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新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1].如何做好临床带教工作,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护理带教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产房教学质量,我们依据PDCA带教系统,使教与学有程序,质与量可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作者:林翠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6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0.5 mg、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连服96周.结果 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5.5%和88.9%,ALT复常率分别为90.9%和83.3%,HBeAg转阴率为36.4%,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7%,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恩替卡韦能长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作者:王德欣;闫秀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的致伤机制,探讨其治疗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26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对不同治疗方法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手术组JOA评分显著提高;②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优良率相当.结论 伤前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先天性颈椎融合病的患者更易致急性颈脊髓损伤.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对此类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别.
作者:邬哲慧;许立;刘志彬;武明鑫;黄玉良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以降低AMI的严重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对58例AMI患者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护理干预,包括营养知识指导、被动活动与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为10.3%.较以往同种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有显著下降.结论 通过有力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AMI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减少由此引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作者:崔庆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掌握暴发流行麻疹患者实验室结果特点.方法 将本地2008年1月-3月暴发流行麻疹患者315例住院患者实验室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15例暴发流行麻疹患者中,血象升高的71例(22.56%),降低者43例(13.59%);有137例贫血(43.49%),CK明显升高者63例(20.18%);MB升高者292例(92.83%),LDH、HBDH升高者分别310例(98.65%)和303例(96.41%)ALT高于正常者106例(33.77%),AST升高者235例(74.89%);用三种不同试剂盒做麻疹Igm测定,阳性率分别为4.85%、23.20%、56.00%.结论 暴发麻疹患者血象一般正常或偏低,合并感染者可升高;大部分患者心肌和肝脏可受到损害,心肌酶及转氨酶可有升高.由于受实验室的因素和病毒变异结果的影响,Igm阳性率可受到较大的影响.
作者:张新华;娜斯曼;谢党恩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讨论预防或减少结肠癌并发阑尾炎的漏诊措施及两者并存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30例阑尾炎术前漏诊结肠癌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盲肠20例,升结肠9例,肝曲1例.肿瘤未破浆膜直径<2 cm11例,直径2-4 cm14例,直径>4 cm5例,肿瘤广泛粘连1例.阑尾肿胀表面脓苔9例,头端充血14例,炎性渗出坏疽7例.结论 对可疑结肠癌并发阑尾炎者需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完善各项检查,手术时好取剖腹探察切口,常规探察右半结肠,是防止结肠癌并发阑尾炎漏诊的有效方法,治疗应根据术中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法.
作者:马其洪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的救治方法,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 分析我院近年来救治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乌头碱中毒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及时明确的诊断,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早期、适量使用654-2解除乌头碱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延玲;任行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临床上极少见到某些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这些肌瘤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或独特的生长方式,不同于普通平滑肌瘤,不易于诊断,但其共同的特点均属良性肿瘤.为了对子宫肌瘤有一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对此类罕见的特殊型肌瘤加以叙述,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减少误诊、误治带来的不良后果.
作者:王秀芹;李新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应用于胸部手术,患者术后皮下自控镇痛(PCSA)的疗效,探讨舒芬太尼PCSA的安全有效浓度.方法 选择择期胸部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S1组:1.0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S2组:1.5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S3组:1.8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应用PCA泵LCP给药模式设置:总量100 ml背景输注2 ml/h,PCA2 ml锁定时间30 min.观察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镇痛效果:S1组较差(P<0.05),S2、S3组相当;镇静、恶心、呕吐发生率:S1、S2组低于S3组(P<0.05).结论 1.5 μg/ml的舒芬太尼为合适镇痛浓度,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部手术术后PCSA的镇痛治疗.
作者:姚翠松;李慧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术中知晓越来越引起麻醉人员的重视,如何寻找一种简便安全的术中遗忘的药物显得迫切,咪唑安定具有良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在全麻手术中常规使用,在硬膜外麻醉时却很少应用,笔者对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观察患者术中遗忘的效果.
