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长亮;孙贵洋;刘晓虹
目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操作难易程度、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舒适程度。方法:选择诊断为ACS并且符合PCI指征已行PCI患者112例,其中桡动脉组59例,股动脉组53例,比较两组手术入径的穿刺成功率、介入治疗术中操作的难易、PCI完成情况、术后局部血管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舒适程度。结果:经桡动脉入径的PCI与经股动脉入径的PCI术后患者的舒适程度(失眠、腰酸背痛、肢体疼痛)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入径的PCI患者舒适程度要高于经股动脉入径。虽然两者在穿刺失败率、术中障碍、手术失败率及穿刺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就临床意义而言,经桡动脉入径的PCI的血管穿刺并发症低于经股动脉入径者,桡动脉的穿刺失败、术中障碍及手术失败的发生率均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入径的PCI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程度,并且可以减少血管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安全性较股动脉入径高,但是其穿刺失败、术中障碍及PCI失败发生率较高,手术操作难度高于股动脉入径。
作者:钟慧妮;徐丹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急性期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2013年8月-2014年9月收治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龄46~79岁,平均63.3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稳定血压,改善脑循环、抗自由基等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常规护理、加强护理观察、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制定详细的宣教及康复方案等。结果:本组90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治愈33例,治愈率36.7%,显著进步27例(30.0%),进步27例(30.0%),无效2例(2.2%),死亡1例(1.1%),总有效率96.7%。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常规护理、加强护理观察、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制定详细的宣教及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杨学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方法:2010-2012年体检人员,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755例,以65岁为界,老年组413例,中青年组342例,观察两组脉压;脉压差大于40mmHg 且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脉压增大观察对象,共391例,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187例和中青年组204例,观察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老年组脉压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大于中青年人群。
作者:汤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采用高频超声多切面扫查肠系膜淋巴结的图像,进行肿大淋巴结部位、直径、纵横比、数目及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测定。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脐周、右下腹可探椭圆形肿大淋巴结且均有血流信号。结论: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性较高,对临床治疗具显著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李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吉林市吉化社区中老年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ate Onset of Hypogonadism,LOH)患病率状况。方法:2013年7月-2014年11月对40~70岁中老年男性632例进行中老年男子症状(AMS)和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调查,同时测定血清中总睾酮(TT)水平。结果:AMS筛查LOH的阳性率63.13%,ED阳性率76.50%。睾酮(TT)水平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林市吉化社区中老年男性 LOH 筛查阳性率较国内其他报道高,ED发生率与其他报道的结果相近。
作者:鞠长亮;孙贵洋;刘晓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在低危孕妇正常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初产妇1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接生技术分娩,观察组采用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情况、产程时间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29.17%,对照组51.0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Ⅰ度裂伤率高于对照组,Ⅱ度裂伤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危孕妇正常分娩中采用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可降低会阴侧切率,提高分娩舒适度,降低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利用边缘整塑蜡对全口个别托盘进行边缘整塑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全口无牙颌患者35例,利用边缘整塑蜡对其个别托盘进行边缘整塑后取终印模,并完成全口义齿修复。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标准的试排牙、调牙颌,经1个周的临床初戴,复诊均表示固位良好,咀嚼效率提高,面容、发音改善;仅有2例患者出现黏膜疼痛,经过调磨后症状消失。结论:利用边缘整塑蜡对全口个别托盘进行边缘整塑可以使全口印模更加准确,增强全口义齿的固位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齐万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双胎输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点,评价产前超声检查对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价值。方法:收治超声拟诊为TTTS的16对双胞胎,总结对比其超声声像图特征,随访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其生后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根据TTTS的超声特征,对TTTS的超声诊断准确率88.9%。结论:超声产前诊断TTTS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出早期诊断,并指导临床进行有效的宫内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惠华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主要给予止血、脱水治疗,且给予对症、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局部麻醉下选择YL-1型穿刺针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 评分(27.1±10.1)分,Barthel 指数评分(23.1±20.5)分,治疗后 FMA 评分(64.6±18.5)分,Barthel 指数评分(64.1±18.6)分。