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珍;贾兴旺;田亚平
目的: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白细胞变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方案.方法:以 37 例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一致的治疗方案,定期化验外周血WBC、CD4+淋巴细胞,血培养、痰培养等.对其特点、病情和治疗做统计学分析.结果:62.1%患者在病程的(15.67±5.39)d 出现WBC细胞上升,平均为(15.717±3.4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4.2±10.3)%,其变化与临床分型、CD4+淋巴细胞降低,激素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相关,抗生素治疗与轻、重症患者白细胞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WBC升高可能为继发细菌感染或自然病程所致,抗生素治疗主要为辅助用药.
作者:李楠;朱超慧;周历;王波;石玉玲;刘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必要性医护人员是 SARS 高危感染人群,疏于防护和疲劳是医护人员感染 SARS 的重要原因.大量 SARS 患者就医时,医护人员忙于接诊,来不及严密的防护,大负荷量的工作及防护服的穿戴,又使得医护人员常常处于疲劳状态.简化 SARS 病历可以减轻一线医师的工作量,使医师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应对大量 SARS 患者的诊治.总之,简化 SARS 病历不仅仅只为了省事,更重要的是为了内容有针对性、书写质量一致性、随访有目的性,并具有科研价值的病历资料.
作者:林海丽;刘克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ARS病毒感染的临床分型.方法:对 4 例SARS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过程及高危人群抗SARS病毒 IgG 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提出了SARS病毒感染可进一步分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型(重症)、非典型性肺炎型(肺部阴影为主要表现)、钝挫型(轻症,无肺部阴影)和隐匿型(无症状感染者)4种临床类型.结论:SRAS 病毒感染可表现为连续的、轻重不同的多种临床过程.
作者:孟庆义;刘刚;黄先勇;钱远宇;马勇;汪建新;余秉祥;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64 岁,干部.因发热 1 d 伴右上肢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而急诊入院.入院后查体:体温 39.5 ℃,胸片示右下肺阴影,血常规WBC 8.0 ×109/L.经专家会诊,作为疑似SARS患者收入隔离病房进行医学观察,并按传染病隔离要求在全麻下行右上肢肱动脉结扎术,手术顺利.
作者:范红艳;李丽民;闻智;王璐;孟凡惠;杨晓秋;宋烽;岳剑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不同人群中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评价间接ELISA方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IgM特异性抗体试剂盒及改进方法.方法:分别获取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 990 份,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 份和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7 份,采用ELISA方法进行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 990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6 份,阳性率为0.40%;IgM抗体阳性标本 0 份,阳性率为0%.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2 份,阳性率为 0.50%;IgM抗体均为阴性.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7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19 份,阳性率为 75.79%;IgM阳性标本 68 份,阳性率为43.31%.结论: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与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IgG、IgM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76>0.05);采用该SARS冠状病毒(变异株)IgG抗体试剂盒检测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人群存在一定的阳性率,说明该试剂盒包被的抗原与其它免疫球蛋白(IgG)有交叉反应,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欧阳锡林;王海宝;于洋;李锡金;郭廷凯;许红民;姚伟;张婷;田亚平;刘红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ARS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 3 月至2003年 5 月收治的 29 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本组 29 例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有明确接触史者 25 例(占86.2%),第一次血常规白细胞降低者有 8 例(占27.6%),淋巴细胞计数<0.9×109/L者 19 例(占65.5%),白细胞计数出现进行性下降者 22 例(占75.9%).所有患者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其中迅速进展者 18 例(占62.1%).治疗采用抗病毒、抗感染、支持等综合治疗,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和无创机械通气.结论: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治疗采取综合方法,对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激素、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
作者:钱远宇;孟庆义;马勇;刘刚;王永伟;沈洪;汪建新;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SARS患者病程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IFCC 推荐方法检测心肌酶.结果:发病初期与正常组相比,各病情组 SARS 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增高(P<0.01);SARS 死亡组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病情组(P<0.01); 93.1%的 SARS 死亡组患者发病初期血清心肌酶活力异常升高,而生存组这一比率33%.发病中期,SARS患者血清心肌酶活力均有所降低,但死亡组和重症组患者血清 HBDH活力未见下降.结论:心肌是 SARS 病毒侵袭和损伤的重要组织之一,SARS 患者心肌酶异常升高与病情密切相关.
作者:董梅;匡铁吉;何菊芳;孟祥红;梁艳;雷红;佟爱华;杨彩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临床诊断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不同病程临床诊断为SARS 的患者 156 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型和IgM型抗体水平,分析SARS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病程的关系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结果:血清IgG型抗体阳性 118 例,阳性率为 75.6%.IgM 型抗体阳性 65 例,阳性率为 41.7%.IgG、IgM均为阴性 37 例,占23.7% .IgG型抗体产生阳性率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病程为 50~60 d 组阳性率高达到了94.5%.IgM型抗体阳性率也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但在病程40~50 d 抗体阳性率即达高,随后迅速下降.IgG与IgM抗体阳性率在其各自不同病程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作为SARS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但目前尚不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SARS特异性IgG、IgM抗体同为阴性不能完全排除SARS诊断.
作者: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王海宝;马曙轩;李锡金;张婷;田亚平;刘红鹰;许红民;姚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2年 3 月~5 月收入SARS病区的患者 49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综合超短波治疗组).对照组 27 例, 男 21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33.8±18.2)岁,入选前平均病程(8.59±2.67)d,出院时确诊为 SARS 22 例,疑似 5 例.治疗组 22 例,男 16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30.2±14.2)岁,入选前平均病程(7.14±2.93)d,出院时确诊为SARS 19 例,疑似 3 例.所有患者体温均已正常.
