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
目的:对每例死亡孕产妇病例进行了认真评审、分析,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四平市孕产妇死亡病例,明确根本死因,提出干预措施。结果:孕产妇死亡4例,死亡率62.06/10万。结论: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李睿;田雪;安璐璐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方法:采用酸性罗氏培养法对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抗结核药物耐药分析。结果:412例结核培养阳性标本中,158例耐药,总耐药率38.35%(158/412)。单耐药108例,单耐药率26.21%(108/412),以耐链霉素(SM/S)多10.92%(45/412),158例耐药标本中至少耐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两种药的有20例,耐多药率4.85%(20/412)。结论: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值得重视,应进一步加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推行全程化疗督导。
作者:朱琳;冯宗欣;刘焕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急诊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147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84例85个动脉瘤,显微手术组63例64个动脉瘤,以出院mRS分级0~2级为预后良好,结合年龄及Hunt-Hess分级对比两种术式预后。结果:两种术式总体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65岁时,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率显著好于显微手术(P<0.05);当患者<65岁时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Hunt-Hess 1~3级和4~5级,两种术式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总体并发症及癫痫发生率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是破裂颅内动脉瘤急诊治疗的有效方法,血管内治疗手术风险更低,尤其适合老年及后循环动脉瘤。
作者:王芃;李铁男;黄山;郎晓峰;李挪;刘伟;张铁岩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护理差错是指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因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问题等原因造成工作失误,但是经过纠正未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或未造成任何后果的医疗纠纷。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今,重提如何避免或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很有必要。
作者:杨昌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在行腰大池引流置管护理时,成立管路护理质控小组,做好引流管护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严格消毒隔离管路,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周晓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生脉饮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柯萨奇B病毒建立感染的心肌细胞模型,在感染后24小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生脉饮组和辅酶Q10组。4组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在48小时点开始检测,正常对照组无细胞凋亡,生脉饮组及辅酶Q10组均有凋亡,生脉饮组凋亡率低于辅酶Q10组(P<0.05),病理模型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凋亡率增加,72小时点明显高于48小时点(P<0.01),与药物干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饮能够有效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的凋亡,且应该早期干预。
作者:熊丽辉;孙大中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110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作为观察组,单发性急性胰腺炎作为对照组,每组55例。对两组病因以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中胆结石以及饮酒患者所占的比例54.5%,对照组50.9%,各种致病因素中,胆结石以及饮酒所占的比例高,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致病因素,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预后方面,由于酒精性、饮食不当以及高血脂症而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其治愈率比较低,但对于胆源性而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其治愈率比较高。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胆源性疾病、酒精摄入以及饮食问题与高脂血症等都是其致病因素,对于患者预后而言,胆结石以及饮酒的治疗有效率比较低,其他原因引起的治疗有效率比较高,应引起注意。
作者:李麒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诊断资料。结果:肿瘤转移10例,颈部多形腺瘤8例,颈部腮裂囊肿7例,神经鞘瘤5例,颈部淋巴管囊肿和颈部神经纤维瘤分别3例,淋巴结核和血管畸形分别2例。结论:CT应用于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诊断,准确性高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分析研究晚期妊娠羊水过少采取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晚期妊娠羊水过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入硫酸镁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羊水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胎儿脐动脉血流S/D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妊娠羊水过少采取B超进行诊断,同时静脉常规补液,再加硫酸镁治疗,可以使羊水量增多。
作者:段爱多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抽取胸腔积液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效果比较。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14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并分多次抽出胸腔积液;观察组在采用抗结核药的基础上一次性进行胸腔积液微创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记录两组治疗情况作对比。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对照组的退热时间(8.22±1.96)天,观察组的退热时间(4.76±1.81)天;对照组的积液消失时间(13.44±2.96)天,观察组的积液消失时间(8.86±2.18)天,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时尽可能一次性使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亮亮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早孕妇女无痛人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瘢痕子宫早孕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应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丙泊酚行无痛人流。对照组应用米非司酮+丙泊酚行无痛人流。观察两组有效扩张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丙泊酚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有效扩张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丙泊酚用量及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瘢痕子宫早孕妇女无痛人流中,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能充分软化扩张宫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作者:何耘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4例,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73例,克氏针加外固定架2例,T形钢板48例,克氏钉1例。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应用Cooney腕关节评分及影像学评分手段评价手术疗效,并对影响术后预后的不同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Cooney 腕关节评分优100例,良23例,可1例,优良率99.19%;影像学评分中优72例,良4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3.55%。Cooney腕关节评分经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认为骨折分型与骨折复位为显著影响因素(P<0.05)。Batra影像学评分经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认为年龄为显著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折分型可对术后腕功能活动产生影响,年龄是术后预后影像学评分的影响因素。
