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

孙旭东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 小切口, 开腹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6年5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传统治疗组和小切口治疗组,各40例,传统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方法进行治疗,小切口组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2.7±0.5)cm,手术时间(33.2±6.5)min,术中出血量(30.1±15.4) mL,住院时间(4.1±1.1)d,发生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2.5%;传统治疗组切口长度(6.4±0.5)cm,手术时间(52.6±7.8)min,术中出血量(96.6±22.2)mL,住院时间(6.3±0.5)d,发生并发症7例,并发症发生率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6年5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传统治疗组和小切口治疗组,各40例,传统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方法进行治疗,小切口组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2.7±0.5)cm,手术时间(33.2±6.5)min,术中出血量(30.1±15.4) mL,住院时间(4.1±1.1)d,发生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2.5%;传统治疗组切口长度(6.4±0.5)cm,手术时间(52.6±7.8)min,术中出血量(96.6±22.2)mL,住院时间(6.3±0.5)d,发生并发症7例,并发症发生率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旭东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自然流产及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异常分析

    目的:分析在不孕不育及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314例不孕不育及有自然流产史患者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G显带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共统计患者2314例,其中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167例,总检出率7.22%。其中,自然流产患者中检出50例异常,检出率8.73%;不孕不育患者中检出122例异常,检出率6.81%。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引起不孕不育和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门诊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作者:仝瑞青;何琦;夏飞;吕金星;周莹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儿童热性惊厥诊治中的临床对策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临床诊治对策。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热性惊厥患儿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物理降温、常规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10 min止惊率54%,再发惊厥率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10 min止惊率54%,再发惊厥率18%,两组比较P<0.05。另外,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24.20±0.65)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32.83±1.25)h,两组比较,P<0.05。结论:常规处理基础上联合布洛芬混合液,能快速有效地降低体温,止惊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君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早期(生命体征平稳0~24 h)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脑卒中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住院5周后采用汉密斯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结果: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抑郁标准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

    作者:王冬玲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供应室轴节类手术器械润滑方法的对比与分析

    目的:医院供应室一般使用浸泡法、煮沸润滑法、擦拭法及喷雾浸润法对轴节类手术器械进行润滑保养。本文拟对这4种方法的原理、成本及润滑保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建议。方法:将400件有轴节的手术器械随机分为4组,每组100件,分别采取浸泡法、煮沸润滑法、擦拭法及喷雾浸润法润滑,分别对其润滑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浸泡法合格率95%,返锈率10%;煮沸润滑法合格率97%,返锈率10%;擦拭法合格率80%,返锈率21%;喷雾浸润法合格率96%,返锈率5%。结论:经过对比分析,结合医院的实际及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喷雾润滑法应成为基层医院供应室对轴节类手术器械的首选润滑方法。

    作者:唐秋华;潘卫霞;黄敏珊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广州市彩虹街社区儿童OSAHS与肥胖症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广州市彩虹街社区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肥胖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抽样,每个社区的居民中按门牌号随机抽取,对3~14岁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本组调查2349例,男1264例,女1085例,共检出OSAHS 121例,OSAHS发病率5.15%,男童发病率(5.5%)与女童(4.8%)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共检出肥胖症儿童285例,肥胖症发病率12.1%,男童发病率(13.3%)与女童(10.8%)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85例肥胖症儿童中,有OSAHS 53例,无OSAHS 232例,2064例无肥胖症的儿童中,有OSAHS 698例,无OSAHS 1996例,肥胖症的发病对OSAHS发病有影响(P<0.01)。结论:OSAHS与肥胖症的发病存在相关性,肥胖症是影响OSAHS发病的因素之一,积极治疗肥胖症,控制体重,对预防和治疗儿童OSAHS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苏正辉;范永强;何敏;何一鸣;张冬冬;陈汉权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外侧低位L形切口防治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

    目的:探讨外侧低位L形切口防治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2009年5月-2014年2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44例(48足),其中12例(12足)采用标准跟骨外侧L形切口,32例(36足)采用外侧跟骨L切口L形底边下移0.8~1 cm,使切口底边位于足底外侧皮肤内。结果:采用外侧标准跟骨L切口组5例切口交角处皮瓣缘皮肤坏死,1例切口深部感染。采用低位跟骨外侧L形切口组切口均一期愈合,皮肤边缘愈合良好,无任何坏死出现,切口无感染。参照AOFAS踝足功能评分标准优33足,良8足,可3足,差3足,优良率88.3%。结论:将跟骨切口下移至足底外侧皮肤内,术中使骨折关节面尽量达到满意复位,恢复Bohler's角、Gissane's角,及跟骨宽度和高度。

