DMA)凡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DNA合成酶系统的药物,均有可能引起红细胞巨幼变:由于细胞DNA复制障碍,细胞核不能正常发育成熟,核分裂受阻,造成核发育晚于胞浆.此种异常不但影响红细胞,也影响粒细胞、巨核细胞及一切更新型细胞,包括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幼稚细胞红系巨幼变,粒系巨型变,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为大细胞高色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及黄疸.

    作者:常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处方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