作者:张利峰;郑光新;张艳;刘广林;赵晓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 例患者.男 1 例,女 6 例,年龄 25~48 岁,平均 36.5 岁.
作者:樊晓宁;于忠和;阮新建;陈力强;邢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SARS患者心理反应分期及护理1.1 恐惧期许多患者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对SARS的不了解,认为此病无药可治及担心将病传染家人,心理上有负罪感.患者出现突发心悸、胸闷、窒息和眩晕感;有的出冷汗、手抖、站立不稳,心理非常紧张、害怕,担心从此再见不到家人;有的甚至连遗书都写了.此时,护理上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为其提供有关SARS的正面信息.护士应关心并鼓励他们有效地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以痊愈出院的范例说明此病的可治愈性.
作者:张秀梅;刘筱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Teflo滤膜采集检测呼吸道鼻病毒及SARS病毒颗粒的技术模型,初步检测分析我院重点病区环境(病房内)空气的SARS病毒是否存在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Teflo滤膜过滤式采集病房空气中的鼻病毒及SARS病毒,然后采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滤膜分离标本中进行病毒特异性基因的扩增(鼻病毒5′端非编码区;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结果:准确检测到重症哮喘患者房间内的鼻病毒;我院重点病区环境包括病房内空气中未检测到SARS病毒的存在.结论:Teflo滤膜/RT-PCR方法用于医院病区空气中SARS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颗粒的监测可行性强,我院重点病区无SARS病毒分布.
作者:韩黎;熊志红;朱士俊;陈运奇;索继江;邢玉斌;贾宁;侯惠如;POSAVEC stjepa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介绍了我院发热门诊的特点以及特殊规定,为加强控制感染,我院要求对发热门诊人员进行培训、体检,实行军地患者分开诊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发热门诊人员集中居住,无关人员禁入发热门诊,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就诊流程图.经过严格的控制,我院发热门诊运转正常,发热门诊无交叉感染出现.
作者:许德华;华立;古东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ARS病理学特点及病原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方法对 2 例 1~2 周病程早期的SARS死亡尸检病例和 4 例 3~5 周病程中晚期的SARS死亡病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电镜下冠状病毒样颗粒大小为 60~220 nm,呈多态性,还可见到衣原体样颗粒和疑似支原体样颗粒.SARS早期肺部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水肿,广泛肺透明膜形成,脱屑性肺泡炎及小血管病变.SARS中晚期肺部病理改变以肺泡间质纤维增生和肺泡早期纤维化等机化性肺炎的表现为主要特征,同时有弥漫性肺泡损伤和脱屑性肺泡炎.结论:不同病程的SARS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李宁;刘希华;陈红兵;林明贵;王魏;余琦;王一平;宋晶莹;韩勇;王德文;赵景民;周本成;赖晃文;陆江阳;王翠娥;徐在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SARS的临床诊断,目前采用卫生部公布的修订标准,其难点是缺乏成熟、临床实用的客观方法.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疗法、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生素的使用、给氧治疗、恢复期SARS患者血清治疗等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属热病范畴,治疗主要采用分期、分证基础上辨证施治.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优势,是我们面临的课题.要加强中药抗病毒作用、对症治疗、免疫调节、抗肺纤维化、对抗激素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目前中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作者:欧敏;段蕴铀;江海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呼吸机的污染1.1 回路的污染在呼吸机用于呼吸性传染病(如 SARS)患者时,呼出气体经呼气流量传感器、呼气压力传感器、呼气阀后排放于室内,在此过程中,含有致病微生物、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气体通过呼吸外回路和呼吸机内回路的呼气支时,污染以上部件.患者的呼出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通过呼吸回路及内回路的呼气支时凝结为水,这样的高湿环境正有利于大量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作者:刘延武;程中伟;赵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ARS-CoV(IgG)抗体检测辅助诊断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及蛋白芯片法对2132例不同人群的血液标本检测SARS-CoV(IgG)抗体,分析SARS康复者与其它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群抗体水平的差异.结果:用ELISA方法测定SARS康复者、肾病、恶性肿瘤、肺部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其它疾病的SARS-CoV(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6%(118/156)、29.3%(22/75)、22.3%(19/85)、22.7%(10/44)、13.6%(8/59),500例健康查体人员全部为阴性,500例密切接触人员也为阴性.蛋白芯片方法测定SARS康复者的抗体阳性率为86%,对62例ELISA方法阳性的非SARS患者测定,仅发现4例阳性.结论:SARS-CoV(IgG)抗体可辅助回顾性诊断是否有SARS-CoV的感染.与ELISA方法相比,蛋白芯片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作者:宋淑珍;贾兴旺;田亚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材料和方法1 血清标本按常规留取临床上已排除SARS的患者静脉血,2 h 内离心分离血清,-20 ℃保存,1 周内检测抗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
作者:梁艳;匡铁吉;雷红;何菊芳;董梅;刘军;肖漓;孟祥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3 年 4 至 6 月间因反复吸入消毒剂微粒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 86 名患者皆有咽喉部痒痛、刺激不适、胸闷、咳嗽甚至喘憋、呼吸困难.男 34 例、女 52 例,年龄 7~72 岁,青壮年居多,平均年龄 43.5 岁.所有患者有反复吸入消毒剂病史,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心、肝、肾、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哮喘家族史.
作者:王培兰;金贵清;刘庆峰;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ARS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方法:总结护理 25 例SARS患者的经验.结果:在护理SARS 患者中要注意患者的护理诊断,流行病学史,特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且加强SARS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水平.结论:在治疗SARS 患者中,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作者:吴海波;田沈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