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分别在2周、4周、6周、8周、12周测量两组患者的坐位血压,分析比较血压的变化,试验总时间3个月。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血压在第12周降低,下降幅度分别为 SBP(10.1±4.9)mmHg,DBP(2.0±3.8)mmHg,其中,SBP 下降幅度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虽然有所下降,但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过3个月的健康教育,对照组37例患者中,3例并发脑卒中,2例并发冠心病,5例因血压控制不佳而增加药物剂量,不良事件发生率27%;而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38例患者,只有1例出现脑卒中,1例发现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率5%(χ2=64.8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以稳定和有效控制,能进一步改善并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孙桂军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原因。方法: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5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45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死亡2例;由于就诊时间过晚,经过治疗后出现痴呆症状,成为植物人1例;因突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2 例。结论:在临床方面应该加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血糖监测,积极发现并缓解其不良症状,避免其病情进一步扩散,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夏旭东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方法:2012年4-5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36例,其中决定再次剖宫产14例,选择经阴道顺产22例,选择同期分娩的首次剖宫产产妇14例和首次阴道产产妇22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各组产妇的指标情况。结果:再次剖宫产组与首次剖宫产组的产时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阴道产组与首次阴道产组产妇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新生儿Apagar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与再次阴道产组产时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agar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方式并非指定剖宫产,符合阴道产条件即可尝试阴道产,明显改善分娩质量,减少分娩风险。
作者:龚寅芸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窄谱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玫瑰糠疹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窄谱UVB照射,每2天1次,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75 mg/次,3次/d;对照组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75 mg/次,3次/d。两组疗程皆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4%,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窄谱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玫瑰糠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佳理;陈利远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6年5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传统治疗组和小切口治疗组,各40例,传统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方法进行治疗,小切口组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2.7±0.5)cm,手术时间(33.2±6.5)min,术中出血量(30.1±15.4) mL,住院时间(4.1±1.1)d,发生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2.5%;传统治疗组切口长度(6.4±0.5)cm,手术时间(52.6±7.8)min,术中出血量(96.6±22.2)mL,住院时间(6.3±0.5)d,发生并发症7例,并发症发生率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旭东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产科手术患者3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前患者焦虑水平评分(40.5±11.3)分,护理后评分(31.2±1.21)分;护理前疼痛Ⅰ级76例(39.0%),护理后疼痛Ⅰ级188例(96.4%);护理前疼痛Ⅱ级59例(30.2%),护理后疼痛Ⅱ级7例(4.6%);护理前疼痛Ⅲ级60例。对照组护理前患者焦虑水平评分(40.6±11.4)分,护理后评分(38.8±11.1)分;护理前疼痛Ⅰ级75例(38.5%),护理后疼痛Ⅰ级139例(71.3%);护理前疼痛Ⅱ级60例(30.8%),护理后疼痛Ⅱ级32例(16.1%);护理前疼痛Ⅲ级60例,护理后疼痛Ⅲ级24例。两组护理后较护理前焦虑水平和疼痛级别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与对照组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明显降低产妇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患者疾病疼痛,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作者:张静文 刊期: 2014年第34期
随着肺癌脑转移发病率的升高,其西医治疗无外乎手术、化疗、放疗,但是许多患者发现时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且放疗、化疗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大,中医中药的增效减毒治疗的干预,使西医治疗更加顺利、有效。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将是今后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研究的热点。
作者:梁婷;耿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30例,在饮食控制及降糖治疗基础上,30例患者均采用红花注射液20 mL及山莨菪碱10~30 m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甲钴铵500μg肌内注射1次/d,2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1~2个月。结果: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5例(70%),5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体征基本恢复8例,明显恢复21例。治疗6个月后,随访26例患者中,18例治疗效果稳定。结论:红花注射液和山莨菪碱、甲钴铵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吕福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慢性胃炎临床多见,病程迁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浅析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中药对的合理使用,以求抛砖引玉,互学共勉。
作者:姚永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本院近几年来对45岁以下临床护理人员技能进行了规范化培训,使之操作流程熟练、正确完成一定的培训任务,但存在护士操作机械化、注重流程化、缺乏临床的实用性及护患的沟通力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思索得出,在今后应重点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
