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

秦卫兵

关键词:不同手术方法, 后路手术, 前路手术,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各25例,分析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椎体实现解剖高度48例,存在腰背部疼痛症状6例。后路手术实现解剖高度20例,存在腰背部疼痛症状4例。前路手术组椎体实现解剖高度28例,存在腰背部疼痛症状2例。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前路手术,可以具有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单独用药组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显效率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值均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可延缓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徐文华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基层医院救治1例胰十二指肠术后多发肠外瘘的体会

    胰十二指肠术后出现胰瘘、肠瘘、胆瘘,同时合并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的救治难度高。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未见术后多吻合口瘘救治成功的报道经验,本文报告本院成功救治1例胰十二指肠术后多发肠外瘘患者的体会。

    作者:刘兴东;赖景奎;熊昌玖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桐乡市洲泉镇9000例已婚妇女宫颈癌筛查分析

    目的:了解桐乡市洲泉镇所辖地区已婚妇女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患病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桐乡市洲泉镇经液基细胞学检查的已婚妇女9000例,采用TBS细胞学诊断标准;并对液基细胞学检查有异常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液基细胞学检查异常301例;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261例,诊断CIN 68例(26.15%),占液基细胞学结果异常者22.59%,其中CIN Ⅰ38例,CIN Ⅱ18例,CIN Ⅲ12例;原位癌1例,早期浸润癌0。结论:桐乡市洲泉镇所辖已婚妇女CIN的患病率0.76%,早期对CIN干预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作者:范利梅;俞翠芳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不同静脉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分析在小儿疝气手术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的静脉麻醉方式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探讨佳麻醉方式。方法:收治小儿疝气患者42例。随机分为1组、2组,各21例,1组给予丙泊酚联合氯胺酮麻醉,2组给予氯胺酮麻醉,并对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2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4.13±1.21)min、(11.18±3.52)min,1、2组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50.02±10.34)min、(131.14±11.40)min。两组在麻醉起效时间、平均恢复时间的比较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疝气手术中选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韦格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县市级医院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做法与思考

    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两条基本途径,是关系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某县市级二级甲等医院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实践探索,阐明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观点,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闫琴;赵洁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130例患者共141个乳腺肿块行助力式弹性成像(CUE)检查,分析UE弹性图特征并进行UE评分,再应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分别对其进行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及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检查,分析VTI弹性图像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良恶性乳腺肿块及其周围腺体组织的VTQ值差异。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UE评分法诊断乳腺恶性病灶,VTI图像边界清晰度要明显优于良性病灶;乳腺恶性肿块的VTI面积比明显大于良性肿块;依据ROC曲线,恶性组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1)。乳腺良恶性肿块周围腺体组织 VTQ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UE在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进行鉴别时能对肿块的硬度作出客观的评价,有助于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定性诊断。

    作者:张健;邢佑敏;薛汉文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分析及推广应用总结报告

    目的:使医务工作者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能早期发现COPD糖代谢异常,减少并发2型糖尿病的概率。方法:干预COPD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第1阶段在包头市固阳县医院推广,然后到沼潭杜区服务中心推广;第2阶段在全市范围普遍推广。结果:关注老年COPD患者的糖代谢,可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提高COPD患者治愈率。结论:了解COPD患者的新特点,干预COPD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注意应用中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可供卫生行业医学研究和成果应用单位参考。

    作者:王宝俊;王华;效亚力;刘文彪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血液透析EPO抵抗老年患者Pro-Hepcidin与铁代谢和炎性反应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透析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老年患者人前铁调素(Pro-Hepcidin)与铁代谢和炎性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2例,分为 EPO 抵抗组(A 组)与 EPO 反应组(B 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对比3组血细胞参数。结果:对照组分别与A、B两组相比,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显著升高(P<0.05);A组以上各指标显著低于B组(P<0.05);EPO抵抗患者血清Pro-Hepcidin水平与血清铁蛋白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液透析EPO抵抗患者的EPO反应程度与炎性反应和铁代谢有密切关系。

    作者:邓新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治疗阑尾炎的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感染率低。

