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公臣

关键词: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肿瘤异质性, 雄激素受体变异, 自分泌/旁分泌环形
摘要: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早期前列腺癌为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DPC),且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起初对内分泌治疗有效,但经过14 ~30个月治疗后,ADPC逐渐变为对内分泌治疗无效的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AIPC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阐明,大体涉及肿瘤的异质性、雄激素受体变异、分泌环路形成、基因突变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和前列腺癌肿瘤干细胞等.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肝肠循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肝肠循环在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理上,胆红素的代谢、胆汁酸的排泄、药物及对身体有害物质的代谢皆通过肝肠循环代谢;在病理上,高脂血症、黄疸等疾病的发生与肝肠循环有重要关系.近年来,祖国医学对肝肠循环也有较多的研究,“肠-肝轴”学说很好地解释了肝肠循环的发生机制.肝肠循环理论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钤培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院前急救对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抢救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抢救效果.方法 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三二○一医院收治的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8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急救组,各39例.中毒送至医院后对其采取抢救措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院前抢救措施治疗的患者作为急救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急救组患者在症状消失时间、阿托品用量、阿托品化时间、氯磷定用量、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润低于对照组[(66±17) min比(112±20) min、(4.1±1.5) mg比(6.1±1.6) mg、(487±123) min比(599±145) min、(13.6±2.5)g比(22.1±3.5)g、(64±20)h比(100±30)h、(7.5±1.5)d比(12.6±2.6)d,P<0.05].急救组阿托品中毒、中间型综合征、呼吸衰竭显著低于对照组[2.56%(1/39)比20.51%(8/39)、5.13% (2/39)比20.51%(8/39)、2.56% (1/39)比15.38% (6/39),P<0.05].对照组入院前死亡6例(15.38%),其中包括患者服毒时间过长,呼吸困难所致心跳停止死亡2例,毒物导致消化道出血死亡4例,总病死率为23.08% (9/39);急救组入院前死亡2例(5.13%),包括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胃穿孔死亡1例,总病死率为10.26% (4/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对于抢救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中毒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范新;牛庆学;李伟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转录因子与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显著相关的心律失常.转录因子在导致心律失常易患性增加方面发挥重要的潜在作用,同时,转录因子在房颤相关的心房重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录因子可以在肺静脉及心房产生一种致心律失常基质,然而,转录因子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家族性房颠及普通人群房颤患者的基因研究将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作者:谢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康复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腰腿痛,它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年龄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针对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手法、牵引、训练、理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注射、手术和微创等疗法.中西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不仅可操作性强,还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许敬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H19是早发现的长链非编码RNA分子之一,H19在机体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19在许多肿瘤中异常表达,其致瘤机制错综复杂,因此进一步明确与H19有关的特异性肿瘤谱以及分子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该文着重介绍H19的分子机制及在常见肿瘤中的差异表达,以期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尤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顾小波;何彬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急诊抢救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急诊抢救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接诊的实施心肺复苏的7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面罩通气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8侧.面罩通气组在心外按压的基础上给予面罩通气,联合治疗组在面罩通气组的基础上联合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博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等.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呼吸、心搏恢复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面罩通气组[(9.1±1.5)min比(11.9±2.5) min、(5.2±1.4) min比(6.9±1.1) min、(33.5±2.2) min比(40.4±4.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面罩通气组[(84.8±9.5)%比(40.5±11.7)%,(32.6±7.6) mmHg(1 mmHg=0.133 kPa)比(70.9±10.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心肺复苏率、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存活率均高于面罩通气组[76.32%(29/38)比34.21% (13/38);94.73% (36/38)比44.74% (17/38);63.16% (24/38)比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急诊抢救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鲁基永;米忠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气管插管不同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4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接管的不同时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采取早期气管插管,对照组采取及时气管插管.观察比较两组气道开放时间和生命体征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复苏前后体内血气指标水平[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气道开放时间早于对照组[(36.5±2.6)s比(61.3±3.7)s],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和意识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92±11) min比(126±12) min,(5.2±1.1)min比(8.9±1.6) min,(36±8) min比(54±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后,观察组pH值和PaO2高于对照组[7.9±1.2比7.0±1.1,(88±8)mmHg(1mnHg=0.133 kPa)比(68±8) mmHg],PaCO2低于对照组[(39±5) mmHg比(46±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窦性心律、复苏成功和出院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7.4%(54/72)比53.6% (38/72),78.2%(5672)比52.0% (37/72),67.3% (48/72)比43.1% (3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救治,早期气管插管能增加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成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莹;濮娜;张彩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巨噬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心血管急症发生及致死的重要原因.As的发生是一个慢性长期的病变过程,不同分期阶段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贯穿了致病的全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巨噬细胞作为炎症反应中的重要功能细胞,其分化、吞噬、分泌及凋亡功能在As的不同阶段影响着疾病的进展.

    作者:安豫;党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

    自噬是在基础或应激状态下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机制,是细胞的自我消化过程,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均有重要作用.现认为自噬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相关,自噬功能异常可能是NAFLD的根本病因,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发生及肝星状细胞的激活等密切相关,故自噬有可能成为NAFLD防治的新靶点.

