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寅芸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产科手术患者3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前患者焦虑水平评分(40.5±11.3)分,护理后评分(31.2±1.21)分;护理前疼痛Ⅰ级76例(39.0%),护理后疼痛Ⅰ级188例(96.4%);护理前疼痛Ⅱ级59例(30.2%),护理后疼痛Ⅱ级7例(4.6%);护理前疼痛Ⅲ级60例。对照组护理前患者焦虑水平评分(40.6±11.4)分,护理后评分(38.8±11.1)分;护理前疼痛Ⅰ级75例(38.5%),护理后疼痛Ⅰ级139例(71.3%);护理前疼痛Ⅱ级60例(30.8%),护理后疼痛Ⅱ级32例(16.1%);护理前疼痛Ⅲ级60例,护理后疼痛Ⅲ级24例。两组护理后较护理前焦虑水平和疼痛级别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与对照组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明显降低产妇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患者疾病疼痛,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作者:张静文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预防与治疗。方法:2008-2013年收治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17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几率5.6%,发生瘘平均时间6.1 d,除了已熟知的吻合口处血运、张力和感染因素引起吻合口瘘外,本组病例显示老年男性骨盆狭窄、全身情况不良致吻合口瘘6例,术前放化疗致吻合口瘘4例,合并糖尿病致吻合口瘘3例,肿瘤下缘距肛缘≤6 cm 2例,手工吻合致吻合口瘘2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后保守治疗15例(88%),再手术2例(12%),1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性别、术前放化疗、糖尿病、肿瘤下缘距肛缘≤6 cm和手工吻合为直肠癌低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吻合口瘘发生后应根据局部炎症轻重,有无全身情况以及双套管冲洗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可经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庄永忠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指导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早期系统的康复指导训练,适时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使患者术前即熟知康复必备手册的内容,术后随时评价各阶段的功能锻炼状况并及时纠正,予以指导正确的锻炼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临床治愈出院,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无并发症发生,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提高。结论:早期系统全面的康复宣教及正确指导,极大地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功能锻炼的积极性,保证了功能锻炼的正确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周树花;于清霞 刊期: 2014年第34期
慢性胃炎临床多见,病程迁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浅析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中药对的合理使用,以求抛砖引玉,互学共勉。
作者:姚永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合并便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穴位按摩、腹部按摩、中药汤剂等中医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发生便秘12例(13.3%),观察组1例(1.1%),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χ2=10.03, 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作者:陈久红;冯宜霞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采用肿瘤切除+乙状结肠吻合+吻合口近端结肠造瘘13例(16.25%);单纯结肠造瘘8例(10.0%);单纯结肠造瘘,Ⅱ期肿瘤切除术11例(13.75%);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28例(35.0%);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术20例(20.0%)。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2例发生吻合口瘘,均是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式,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术式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式和肿瘤切除术+乙状结肠吻合+吻合口近端结肠造瘘术式、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术式,单纯结肠造瘘及Ⅱ期肿瘤切除术式、Ⅱ期消化道重建术式症状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单纯结肠造瘘术式。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作者:冯亚光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探讨提高苄星青霉素注射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前111例患者为常规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后102例患者为 QCC 组,接受苄星青霉素注射,观察对照两组注射成功率。结果:常规组一次注射的成功率87.39%,QCC组一次注射的成功率9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苄星青霉素注射成功率。
作者:彭宝钗;张雪玲 刊期: 2014年第34期
非临床研究不同类型复方制剂研发的方法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对组方中单药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复方调血脂药物研发准确立题,对目标适应证以及受试人群进行准确分析,针对创新性复方调血脂药物药理毒理进行相关性研究。
作者:蒲平;刘太圣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比较,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改变的特点,总结体表心电图在定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中的作用。方法:收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明确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闭塞患者93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65例,左回旋支(LCX)28例。分析比较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前心电图改变。结果:①STⅢ↑>STⅡ↑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89.2%,特异性85.7%,阳性预测值93.5%,阴性预测值77.4%。②STV3↓/STⅢ↑≤1.2预测 RCA 闭塞的敏感性78.5%,特异性57.1%,阳性预测值80.9%,阴性预测值53.3%。③STaVL↓>STⅠ↓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70.8%,特异性78.6%,阳性预测值88.5%,阴性预测值53.7%。④STⅠ↓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70.8%,特异性89.3%,阳性预测值93.9%,阴性预测值56.8%。⑤STV4R↑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41.5%,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42.4%。⑥STⅠ等电位线预测 LCX 闭塞的敏感性78.6%,特异性70.8%,阳性预测值53.7%,阴性预测值88.5%。⑦STⅢ↑<STⅡ↑预测LCX闭塞的敏感性71.4%,特异性92.3%,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88.2%。⑧STV3↓/STⅢ↑>1.2预测LCX闭塞的敏感性57.1%,特异性78.5%,阳性预测值53.3%,阴性预测值80.9%。⑨STⅠ↑预测LCX闭塞的敏感性10.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2.2%。结论:心电图Ⅰ、Ⅱ、Ⅲ、aVL导联及V3导联、V4R导联ST段改变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作者:葛小宁;王炳银;刘峰;程海 刊期: 2014年第34期
随着肺癌脑转移发病率的升高,其西医治疗无外乎手术、化疗、放疗,但是许多患者发现时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且放疗、化疗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大,中医中药的增效减毒治疗的干预,使西医治疗更加顺利、有效。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将是今后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研究的热点。