    作者:张璞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行PCI治疗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行PCI术治疗的患者,平分为强化组及常规组。常规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10 mg治疗,强化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 mg治疗。对比两组血脂水平、hs-CRP、cTnI及血CK-MB。结果:PCI术后30 d强化组的TC、TG、LDL明显比常规组降低(P<0.05)。术后24 h强化组hs-CRP明显比常规组要低(P<0.05)。强化组PCI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可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及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减少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照;张保俭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9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的患者行CT检查。结果:19例颅脑CT平扫显示基底节内囊区低密度梗死灶10例,脑叶区5例,放射冠区2例,内囊区合并脑叶区2例,一侧大脑半球1例;在初次CT检查时发现7例,CT复查时发现12例。结论: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和首选方法,对患者的预后评定有重要价值,根据病情进展,CT复查必不可少。

    作者:王贞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急慢性白血病行血液分析检验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急慢性白血病行血液分析检验的价值。方法:收治急慢性白血病患者52例,选取同期做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2例作为对照组,使用血液分析仪对全部患者进行检查,比较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正常值的差异。结果:急性组和慢性组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白细胞和 C 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慢性白血病行血液分析检验的价值显著,可通过与正常标准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疾病情况,临床可以作为白血病首选的诊断方法。

    作者:马茜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小儿护理干预的指导价值,评价救护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52例患儿死亡危险(PRISM)评分分布,以PRISM指导分流转运、协调护患关系、特殊人群救护指导、动态评估患儿病情等护理工作,对比实际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结果:各风险等级下患儿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基本相符;未发生一例医患纠纷,通报小儿死亡风险后家属依从性良好。结论: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是重症监护的基础,可指导小儿护理分诊分流、转出与转入流程,评价病情变化、救治效果,预测死亡风险,满足患儿家属知情权,避免医患纠纷。

    作者:何晶莹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贫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贫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并按照心力衰竭的不同程度分成3组,另选取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常规的红细胞检查,研究红细胞与心力衰竭的联系。结果:第3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大于第2组,第2组大于第1组且均大于对照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病例数与贫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发现,第3组患者死亡率高于第2组,第2组高于第1组,3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死亡风险。

    作者:罗健康;周军;谢琼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罗哌卡因胆囊三角区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胆囊三角区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在胆囊分离前于胆囊三角区组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试验组给予等容量0.75%盐酸罗哌卡因。记录术后2、4、6、12、24、48 h静态和动态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泵药物消耗量、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4、6、12、24 h静态和动态的VAS评分及48 h动态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CIA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药物消耗量及补救镇痛药布托啡诺量均减少,镇痛不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罗哌卡因胆囊三角区浸润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补救镇痛药的用量。

    作者:廉桂荣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的影响。方法:将130例产妇随机平分成两组,对照组在分娩过程中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体位护理指导。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妇,且分娩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对产妇进行科学的体位护理,进一步缩短了产程,减少了分娩过程中的风险情况。

    作者:孔梅湘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早期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在孕产妇阴道分娩中实施早期干预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收治行阴道分娩的孕产妇24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120例(行常规处理)和早期干预组120例(给予早期干预)。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结果:早期干预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0.83%(1/120)低于常规组的7.5%(9/120),产后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孕产妇阴道分娩中实施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

    作者:张晓娟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消化系统类癌12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消化系统类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收治消化系统类癌患者128例,对其临床诊治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在消化系统类癌症当中直肠癌患者多(51.5%),其余依次为胃部、胰腺、阑尾、结肠、十二指肠、肛管及食管等,其相关表现主要有腹部疼痛、腹泻及消化道出血。结论:为保证临床诊断工作的准确性,应做好内镜检查以及手术探查,主要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绍学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内环境改变--中西医理论结合阐释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转移

    肿瘤的发生机制与转移机制不完全明确,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在中西医理论基础上提出肿瘤发生与转移机制的假说,通过对内环境的阐释,进而探索肿瘤的治疗及预防策略。

    作者:张彬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化瘀清散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化瘀清散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脱落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化瘀清散汤加味组)和对照组(华佗再造丸组),各43例,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及疗效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清散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曹亚丽 刊期: 2015年第27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