    作者:谢健;王昌;刘红宇;邢宗良;丁玉来;张永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PDCA循环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预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住院患者168例,通过对跌倒/坠床患者的疾病、年龄、用药、依从性、周围环境及护理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PDCA管理,做好跌倒/坠床风险评估、住院环境安全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措施。结果:跌倒/坠床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发生跌倒事件2.98%,发生坠床事件1.19%。结论:运用PDCA管理能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倒/坠床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作者:吴鹭梅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超声评分法鉴别诊断胎儿肾积水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法诊断胎儿肾积水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肾积水胎儿进行超声检查,将PAPD、肾实质厚度和肾盂肾盏形态分别进行超声评分并累计每个肾的总评分。根据随访结果将肾积水胎儿分为生理组和病理组,绘制超声评分法两组肾积水的操作者特征(ROC)曲线。结果:98例共108个肾积水,其中79个(78.80%)为生理性,29个(21.20%)为病理性。对于诊断胎儿病理性肾积水,ROC曲线显示超声评分法鉴别诊断肾积水曲线下面积96.4%,其取值6时为诊断病理性肾积水佳截断值,灵敏性81%,特异性94%。结论:超声评分法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胎儿生理性与病理性肾积水。

    作者:吕巧娣;刘淑华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幽门螺杆菌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病因,也是第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可对人类致癌的原核生物。本文介绍了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症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

    作者:张坤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80例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采用肿瘤切除+乙状结肠吻合+吻合口近端结肠造瘘13例(16.25%);单纯结肠造瘘8例(10.0%);单纯结肠造瘘,Ⅱ期肿瘤切除术11例(13.75%);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28例(35.0%);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术20例(20.0%)。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2例发生吻合口瘘,均是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式,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术式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式和肿瘤切除术+乙状结肠吻合+吻合口近端结肠造瘘术式、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术式,单纯结肠造瘘及Ⅱ期肿瘤切除术式、Ⅱ期消化道重建术式症状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单纯结肠造瘘术式。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作者:冯亚光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婴幼儿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

    儿科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静脉采血技术,还要懂得灵活运用,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适时采用不同采血技巧,以达到减轻患儿痛苦、保护血管、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护患关系融洽等目的。

    作者:孙海霞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腹股沟疝患者行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观察组行无张力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修补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值得推广。

    作者:黄义;卞力军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疾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0例,分别实施 CTA与 CAG检查,比较2种检查诊断结果。结果:90例患者行CAG检测得出冠状动脉病变116支,其中轻度狭窄45支,中度狭窄46支,重度狭窄25支。经冠状动脉CTA成像检出病变冠状动脉138支,其中轻度狭窄54支,中度狭窄48支,重度狭窄36支。冠状动脉CTA检测诊断病变显示率明显优于CAG诊断,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测有其无创、高效的优势,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案。

    作者:巩贵宏;张海波;杨建涛;李红梅;徐聪慧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76例,归纳总结其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发病季节、发病特点、诊治方法及临床疗效,并将总结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入院治疗24 h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评估,其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23例,显效23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7.37%。7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病原因为急性胃黏膜损害、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结论:消化道出血多由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多发生在春季。及时应用多种方法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及对症治疗是提高其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峰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患者当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2012年-2013年5月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08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治疗组除了进行常规的护理外采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治疗情况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同时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后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情况等。结果: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4.8 d,护理质量满意度88.9%(48/54),在为期3个月的随访当中,5例患者复发。而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4.6 d,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对比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护理满意度98.1%(53/54),后期1例患者复发,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疾病患者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芬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14岁以上支气管哮喘患者134例社区管理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14岁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方法: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要求,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对>14岁哮喘患者134例实施管理,比较管理前后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率。结果:纳入社区管理1年规范治疗后情况显著改善:使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激素例数明显增加(P<0.01),使用全身激素例数明显减少,使用口服药缓解例数减少;吸入激素、制定哮喘计划使用峰流速仪以及定期进行PEF和CACT检测例数及哮喘问卷合格情况较管理前明显增加。结论:将哮喘纳入社区管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模式是控制哮喘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晓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红花注射液与山莨菪碱、甲钴铵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30例,在饮食控制及降糖治疗基础上,30例患者均采用红花注射液20 mL及山莨菪碱10~30 m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甲钴铵500μg肌内注射1次/d,2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1~2个月。结果: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5例(70%),5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体征基本恢复8例,明显恢复21例。治疗6个月后,随访26例患者中,18例治疗效果稳定。结论:红花注射液和山莨菪碱、甲钴铵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吕福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Tei指数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Tei指数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所有人的Tei指数。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人Tei指数的差异,评价Tei指数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的T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灵敏度84.8%、特异度83.1%,准确度84.2%。结论:Tei指数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判断慢性心衰的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瞿茹莼;赵菊芳;吴英龙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药对的使用分析

    慢性胃炎临床多见,病程迁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浅析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中药对的合理使用,以求抛砖引玉,互学共勉。

    作者:姚永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