作者:梁婷;耿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出院后,特别是回家后到乡镇卫生院的康复期的治疗方法。方法:收治脑卒中康复期偏瘫患者65例,分别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无论生活方式改善、服药的依从性、神经功能的恢复等诸多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对脑卒中康复期偏瘫患者所采取的康复措施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提出了适合基层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基层理疗康复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希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多轴位点片对肋骨骨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常规胸片未发现或有遗漏骨折的胸部外伤患者50例,在电视监视下多轴位肋骨点片。结果:50例患者X线片胸部正位显示明确骨折18例,多轴位点片明确肋骨骨折27例,胸骨骨折2例,二次复查点片明确肋骨骨折2例。合并气胸3例,肺挫伤5例,皮下气肿3例。结论:多轴位点片明显提高肋骨骨折检出率,与传统胸片比较对肋骨骨折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兵;陈俊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初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加重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原因与治疗。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初次复位后24 h自觉眩晕症状加重患者20例,再次行变位眼震试验,并根据诱发试验结果给予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 Barbecue 翻滚复位法治疗。结果:二次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5例患者1周后有3例完全治愈,2例治疗有效;二次变位眼震试验均为阳性的15例患者1周后有11例完全治愈,4例治疗有效,治愈率73.3%。结论: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混合性BPPV疗效好。
作者:王佳佳;郝冬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表阿霉素在膀胱癌治疗及复发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总结有益经验为临床用药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膀胱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8例;常规组给予传统膀胱癌治疗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和恢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表阿霉素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表阿霉素灌注后,有效反应11例,有效反应率61.11%;在术后病情复发方面,观察组11.11%,明显低于常规组38.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癌疾病治疗及复发预防中,表阿霉素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表现出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行更深入的临床讨论和探究。
作者:王新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分析讨论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8例肝性脑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保肝降酶及抗肝昏迷处理。观察组采用乳果糖保留灌肠,并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后,延长了乳果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血氨浓度下降明显。结论:乳果糖保留灌肠,提高了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余文英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法诊断胎儿肾积水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肾积水胎儿进行超声检查,将PAPD、肾实质厚度和肾盂肾盏形态分别进行超声评分并累计每个肾的总评分。根据随访结果将肾积水胎儿分为生理组和病理组,绘制超声评分法两组肾积水的操作者特征(ROC)曲线。结果:98例共108个肾积水,其中79个(78.80%)为生理性,29个(21.20%)为病理性。对于诊断胎儿病理性肾积水,ROC曲线显示超声评分法鉴别诊断肾积水曲线下面积96.4%,其取值6时为诊断病理性肾积水佳截断值,灵敏性81%,特异性94%。结论:超声评分法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胎儿生理性与病理性肾积水。
作者:吕巧娣;刘淑华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血清CEA、CA125、CA199联检在诊断卵巢癌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2月-2014年3月收治手术确诊的卵巢癌患者80例,病理确诊的卵巢良性患者50例,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 CEA、CA125、CA199检查。结果:卵巢癌组 CEA(19.5±10.0)ng/mL,CA125(389.2±174.5)U/mL,CA199(133.2±72.2)U/mL;卵巢良性组 CEA(4.4±2.1)ng/mL,CA125(19.5±7.5)U/mL,CA199(15.1±8.9)U/mL;对照组 CEA(2.0±1.4)ng/mL,CA125(12.4±8.1)U/mL,CA199(11.2±4.6)U/mL,卵巢癌组、卵巢良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与卵巢良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CEA检验的敏感度35.0%,特异性98.75%;单独CA125检验的敏感度72.5%,特异性92.5%;单独CA199检验的敏感度43.75%,特异性96.25%;联合检验的敏感度91.25%,特异性90.0%,联合检验明显优于 CEA、CA125、CA199单独检验(P<0.05)。结论:血清CEA、CA125、CA199联检有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伟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饮食控制在脂肪肝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饮食控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9例症状消失,7例轻度,3例中度,1例重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2例腹胀,2例肝区不适,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肝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在微生态制剂基础上联合饮食控制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笑娟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诊疗中应用腹腔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13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作为腔镜组。选择同期开腹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1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随访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病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30~45 min,术中出血20~35 mL,术后排气时间1~1.5 d,术后住院时间3.5~4 d;开腹组手术时间35~60 min,术中出血40~80 mL,术后排气时间1~2 d,术后住院时间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均妊娠至足月,新生儿无窒息、畸形,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良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妊娠无不良影响,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郁娟 刊期: 2014年第34期
目的:总结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干预及护理观察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14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儿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护理,干预组给予护理干预和精心的护理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pH值、PaO2、PaCO2均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干预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护理干预和护理观察,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常争艳 刊期: 201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