对照组治疗前 FMA 评分(27.2±10.2)分,Barthel 指数评分(23.2±20.6)分,治疗后 FMA 评分(35.6±8.8)分, Barthel指数评分(34.2±12.0)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足下垂、足内翻、肩手综合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柱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41例,分为重症组74例和轻症组167例;重症患儿中分为EV71阳性组(47例)与EB71阴性组(27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率,并计算CD4+/CD8+比值,与同龄儿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轻症组167例患儿急性期T细胞亚群百分率与同龄儿正常参考水平一致。轻症组与重症组在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儿中EV71阳性组与EV71阴性组在CD3+、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重症组和EV71阳性组尤其明显,T细胞亚群测定可作为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刘辛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42例作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非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38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的发热、咳嗽、喘息控制、肺部炎症,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在发热、咳嗽、喘息控制、肺部炎症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小儿哮喘比较,MP感染诱发哮喘的临床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大环类酯类抗生素联合吸入治疗可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疗效。
作者:俞国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文通过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管理目标3个方面探讨干休所糖尿病患者的保健管理,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和疾病控制,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作者:蔡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直丝弓矫治器由于预置了尖牙托槽的倾斜度,在初期的牙列排齐整平阶段常常出现前牙唇倾而变相导致后牙支抗丢失。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MBT 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提倡在排齐整平阶段应用尖牙向后“8”字结扎即Laceback技术和弓丝末端回弯来预防前牙的唇倾,同时远中移动尖牙尽快解除前牙拥挤。近年来临床上对Laceback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本文就Laceback及其相关研究作如下综述。
作者:李锦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应用于胎盘早剥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胎盘早剥患者32例,给予早期诊断,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观察孕妇以及新生儿妊娠结局。结果:75.0%的患者选择剖宫产,12.5%的患者选择阴道分娩,9.4%的患者选择产钳术,3.1%的患者选择臀位助产。32例产妇均无死亡。37.5%发生子宫卒中,9.4%发生DIC,31.3%发生产后出血。21.9%发生新生儿窒息,3.1%发生新生儿死亡,37.5%为死胎。新生儿死亡和死胎均发生于Ⅲ度患者。结论:早期诊断应用于胎盘早剥的临床诊疗中能够及时发现病症,可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一旦发现胎盘早剥应尽快给予相应治疗,孕妇和新生儿的妊娠结局较好。
作者:曾繁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取器困难宫腔镜下取出节育器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宫腔镜下成功取出IUD的取器困难患者60例,分析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在我院行宫腔镜下取环均成功,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宫腔镜下取环有明显优势,对临床上节育环嵌顿有一定价值。
作者:齐义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检验科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影响到整个医院的诊疗水平的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检验科工作质量。
作者:陈永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施行人工流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0例患者中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38例(3.8%)。初孕妇相比经孕妇发生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人工流产术相比无痛人工流产术发生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无痛人工流产术、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术中操作轻柔均能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
作者:马莉;童德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指患者并存两种或两种类型以上需要治疗的心血管病变或畸形。不少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因其心血管的复杂畸形或肺充血严重而处于高度危重状态,多数需在婴幼儿期及时手术且术后护理具有特殊性,为提高术后监护质量和减少并发症,对2013年1-10月收治24例婴幼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护理进行总结。
作者:雪宁;张燕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消渴丸和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012年7-12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用格列本脲和拜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用消渴丸和拜阿司匹林治疗,检测末梢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和血象。结果:治疗组中糖尿病症状明显改善28例,有效率56%;对照组改善41例,有效率82%。结论:中西药有机结合的药物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比单纯使用西药格列本脲安全性更好,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稳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施向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应用反馈式健康宣教的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分娩产妇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采用反馈式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对新生儿的护理情况及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馈式健康宣教能够提高产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沈春涛;张灵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