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城
目的 加强对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有效的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总结近5年对本组30例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30例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除按骨科常规护理外,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巧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的影响.方法 8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观察组(50例,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与对照组(31例,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6 和IL-13的变化,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依达拉奉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IL-6和IL-13水平下降较快(P<0.01).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作者:黄毅;李东;傅学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中药敷脐疗法对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163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对照组73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术后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lh内加用中药外敷脐部,无效者次日再敷1剂.结果 治疗组24 h内肛门排气56例,占62.2%,其中12 h内7例,48 h以上仅3例,占3.3%;对照组24 h内肛门排气20例,占27.4%,48 h以上9例,占12.3%,其中72 h以上5例.治疗组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药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连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沈志斌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米非司酮加中药配伍米索前列醇和单纯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70-100 d内妊娠各75例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全部采用序贯分次口服米非司酮,总量200 mg,并同时于第3天上午9时服米索前列醇0.6 g,追加0.2 g实验组于服药第2天加服中药.结果 实验组完全流产率96%,对照组阴道流血量和阴道流血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加中药终止70-100 d内妊娠效果较好,免受大钳刮急引产之苦.
作者:李俊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超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4例作为观察对象,微量白蛋白尿组(n=74),同时常规治疗组70例作为对照组.随后分别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CRP、血肌酐(Scr)、尿白蛋白(Ualb),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2型糖尿病肾病组CRP水平随尿白蛋白排泄量和血肌酐(Scr)水平的增加而升高,治疗组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清CRP降低(P<0.01),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替米沙坦有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的作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晋青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自2007年5月1日实施.由于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提出了新的处方标准,本院在实施新的标准时,及时纠正了原来处方的不足之处,基本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处方、调剂处方、保存处方.
作者:李兰香;田艳丽;陈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系统的预防教育对糖尿病足防治的重要性.方法 对3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诱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常见诱因对糖尿病足患者和高危患者进行系统的糖尿病足防治指导.结果 32例糖尿病足患者除1例放弃治疗外,31例治愈后没有再发生糖尿病足;135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无1例发生糖尿病足.结论 通过采取系统的糖尿病足的预防教育指导,可以有效的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作者:杨光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TOBS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TOBS临床表现多为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影像学表现以丘脑或中脑梗死为主,可合并小脑、枕叶或颞叶梗死;MRI有助于诊断;DSA可明确病变血管部位,并可行介入治疗.结论 TOBS患者病情大多较重、预后差,早诊断,早干预,以利预后.
作者:曹婧;王雪梅;李威;王非;刘佳乐;王晓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由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为主构建而成的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理论构建,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万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至2007年共收治8例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分析总结.其中3例妊娠期、5例哺乳期乳腺癌,并与同期收治的普通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治疗时妊娠和哺乳时间、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状况均有明显关系.提示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比普通乳腺癌差,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8)和75.8%(801/1056),但在相同分期和年龄的患者,其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仅缩短疗程,还能提高生存率;终止妊娠及终止哺乳应列为常规综合治疗之一;治疗后近期再次妊娠可能影响预后.
作者:张玫吉;李长立;葛亮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6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0.5 mg、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连服96周.结果 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5.5%和88.9%,ALT复常率分别为90.9%和83.3%,HBeAg转阴率为36.4%,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7%,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恩替卡韦能长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作者:王德欣;闫秀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rR-PDGF-AA)在大鼠椎间盘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促增殖作用.方法 对大鼠椎间盘细胞单层培养并于传代后建立对照组与实验组,定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增殖的变化,行HE、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对传代细胞于固定时间测定细胞吸光度值(OD),并描绘细胞生长曲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处于S(DNA合成)期的细胞百分比值.结果 ①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7 d后原代细胞逐渐贴壁,多为梭形,有伪足伸出;经胰酶消化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速度加快约需4-5 d,而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组椎间盘细胞汇合时间缩短,生长加速.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及胞内变化,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分别可见细胞外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合成增加;②MTT法测定OD值经过方差分析检验可知,F值为20.276,P=0.000,说明五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五组之间两两比较得出对照组、1 μg/L组和1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1000 μg/L组和10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对照组、1 μg/L组、10 μg/L组分别与1000 μg/L组、100 μg/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有效浓度内与处于S期的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椎间盘细胞的分裂增殖、基质中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呈现正相关.
作者:张泓毅;马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设计适合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护理同仁提供经验.方法 对38例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进行危险评价,根据病情采用适宜护理措施,随访12个月.结果 38例患者中采取不同治疗护理措施外,37例患者痊愈无并发症,1例10个月后骨折处并发窦道感染.结论 38例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均有增加感染机率、延迟愈合危险,针对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发生.
作者:宋文军;吴凤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强调传染性指标在输血和手术前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380例患者血清进行 HBsAg、抗-HCV、抗-HIV 及抗-TP等4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1380例患者HBsAg、抗-HCV、抗-TP、抗-HIV Ⅰ/Ⅱ阳性率分别为:7.10%、0.72%、0.43%、0%.结论 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可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作者:王海霞;王先民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保证门诊小儿静脉留置安全的方法.方法 102例患儿按年龄段分为3组,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3-12周岁)12人为C组,采用手背静脉留置;婴幼儿90例分为A、B两组,均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采用相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静脉留置;观察发生脱出、外渗、阻塞和静脉炎的例数.结果 102例观察对象中,C组无一例发生套管脱出、阻塞、液体外渗及静脉炎;A、B两组比较,发生套管脱出例数,有显著差异(P<0.05),外渗、阻塞、静脉炎发生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特点及各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进行静脉留置,可保证门诊小儿静脉留置安全.
作者:杨桂云;王瑜;沈振红;李国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宜护理措施.方法 对276例利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方法、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较好.结论 本文所采用的护理措施安全、有效.
作者:边文玲;薛情杰;牛慧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且末县人民医院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7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闫秋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应用于胸部手术,患者术后皮下自控镇痛(PCSA)的疗效,探讨舒芬太尼PCSA的安全有效浓度.方法 选择择期胸部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S1组:1.0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S2组:1.5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S3组:1.8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应用PCA泵LCP给药模式设置:总量100 ml背景输注2 ml/h,PCA2 ml锁定时间30 min.观察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镇痛效果:S1组较差(P<0.05),S2、S3组相当;镇静、恶心、呕吐发生率:S1、S2组低于S3组(P<0.05).结论 1.5 μg/ml的舒芬太尼为合适镇痛浓度,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部手术术后PCSA的镇痛治疗.
作者:姚翠松;李慧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与泮托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不良反应,以探讨临床更佳的根除Hp方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甲磺酸加替沙星200 mg,2次/d,甲硝唑0.4 g,2次/d,泮托拉唑纳肠溶胶囊40 mg,1次/d;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1.0,2次/d,甲硝唑0.4,2次/d,泮托拉唑纳肠溶胶囊40 mg,1次/d;疗程为14 d.停药后4周复查胃镜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87%;对照组Hp根除率9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加替沙星与泮托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能有效,安全的根除Hp,不良反应小.
作者:王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为了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脑瘫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 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HIE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非干预组);将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42例在住院的HIE患儿作为观察组(干预组).干预组按照<0-3岁早期干预大纲>采取早期干预的措施,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 结果两组患儿分别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做智能发育量表(CDCC)测试,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发生脑瘫的2例(4.8%),对照组发生脑瘫8例(20.0%),由此可见干预组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P<0.05.结论 早期干预能促进HIE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远期智能、运动的发育;定期随访,保证了早期干预方案的实施,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蔡春玲;胡素君 刊期: 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