作者:刘蕙菁 刊期: 2014年第34期
非临床研究不同类型复方制剂研发的方法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对组方中单药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复方调血脂药物研发准确立题,对目标适应证以及受试人群进行准确分析,针对创新性复方调血脂药物药理毒理进行相关性研究。
作者:蒲平;刘太圣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术后静滴对减轻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4-7月收治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5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氟比洛芬酯。所有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4天的疼痛指数进行评估,评估2次/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治疗组的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呕吐。结论:氟比洛芬酯术后注射在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且较为安全。
作者:王凯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维生素A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救治的感染性肺炎患儿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口服维生素A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7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咳嗽、气促、呛奶及肺部湿啰音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维生素A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作者:吴立成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宫颈疾病普查中的价值。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探头轻轻置入受检者阴道后穹隆部,进行纵、横多切面多方位扫查。结果:本组接受检查的1026例妇女中,共检出宫颈疾病640例,阳性率62.38%。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宫颈各层次结构及血流分布状况,对及时发现宫颈病变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妇科普查常规方法。
作者:李彩翠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表阿霉素在膀胱癌治疗及复发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总结有益经验为临床用药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膀胱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8例;常规组给予传统膀胱癌治疗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和恢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表阿霉素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表阿霉素灌注后,有效反应11例,有效反应率61.11%;在术后病情复发方面,观察组11.11%,明显低于常规组38.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癌疾病治疗及复发预防中,表阿霉素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表现出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行更深入的临床讨论和探究。
作者:王新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8月-2013年3月收治早期肺癌患者88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胸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C反应蛋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 CRP、术后48 h CRP、术后7 d CRP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合计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与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相比,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对患者的损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吕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对内蒙古霍林郭勒地区2012-2013年体检人群中经B超证实的脂肪肝患者315例和非脂肪肝患者1011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脂肪肝315例中,体重指数增高225例(71.43%),高血脂184例(58.41%)。非脂肪肝1011例中,体重指数增高193例(19.09%),高血脂82例(8.11%)。经t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重指数增高、高血脂与脂肪肝密切正相关。
作者:刘秀珍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咬合重建的可摘式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1例重度磨耗伴缺损病例,采用铸造支架网结构+塑酯冠覆盖义齿修复,分次逐步升高咬合。结果:对21例患者临床跟踪长达1年,满意17例(81%),基本满意4例(19%)。结论:修复1年后,患者在面部外观、咀嚼效果、关节舒适度等方面效果满意。
作者:陈丽珊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采用肿瘤切除+乙状结肠吻合+吻合口近端结肠造瘘13例(16.25%);单纯结肠造瘘8例(10.0%);单纯结肠造瘘,Ⅱ期肿瘤切除术11例(13.75%);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28例(35.0%);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术20例(20.0%)。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2例发生吻合口瘘,均是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式,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术式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式和肿瘤切除术+乙状结肠吻合+吻合口近端结肠造瘘术式、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术式,单纯结肠造瘘及Ⅱ期肿瘤切除术式、Ⅱ期消化道重建术式症状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单纯结肠造瘘术式。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作者:冯亚光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验证本实验室检测的6项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生物参考区间,确保其适用于临床。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C28-A2方法进行验证,各验证项目标本均采集自20例健康参考个体,在已经通过性能验证的雅培i2000sr电化学分析仪上检测标本消化道肿瘤标志物项目,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20例健康个体检测的项目结果100%处于现用的生物参考区间内。结论:本实验室6项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生物参考区间适用于本地区人群。
作者:李琳;唐伟;付枭枭 刊期: 201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