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翠华
目的:分析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妊娠糖尿病患者64例作为试验组,同时期的健康孕妇10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PT、TT、APPT时间均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进行检查,可为血栓的诊断与合理治疗提供有效指导,降低血栓形成率及血管病变发生率。
作者:陈贵存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分析研究大剂量奥美拉挫治疗消化性溃疡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分为常规组和大剂量组,常规组给予患者奥美拉唑常规剂量,大剂量组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低于大剂量组的82.5%(P<0.05);大剂量组服药后出血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大剂量组患者溃疡恢复愈合率为92.5%,低于常规组的72.5%(P<0.05)。结论: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给予大剂量奥美拉唑可快速缓解溃疡情况,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韦军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收治阑尾炎手术患者40例,根据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术前抗生素、术前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后抗生素、术后第1次换药时间,了解这些因素是否为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组间对比几项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上述因素为患者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临床上需对这些高危因素加以重视,降低感染率。
作者:沙继会;王海连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呼吸肌功能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稳定期COPD患者87例,给予1年的呼吸肌功能训练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呼吸困难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及圣乔治问卷(SGRQ)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6 min 步行距离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肌功能训练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
作者:章秀清;颜炳灿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清热泻脾散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注射剂治疗,治疗组用自拟清热泻脾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泻脾散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邵丽凤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收治颅脑外伤患者168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功能障碍与迟发性脑出血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T、APTT、BPC、FDP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颅脑外伤迟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周晓颖;蔡维平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深入分析超声在诊断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急腹症诊断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入院诊断,记录入院诊断相关结果,再对其实施超声诊断,记录超声诊断相关结果,以出院正确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急腹症患者的入院诊断正确率和超声诊断正确率进行对比评估。结果:入院诊断总正确248例,误诊52例;超声诊断总正确293例,误诊7例,超声诊断急腹症患者的正确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腹症诊断方面,超声诊断具有高效安全、快速准确、操作简单的特点,能够快速发现急腹症患者的病因,降低误诊率。
作者:潘宇轩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胆囊三角区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在胆囊分离前于胆囊三角区组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试验组给予等容量0.75%盐酸罗哌卡因。记录术后2、4、6、12、24、48 h静态和动态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泵药物消耗量、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4、6、12、24 h静态和动态的VAS评分及48 h动态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CIA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药物消耗量及补救镇痛药布托啡诺量均减少,镇痛不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罗哌卡因胆囊三角区浸润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补救镇痛药的用量。
作者:廉桂荣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干预效果。方法:比较药师干预前后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不良反应发生率5%,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2%。医师对及时干预的接受率为76.6%,医师对延迟干预的接受率为94.2%,两种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师干预能够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朱宏海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仪使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持有血糖仪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自我血糖监测以及频率。结果:个体化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频率,血糖仪使用、保养、储存情况等全部符合要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仪的正确使用率及提高自我血糖监测频率。
作者:周丽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各25例,分析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椎体实现解剖高度48例,存在腰背部疼痛症状6例。后路手术实现解剖高度20例,存在腰背部疼痛症状4例。前路手术组椎体实现解剖高度28例,存在腰背部疼痛症状2例。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前路手术,可以具有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秦卫兵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探讨社区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社区新增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医嘱常规服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社区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在SBP、DBP方面比较,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系统的社区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提升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顾燕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分析 HBsAg 阴性,HBsAb、HBeAg、HBcAb 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HBV-DNA 定量测定是否阳性。方法: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做 HBV-DNA 定量检测。结果:4例 HBsAg 阴性患者, HBsAb、HBeAg、HBcAb阳性,乙肝HBV-DNA定量为阳性。结论:出现HBsAg阴性,HBsAb、HBeAg、HBcAb阳性时,一定要建议患者同时做HBV-DNA定量测定,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作者:王利君;王永成;何思春;牛小军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分析研究消化系统类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收治消化系统类癌患者128例,对其临床诊治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在消化系统类癌症当中直肠癌患者多(51.5%),其余依次为胃部、胰腺、阑尾、结肠、十二指肠、肛管及食管等,其相关表现主要有腹部疼痛、腹泻及消化道出血。结论:为保证临床诊断工作的准确性,应做好内镜检查以及手术探查,主要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绍学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了解宁夏银川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感染率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药敏一体化检测板培养法对9623例患者进行解脲支原体(Uu)检测及药敏分析。结果:Uu 培养阳性3621例,阳性率37.63%。Uu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其次为交沙霉素。Uu对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结论:Uu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临床诊治前应尽可能做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规范用药。
作者:李方;杨霞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分析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感冒发热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方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对两组患者感冒发热情况、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退热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2%,退热率84%。结论:复方小儿退热栓对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陈月波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收治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20例,实施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术后疗效及恢复情况进行探讨。结果: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一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脱落、钛板断裂等情况,只有1例在术后经过X片检测后发现其钛网位置固定不佳,术后0.5年对其进行了调整,术后1年检测见其恢复良好,没有出现钛网移动情况。结论: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颈胸段脊柱序列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作者:刘明明;程建;华臻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心绞痛病例及治疗心绞痛的中药方剂处方300份,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应用次数比较多的药物类型是补虚的药物、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保湿药,使用前5位的药物有丹参、川芎、黄芪、当归、红花。结论:丹参、川芎、黄芪、当归、红花是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在药物剂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有些药物相差将近10倍。
作者:杨志宏;冯亚斌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新型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前延迟的重要价值。方法:收治STEMI患者261例,由急诊室→导管室直接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者,定为新型绿色通道模式(简称新型模式),共125例,对照组由急诊室→CCU→导管室行直接 PCI 者,定为传统绿色通道模式(简称传统模式),共136例,统计两组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TB),入门→确诊时间(DTD),确诊→导管室时间(DTL),导管室→球囊扩张时间(LTB),观察是否有差异。结果:新型模式DTB、DTL明显缩短(P<0.05)。结论:新型绿色通道能缩短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至PCI的时间。
作者:唐聚花;李莉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分析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老年腹股沟疝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给予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下床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时,疝气无张力修补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恢复。
作者:聂景和 刊期: 2015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