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珠海市香洲区2008要2013年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母婴阻断情况。方法对2008要2013年收治的22例HIV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母婴阻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IV阳性孕妇22例中1例终止妊娠,21例分娩,满18个月婴儿16例,未满18个月婴儿3例,失访2例,母婴阻断成功16例,母婴阻断成功率为100%。结论对HIV阳性孕妇进行综合母婴阻断,能有效降低儿童HIV发生。
作者:赵慧贞;程黎;戚小兵;梁晓红;陈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1154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1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研究组)及1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的VEDG基因-1154G/A多态性位点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在110例PCOS患者及100例对照组中,VEGF-1154G/A的SNP的AA、GA、GG3种基因频率在PCOS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2.6%、26.4%、71.0%和5.0%、30.0%、65.0%。G、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PCOS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2.3%、17.7%和78.0%、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1154G/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与PCOS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李娜;杨倩英;赵曼曼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孕晚期大脑中动脉联合脐动脉血流对胎儿窘迫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足月分娩,诊断为胎儿窘迫的病例63例,同期正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于妊娠32~41周未临产时测定胎儿MCA和UA的S/D。结果胎儿窘迫组脐动脉S/D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S/D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S/D(UA/MCA)诊断胎儿窘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4%、93.33%,较S/D(UA)及S/D(MCA)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6.68,P=0.00;字2=17.47,P=0.001),而S/D(UA)与S/D(M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76,P=0.289)。结论孕晚期检测大脑中动脉S/D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脐动脉与大脑中动脉S/D的比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预测胎儿窘迫及其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骆婕;荆永萍;钟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2.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体检者中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对鼻咽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79例于该院体检中心进行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健康成年体检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EB病毒核抗原1(NA1)IgA与EB病毒Rta蛋白抗体IgG的阳性检测率。此外,对入组者进行年龄分组,21~30岁、31~40岁、41~50、51~60、61~70岁共5组,分别比较各组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检测阳性率。结果血清NA1-IgA检测阳性率为5.60%,血清Rta-IgG检测阳性率为2.97%,两组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9.008,P>0.05);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阳性率在年龄21~30岁、31~40岁、41~50组为较高,51~60、61~70岁以上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检查阳性率与年龄因素相关,且和临床鼻咽癌发病以35~50岁为主相吻合,因此对于年龄21~50岁的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EB病毒NA1-IgA及Rta-IgG抗体检测,对鼻咽癌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刘晔;姚海延;谢晓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要2013年1月收治的92例鼻咽癌放疗后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放射剂量均为60~80 GY,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鼻出血现象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鼻咽癌放疗后出血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静;江文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两种肌肉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两组均采用氨甲喋呤治疗,随机分为单次注射组和分次注射组,各48例,单次注射组采用氨甲喋呤单次给药;分次给药组采用氨甲喋呤分次给药,10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种特征、治疗后成功率及重复给药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停经天数、治疗前β-HCG值和异位妊娠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7.5%,分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9.6%,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重复给药例数和β-HCG值恢复正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给药组的重肌肉注射次数均明显低于分次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肌肉注射氨甲喋呤与分次注射氨甲喋呤的疗效相当,但单次肌肉注射更方便,疗程短,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作者:徐嵘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CT用于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选取入该院治疗的CT显示以肺间质改变为主并经病理诊断予以证实的4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抗结核治疗前后对上述患者行CT检查,观察其表现特点及征象转归情况。结果该组48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于两肺上野,占66.67%;常规CT扫描可见该类型肺结核病变与正常肺组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界限,HRCT可清晰显示小《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等征象,经抗结核治疗后CT检查发现上述各征象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其中巩固期末和疗程结束后树牙征、小《间隔增厚、磨玻璃样密度影、细支气管壁增厚等4种征象的吸收率均高达91.7%以上。结论CT可清晰显示出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间质改变特点和征象转归情况,在诊断和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家华;胡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唑唻磷酸及云克治疗骨性疼痛的临床观察。方法收集2012年1要12月该院收治的58例骨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唑来膦酸组13例,云克组45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半个月后,唑来膦酸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云克组64.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唑来膦酸组总有效率84.6%高于云克组2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唑来膦酸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云克组,高35.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疼痛患者中唑来膦酸是一个比较有效、安全、方便的辅助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实际中的推广使用。