作者:邓吉长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糖尿病患者90例,均在组建糖尿病护理小组后,作为观察组;在组建糖尿病护理小组前,收治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糖尿病护理小组组建前后两组临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护理小组的组建,不仅有效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而且糖尿病护理小组成员的糖尿病护理专业知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遵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惠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分析出生缺陷人群监测资料,了解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出生的23686例围生儿的出生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构成及人口学特征,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7-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84.58/万,其中总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缺陷、脑积水和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短缩位居发生主要出生缺陷的前5位,其发生率分别为18.94/万、11.78/万、7.15/万、6.31/万、5.05/万;产妇年龄与出生缺陷的发生有关。结论:出生缺陷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杨淑荣;袁燕;陆晓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果:试验组SAS分值以及SDS分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优良率比对照组高,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认知,值得普及和应用。
作者:孙茂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索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的后腹腔镜下肾脏低温保护技术。方法:选取20例后腹腔镜肾脏低温保护下部分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在后腹腔镜肾脏低温保护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比较两组直肠温度和肾脏温度变化以及肾功能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继发出血、感染及漏尿。研究组冷缺血时间(45.2±5.8)分钟,平均低肾脏温度(15.72±2.93)℃。研究组术前ECT示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33.57±1.07) mL/min,术后1个月患肾GFR(24.91±5.50)mL/min。对照组术前ECT示患肾GFR(35.65±0.45)mL/min,术后1个月患肾GFR(15.50±5.90)mL/min。患者术后随访1~1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无转移。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脏低温保护技术简单易行、效果确切。
作者:孙大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探讨导致直肠癌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收治延误诊治的直肠癌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临床处理措施,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统计治疗有效率并进行5~7年的随访。结果:经再次检查确诊的患者,按病理类型分类,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4例,黏液腺癌1例,乳头状腺癌2例;按照直肠癌的Dukes改良分期标准分类,B2期8例,C1期6例,C2期3例,D期2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实施化疗(2例),直肠癌根治术(12例),姑息手术(5例)。治疗后,对患者进行5~7年的随访,患者的1年生存率78.9%(15/19),3年生存率52.6%(10/19),5年生存率26.3%(5/19)。结论:导致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发生延误的原因涉及到患者自身对相关疾病知识和医疗常识的匮乏、医护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医生在诊断中的疏忽等。医院要从提高直肠癌的临床检测技术和加强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心培养,强化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入手,降低直肠癌延误诊断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袁小雨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和急诊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2013年1月1日-2013年11月1日收治行动脉血气分析和急诊血常规检查患者115例,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所得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值。结果:动脉血气分析中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急诊血常规检查,二者的成对差分(9.26±17.21),t=5.77,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值明显高于急诊血常规检查的水平,二者的成对差分(2.27±4.89),t=5.01,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气分析、急诊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系数 r=0.78,P=0.00,呈明显正相关,红细胞压积的相关系数r=0.77,P=0.00,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考虑到上述情况,合理分析上述结果,在紧急情况下血气分析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可以作为参考,但要得到更准确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仍需要进一步行血常规检查。
作者:苏淑红;刘志强;李石林;张芙成;高鹏;赵利培;王志方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总结19例肺结核肺叶切除后临床护理效果,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充分准备,做好有效沟通,全麻后的护理,呼吸道管理,引流液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本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现轻度皮下气肿3例,早期肺扩张不全2例,经协助患者有效咳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肺扩张良好。19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作者:王素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建立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监测到的全院MDRO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督导。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MDRO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次数逐渐下降。结论:加强MDRO的监测与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的传播,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萍;王清妍;王敏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