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荣娜;宋素玲;张晓艳
目的:探讨单纯修补与胃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急性胃穿孔上的疗效差异。方法:收治急性胃穿孔患者84例,随机分为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采取单纯修补保守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则要明显短于观察组(P<0.01)。结论:单纯修补术和胃部分切除术均是治疗急性胃穿孔良好的手段,但相比而言胃部分切除术整体疗效甚佳,建议临床在选择术式时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
作者:王智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病因、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5月-2009年6月收治眼钝挫伤继发青光眼49例(49眼),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前房冲洗等处理,必要时采取手术方法降低眼压。观察其疗效。结果:49例眼钝挫伤继发青光眼中,经综合治疗后,出院时全部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出院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0.8~1.237例(75.5%),0.3~0.67例(14.3%),0.3~0.063例(6.1%),0.05~光感2例(4.1%)。随访半年眼压正常,视力稳定。结论:眼钝挫伤继发青光眼治疗时应尽可能保护视功能。
作者:张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总有效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预后较好。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所降低。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药物。
作者:梁春霞;姜德华;姜秀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原理并探讨该技术对肝胆管结石肝脏分段的意义。方法: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37例,按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肝切除手术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患者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状少,且该技术操作简单,准确率高。
作者:孙延纶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57例HSP患儿的发病季节、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发病平均(6.5±1.2)岁,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秋冬季节发病居多。85.96%的患儿起病前有明确诱因,其中78.94%的患儿发病前1~4周内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史。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28例,以关节症状为首发10例,以腹部症状为首发19例。误诊8例,以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57例HSP患儿中D-二聚体升高31例,阳性率54.4%;血小板升高34例,异常率59.65%,显示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57例患儿中发生肾损害5例(8.77%)。治疗后痊愈出院无复发52例,复发再住院1次3例,复发再住院2次2例。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诱因仍是以感染为第1位。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易导致误诊。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肾脏损害程度是影响HSP病程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黄少玲;于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方法: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361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鼻咽深部分泌物标本7种常见病毒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年龄构成和感染情况。结果:本次研究患儿中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呈阳性341例,阳性率25.05%。不同性别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其中PIVⅢ病毒的感染例数多(128例),其次为RSV病毒感染(122例)。单种病毒感染和混合病毒感染的患儿当中均为PIVⅢ病毒感染率高,其次为RSV病毒。年龄≤3岁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4~7岁组和≥8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VⅢ是本地区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首要病原,该病在≤3岁婴幼儿中发病率高,且多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作者:郭黎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与血浆内皮素水平(ET)的相关分析。方法: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患者84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cTFC),将冠状动脉平均帧数>27帧者归为SCF,将患者分为SCF组(36例)和对照组(48例)。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ET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CF组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T是SCF的危险因素。结论:ET水平与SCF有关,可能参与了SCF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艾阳;汪坤;李必龙;方淑玲;朱春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应用超声聚焦刀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的疗效。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13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7例。研究组采用超声聚焦刀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用超声聚焦刀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李太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1990-2013年以来的文献,对期间报道临床运用经筋结点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以往的文献中,经筋结点临床主要运用于中风偏瘫及痉挛性相关疾病,经筋结点对痉挛性疾病疗效确切。由于经筋结点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只局限于中风偏瘫及某些痉挛性疾病,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经筋结点的治疗范围是否可以拓展到偏瘫以外的痉挛性疾病及舒缓性疾病即“萎症”等其他疾病的治疗上,并探讨规范的多样化治疗方法。
作者:唐艺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肺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80例肺癌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鳞癌52例(65.0%),腺癌6例(7.5%),小细胞癌22例(27.5%)。经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诊断肺癌77例,其中鳞癌51例,诊断符合率98.1%;腺癌5例,诊断符合率83.3%;小细胞癌21例,诊断符合率95.5%。结论: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诊断肺癌有极高的诊断价值,费用低,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展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8例,按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宣教组82例(给予健康宣教),对照组106例,每年随访1次,比较两组疾病控制情况。结果:2012年、2013年,宣教组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50.6±15.4mmHg VS 161.4±21.0mmHg;131.5±13.2mmHg VS 155.6±20.6mmHg,P<0.05);宣教组2012年、2013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2%、13.4%,对照组对应为29.2%、36.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血压,防止疾病发展。
作者:冯学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它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咯血,咳出支气管管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道阻塞的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严重者会窒息,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很少见,因此与这种疾病相关的研究也并不多,本文主要对纤维素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许承琼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检测霍乱弧菌的可信度。方法:在霍乱疫情标本检测中,分别采用金标法和分离培养法两种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检测,并结合受试个体的临床反应,对终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金标法检测结果中有4份标本结果为假阳性。假阳性标本检出率占总标本的1.8%。结论:金标法和培养法对受感染人群的检测率非常可靠。
作者:刘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脱机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并拔出气管套管的疗效、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患者30例,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左心功不全:11例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下,间断试堵管成功,完全堵管观察72~96小时病情稳定后顺利拔出气管套管;2例失败,经行纤维支气管镜和胸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1例气管造瘘腔环形狭窄,1例气管下端狭窄,放弃拔管。合并OSA:6例拔管成功,3例因咽部组织松弛,卧位睡眠时出现Ⅱ型呼吸衰竭放弃拔管。合并支气管扩张:4例拔管成功,4例因咳嗽频繁,造成人机对抗和不耐受而放弃。所有患者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中均未出现皮下或纵隔气肿。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拔出气管套管,节省医疗资源,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痛苦,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方法安全。
作者:张玉溪;王志新;夏玉红;陈宏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LH钛镍丝在开颌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收治开颌畸形患者16例,年龄12~18岁,平均15岁,矫治过程中使用LH钛镍丝矫治开颌。治疗前后拍摄全景片及头颅侧位片。结果:所有开颌畸形患者矫治后开颌消除,覆颌、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结论:LH钛镍丝可用于开颌的矫治,疗效显著。
作者:赵健;罗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贫血症状33例,骨骼疼痛28例,双下肢活动障碍3例,发热3例,有明确感染部位9例,下肢水肿7例,蛋白尿20例,肾衰竭14例,出血倾向3例,误诊18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单克隆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为减少漏诊及误诊,争取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斗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总结心理护理的基本内容,探讨心理护理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而试验组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远高于对照组82.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1±5.4)分和(91.0±10.8)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模式是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护理模式的新探索,其优点不仅在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更有助于优化护理质量,对患者和护理人员均有积极影响,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新模式。
作者:魏小英;王雪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究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2年收治年龄>60岁的老年胃食管反流患者40例为观察组,选同期体检检测显示正常的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量表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胃食管反流症状以及食管外症状相对于对照组发生率高;观察组心理状况比对照组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GERD患者心理状况因为疾病呈现下降趋势,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中,因此需要对其有更多的关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方法: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采用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验,另外选取30例进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各种自身抗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P、ALT、AST、GGT、TBA、GLB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 ANA 阳性率90%,SMA 阳性率16.67%,另外有2例患者 SMA、AMA、LKM、SLA同时显示阳性。结论:利用血清自身抗体联合生化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查,可以有效提高检查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 AECOPD 患者2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第1天、4天、7天、10天、14天进行血常规检查,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来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血清PCT的检查,根据PCT检查结果确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结果:观察组143例患者PCT阳性103例,阳性率72.0%,hs-CRP 阳性85例,阳性率5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抗生素(8.1±1.9)天,患者住院时间(11.2±19)天,二重感染7例(4.9%);对照组使用抗生素(22.3±5.7)天,患者住院时间(22.2±7.8)天,二重感染34例(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是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资锋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