作者:刘志强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 选择108例I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匹维溴胺治疗,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谷维素,30 mg/次,3次/d,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3%,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可有效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作者:张大鹏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根据国内有关资料示,发病率为0.47-28%[1].因该征发生的相关机尚未明了,目前尚无通用的诊断标准,大多数学者目前通用的标准[2]为:①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出口机械性梗阻;②每天胃液引流量>800 ml,并持续10 d;③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等;⑤围手术期无应用影响平滑肌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⑥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由于该征持续时间较长,不仅可造成二次手术,甚则可危及生命,其治疗一直是个难题.在临床实践中,每遇到此证,常用仲师之方辩证分型治之,每每能获理想疗效.今不揣浅陋,结合近此年来所治病例中之典型者,谈谈治疗粗浅体会,意在抛砖引玉,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太平;孙艳丽;张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随着社会的竞争、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平均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推迟,加之助孕技术的发展.导致高龄妇女妊娠、分娩人群逐年增加[1].高龄产妇一般在35周岁以上,这部分人群年龄大,多年未育,盼子心切,担心剖宫产胎儿是否危险,因此心情尤为紧张,年龄越大越焦虑,恐惧、抑郁的比例和程度越高.因此妇产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高龄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将会极大的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稳定情绪,减少恐惧,缓解心理压力,达到佳的生理状态,从而有助于剖宫产手术的顺利完成.本文就高龄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谈谈笔者的体会如下.
作者:周成香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为了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脑瘫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 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HIE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非干预组);将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42例在住院的HIE患儿作为观察组(干预组).干预组按照<0-3岁早期干预大纲>采取早期干预的措施,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 结果两组患儿分别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做智能发育量表(CDCC)测试,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发生脑瘫的2例(4.8%),对照组发生脑瘫8例(20.0%),由此可见干预组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P<0.05.结论 早期干预能促进HIE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远期智能、运动的发育;定期随访,保证了早期干预方案的实施,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蔡春玲;胡素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在白血病患者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见后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治疗组,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VEGF浓度.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明显升高(P<0.05),而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的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部分复发患者再次出现上述改变.结论 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VEGF 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余沂滨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对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童保健室儿保门诊发现的112例高铅血症及轻度铅中毒患儿资料的分析总结,以探讨本地区儿童铅中毒的来源及防治方法.方法 本院儿童保健门诊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从就诊儿童中诊断出高铅血症102例,轻度铅中毒 10例.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儿童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并查找其铅暴露的高危因素,然后给予必要的环境干预使患儿脱离铅污染源,并进行健康营养指导,以降低血铅水平.结果 112例患儿血铅水平低102μg/L,高247μg/L,均数为151.3μg/L(标准差33.3μg/L),血铅水平分布中位数为146.5μg/L(四分位数126~175μg/L).发现儿童处于多种铅暴露危险中,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紊乱.经过综合环境干预及健康营养教育指导后,儿童血铅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儿童易受铅污染的危害,其铅暴露的高危因素较多,环境干预及健康营养指导对防治儿童铅中毒非常必要,并且效果较好.
作者:吕文芳;卓惠娴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调查2008年门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386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按使用频率进行排序,取前10位药物,分析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使用频率前10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乙酰吉他霉素颗粒剂、红霉素片、利福平胶囊、头孢拉定片、阿奇霉素片、头孢泊肟酯胶囊、头孢氨苄胶囊、罗红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氧氟沙星胶囊,以上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值)均<1.结论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药物利用合理.
作者:李金成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确定芪丹颗粒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黄芪甲苷得率与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回流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浸泡1.5 h,加水8、6、6倍量,时间分别为2.0、1.5、1.5 h,可使药材中黄芪甲苷得率与浸膏得率高.结论 以芪丹颗粒提取工艺确定佳提取方案
作者:欧阳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强调传染性指标在输血和手术前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380例患者血清进行 HBsAg、抗-HCV、抗-HIV 及抗-TP等4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1380例患者HBsAg、抗-HCV、抗-TP、抗-HIV Ⅰ/Ⅱ阳性率分别为:7.10%、0.72%、0.43%、0%.结论 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可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作者:王海霞;王先民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至2007年共收治8例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分析总结.其中3例妊娠期、5例哺乳期乳腺癌,并与同期收治的普通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治疗时妊娠和哺乳时间、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状况均有明显关系.提示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比普通乳腺癌差,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8)和75.8%(801/1056),但在相同分期和年龄的患者,其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仅缩短疗程,还能提高生存率;终止妊娠及终止哺乳应列为常规综合治疗之一;治疗后近期再次妊娠可能影响预后.
作者:张玫吉;李长立;葛亮 刊期: 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