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甲亢与中青年甲亢病例对比分析

敖赛娜

关键词:老年, 甲亢患者, 中青年, 病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 器质性心脏病, 实验室检查, 综合分析, 消化系统, 随机抽取, 神经系统, 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 疾病史, 高血压, 放免法, 诊治, 血浆, 年龄, 门诊
摘要:1 临床资料本文病例为近年来我科门诊及病房所诊治的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24例,年龄60~68岁,与随机抽取的50例25~59岁的中、青年甲亢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综合分析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放免法测定血浆FT3、FT4、TSH确诊为甲亢,既往无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史.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嗜铬细胞瘤16例误诊分析

    本文报告1990年以来收治的嗜铬细胞瘤16例误诊情况,并将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冯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保脾胰体尾切除术6例分析

    1995年6月~1998年8月,我们对胰体尾病变患者进行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6例,术后效果较满意,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洪;覃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术中超声定位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对一些位于脑重要功能区、脑表面无明显间接征象的深部小病变应用(在蛛网膜表面)超声定位检查.结果:本组术中超声定位检查32例,超声显示深部病变的大小、部位、性质与术前CT、MRI相吻合,根据超声提示都能精确探及病变.结论:术中超声定位检查简单、有效、安全,有助于提高颅脑手术操作的精确性.术中超声定位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向明;陈毅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假性胰腺囊肿25例诊治

    我院近年来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假性胰腺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s,PPC)25例,现结合文献就其诊治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徐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儿童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并血清肌酶增高心包积液28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1年至今收治儿童甲状腺机能减退症28例,92%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清肌酶增高;54%并心包积液,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继春;田朝;张聪敏;董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943例病人中共检出心肌桥10例.结果:孤立性心肌桥4例,2例手术,1例置入支架,1例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1例行搭桥手术,心肌病5例采用药物治疗.结论:有症状孤立性心肌桥治疗应当积极,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心肌桥松解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同时进行.

    作者:张立忠;魏盟;陈海波;张路平;高栓庄;谷新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体表电位标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后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再通患者进行体表电位标测(BSPM),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定性定位诊断方面的敏感性.方法:采用BSPM-Ⅲ型体表电位标测微机系统,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患者与14例未通者进行体表电位标测,分析两组QRST-T偏差图、参数图、等电位图极大值、极小值.结果: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显示出了与临床梗死部位相符的体表电位标测图形,其敏感性为85%.其中,26例冠脉再通者有22例BSPM的显示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敏感性为84.6%;14例未通者有12例与临床诊断相符,敏感性为85.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表电位标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定位诊断,无论是在梗死充分发展期还是紧急冠脉再通后,均能显示出很高的敏感性.

    作者:魏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变异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价值

    变异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在临床诊查中很难鉴别,但是二者的特征性心电图对鉴别诊断变异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于鹏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老年甲亢与中青年甲亢病例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本文病例为近年来我科门诊及病房所诊治的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24例,年龄60~68岁,与随机抽取的50例25~59岁的中、青年甲亢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综合分析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放免法测定血浆FT3、FT4、TSH确诊为甲亢,既往无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史.

    作者:敖赛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胸闷心慌反复晕厥 Q-T间期延长

    病历介绍患者,女,68岁,因胸闷、心慌15d,晕厥20 h于1998年4月27日入院.患者于15 d前无明显诱因时感心慌、胸闷,活动后明显,未行治疗.20 h前晨起后感头晕,在上厕所时突然晕倒,意识丧失,持续5~6 s,醒后感头晕、胸闷、心慌,此后又发作2次,症状与第一次相同.

    作者:秦富吉;陈德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纳络酮在急危重症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纳络酮在急危重症抢救中的运用效果以及时效、量效和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副作用.方法:317例急危重症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其中用药组又分为规定量组和加大量组.观察两组临床抢救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意识状态,用药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γ=5.025,P<0.05),对休克、重度安定类中毒患者血压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γ2=5.029,P<0.05),对急性脑损伤所致Cushing'Action中呼吸、心率影响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R2=8.2901,PR<0.01,χH2=4.631,PH<0.05),对高血压患者在运用基础降压药后两组对血压影响无统计学差异(χ2=0.246,P>0.05),对意识状态改变规定用量组与加大量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6S5,P>0.05).结论:纳络酮作为一种非特异抢救用药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在恢复意识状态、解除呼吸和心血管抑制有着积极作用.并可能对继发性脑功能损伤和其它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总的抢救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冯亚民;许文明;李志敏;赵慧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药物治疗近况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学一般是指:栓塞性;血液动力学性;腔隙性;血栓形成性.脑血栓形成曾被认为是ICVD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愈来愈多的证据证明脑栓子是ICVD的主要原因.显然作为ICVD的主要病因,栓塞因素已经占有重要位置.目前ICVD急性期药物治疗原则是恢复脑血流;保护脑细胞;预防并发症.

    作者:张寿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冠心病的诊治进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S)又称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ischemic coronary syndrome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征象,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CD),是冠心病发展后期较严重的临床征候.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国约有25%的冠心病患者出现ACSS,而在ACSS病人中约30%~40%以前无任何冠心病的临床征象,故对ACS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杨兴易;单红卫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柯兴综合征患者甲状腺轴功能的改变

    现将我们对36例柯兴综合征(CS)患者及36例正常人进行的甲状腺功能检查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尚玉清;李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8浓度测定的临床观察

    血清白介素-8(IL-8)是一种多源性细胞因子,与炎症有密切关系,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同时,有报道其作用于血管壁而引起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有很密切的联系,本文从急性心肌梗死(AMI)方面探讨其与IL-8的关系.

    作者:关东威;孔慧;刘忆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呼吸监护

    近年来急诊医学的监护已有很大进展,但呼吸监护较心血管监护落后,考虑到许多猝死及心跳骤停往往由于呼吸因素所致,在危重病人监护中,呼吸功能的监护相当重要,以达到防止呼吸衰竭的产生,加强对需呼吸支持患者的处理.

    作者:黄绍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酷似心血管急症的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可分泌多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临床上可发生多种心血管的危急征候群,极易误诊为心血管急症.现将3例以心血管急症发作而就诊的嗜铬细胞瘤报道如下.

    作者:陆祖元;杨永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气囊肿症46例诊治体会

    肠气囊肿症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疾病,它的特征主要是发生在小肠和结肠壁上类似息肉状含气体的囊腔.自1980~1995年我们曾治疗被手术证实过的46例肠气囊肿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利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施他宁和生长激素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并不主张早期手术[1],近年来许多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证明,多数SAPⅠ级和部分SAP Ⅱ级患者,可以通过内科保守治疗而获痊愈.我们采用生长抑素施他宁和生长激素联合治疗SAP,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冯鹏才;王立俊;梁俊锋;严得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自20年前首例PTCA成功以来,该方法已在国际上普遍推广,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但PTCA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血管的急性闭塞以及后期的再狭窄仍是PTCA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PTCA的进一步开展.近年来支架被介入心脏病专家接受并广泛应用是对PTCA的重要补充,亦是介入心脏病学的重要进展.

    作者:张代富;葛均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