作者:谭树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透析后给予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依次按照住院顺序选取该院收治的76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分析总结护理措施实施效果。结果在整个透析过程中,76例患者中34例出现高血压,32例出现低血压,2例出现失衡综合征,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1例导管出口出现局部轻度感染。结论给予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血液透析后,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仲维佳;韩旭;历艳萍;张明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IC好发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患者占69.2%,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82.1%,32/39),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病变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多数患者预后良好,39例患者中5.1%(2/39)于住院期间死亡,1例患者于随访期间出现复发。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早期IC的主要方法,IC复发率低。
作者:张佳莹;谢冬玲;王辉;于久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慢性肝炎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03例该院住院和门诊应用长效干扰素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干扰素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每3个月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水平。结果治疗前103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治疗前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高者32例(32/103,31.07%),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高者19例(19/103,18.4%)。治疗1年期间9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5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对症应用内分泌治疗有效者4例,1例停用;6例出现甲减,其中4例为亚临床甲减,全部经左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结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慢性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为10.7%(11/103),甲状腺功能改变不是影响继续治疗的因素。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女性应用长效干扰素后更易发生甲状腺疾病。
作者:王桂杰;李佰君;高维姝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肾镜超声引导下碎石术和载线定位两种方案碎石的实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47例肾结石的患者,这147例患者均属于本地户籍,按入院就诊顺序前71例患者采用载线定位来行碎石取石治疗(设置为X线组),后就诊的76例患者是采用在超声下微创经皮肾碎石取石治疗(设置为肾镜超声组)。结果 X线组的平均通道建立时间显著高于肾镜超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组的肾结石残留率26.76%,肾镜超声组则为26.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72%,而肾镜组仅仅为3.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肾结石碎石术是肾结石患者的福音,不论是微创经皮肾镜超声还是载线均是临床擅长的治疗方案,但是从长远来看,微创经皮肾镜超声的引导是治疗主流,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作者:董国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式。方法将2008年10月要2013年10月入住该院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为50例。 A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B组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情况等。结果A组优良率及复发率分别为70.00%、12.00%,B组分别为90.00%、6.00%,两组优良率及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两组治疗后Fairbank J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治疗前后除了生理领域与环境领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自我管理评分与A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普及。
作者:吴峰;郭庆升;孙国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护理单对糖尿病患者足部评估与护理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护理单对其足部予以评估,并实施合理护理。结果330例村子糖尿病足危险因素,住院糖尿病者危险因素筛查达到100%,经糖尿病足护理单护理,大部分患者能够掌握其预防护理方法,具有良好生活行为。结论临床中使用糖尿病足护理单,可以尽快筛选出具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且对于予以有效护理,此方法简便易行,在临床中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李晓光;武红玲;段丽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析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情况。方法入选该院胎盘早剥产妇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盘早剥42例中顺产16例,剖宫产26例;27例早剥I度,2例产后出血;11例早剥II度,4例产后出血;4例III度早剥,全部产后出血,1例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予以子宫切除术。胎盘早剥42例孕妇,均为单胎,导致新生儿窒息16例(38.1%),死胎2例(4.8%),胎盘早剥分度引发的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诱因予以重视,定期进行辅助检查,早期诊治胎盘早剥。
作者:梁白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1~4期DN患者100例,按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3组院A组(<30 mg/24 h)、B组(30~300 mg/24 h)和C组(>300 mg/24 h)。另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D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肾脏大小、血流速度及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A、B、C组患者肾脏大小与较D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B、C组各级动脉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A、D组均明显增高;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低血流速度(Vmin)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级血流频谱参数较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N从1~4期,肾血流显像逐渐减少,A、D组为1级或2级,B组为3级,C组为4级。结论DN患者的临床进展与UAER的水平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反应DN患者肾脏大小、血流灌注和肾血流动力学变化,对DN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颜宇晴;钱慕周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病灶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23例,探讨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结果1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均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超过2 cm、组织学分级III级、淋巴结皮质大厚度超过3 mm者、淋巴结纵横比低于1.8者发生病灶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主要向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陈庞洲;肖玉根;檀谊洪;黄传蔷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