    作者:张艺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及伴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也是神经内科门诊多见和难以治疗的疾病,患病率为5%~10%.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不仅长期受头痛的折磨和困扰,其导致的焦虑、抑都及睡眠障碍等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大的影响,同时使得偏头痛的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认识水平相当重要.该文就偏头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伴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王森;杨莹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困难气道评估的研究进展

    困难气道的早期预测及评估,对于每个麻醉医师都非常重要,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困难气道的预测方法都不尽完善.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医学技术,尤其是基于影像学特点进行的模型重建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将三维模型重建技术运用于困难气道的研究,不但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气道各组织解剖特点,还可以进行气管插管的生物力学分析,对困难气道评估方法的完善、新的气管插管设备的研发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肖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病证结合模型是中医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素材,只有复制出满意的病证结合模型,才能使研究更深入.历来中西医研究者一直在努力制造出更贴近人类疾病的模型,方法较多,评价指标也日新月异,因此始终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对病证结合模型的沿草、制作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评述,掌握该领域的新动态,同时认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取长补短,以使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更加规范、科学.

    作者:郭春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早期前列腺癌为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DPC),且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起初对内分泌治疗有效,但经过14 ~30个月治疗后,ADPC逐渐变为对内分泌治疗无效的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AIPC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阐明,大体涉及肿瘤的异质性、雄激素受体变异、分泌环路形成、基因突变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和前列腺癌肿瘤干细胞等.

    作者:王公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氨溴索对婴幼儿肺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氨澳索对婴幼儿肺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临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婴幼儿重症肺炎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30 mg氨溴索加入5 mL0.9% NaCl注射液中混匀后雾化吸入;观察组患儿在雾化吸入氨澳索的同时静脉注射剂量为1 mg/(kg·d)的低分子肝素.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婴幼儿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各项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并与健康婴幼儿比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0% (46/50)比70.0% (35/5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气促、咳嗽、发绀、三凹征、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18±1.27)d比(6.4±1.6)d、(1.38±0.91)d比(3.7±1.2)d、(2.04±0.86)d比(3.9±1.5)d、(2.42±0.67)d比(4.0±1.1)d、(3.46±0.84)d比(6.8±1.7)d](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呼吸频率(RR)、潮气量(TVr)、吸气时间(t1)、呼气峰值流速(PEF)、呼气时间(tE)、达蜂时间比(tPEr/tE)、达峰容积比(VPEF/VE)、呼气中期流速/吸气中期流速(ME/MI)分别为(39±4)次/min、(6.9±1.4) mL、(0.65±0.16)s、(1.13±0.22)s、(22±5)、(21±5)、(101±43) mL/s、(0.69±0.23),观察组RR、TV、tI、tE、tPEF/tE 、VPEF/VE、PEF、ME/MI分别为(38±5)次/min、(7.0±1.2)mL、(0.67±0.13)s、(1.16±0.29)s、(25±6)、(24±4)、(100±47) mL/s、(0.70±0.18),两组患儿各项指标(ME/MI除外)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儿治疗各项治疗(ME/MI除外)均明显改善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疗效指标(TPEF/TE、VPEF/VE除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氨澳索对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疗效显著,不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且患儿的潮气呼吸肺功能损害也明显减轻,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王洪洲;祝介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冠状动脉慢血流研究进展

    随着当前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临床上发现的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并不少见,患者常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CSF可能是系统性血管紊乱的一部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有猝死的风险.其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发生率占相当部分比例.因此,CSF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CSF发病可能是多种混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黄文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是检测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改变普遍存在于以免疫相关疾病为代表的临床各类疾病中,其作用机制多是由于病理性改变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平衡所致.临床上通过观察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监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在判断患者预后和治疗疗效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流式细胞术在临床上的推广,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逐渐趋于常规化,充分了解淋巴细胞亚群在各类疾病中的检测意义对检验者和临床医生而言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傅煜;符爽;陈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Notch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多基因遗传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疾病.Notch信号通路作为重要的信号系统,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炎症过程,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主要介绍Notch信号通路,并总结近年来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岩;谢新明;韩冬;栾春红;王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三拗汤雾化吸入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咳嗽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三拗汤雾化吸入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荆门市康复医院就诊的200例咳嗽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三拗汤煎汁制剂雾化吸入,每次10 mL,每日2次,并联合小儿咳喘膏外敷;对照组给予氨溴特罗,每次2.5~15 mL口服,每日2次.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0% (88/100)比98.0% (98/1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0.0±2.3)d比(20.2±1.2)d],痰鸣、喘息、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21±0.3)d比(4.08±1.2)d、(3.35±0.3)d比(5.23±0.8)d、(10.12±3.0)d比(12.6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1例出现敷贴局部皮肤红、伴痒感,未作任何处理并继续治疗,其余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结论 以三拗汤雾化吸入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咳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增加了小儿咳嗽的临床治疗手段,医疗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依从性高,预期可缩短病程,明显减轻患儿家庭经济及心理负担,前景广阔,值得推广.

    作者:马荆慧;徐桂池;罗景涛;何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BV感染及携带者孕妇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置管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携带者孕妇剖宫产行硬膜外麻醉置管时的出血情况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收治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00例,其中HBV携带者(100例)设为携带组,HBV感染者(100例)设为感染组.选择同期行剖宫产手术的HBV阴性者100例设为对照组,三组孕妇均进行全程监管防护,比较三组孕妇的置管出血率、术后肝功能异常情况以及硬膜外麻醉30 min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麻醉满意度、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失败率.结果 感染组患者置管出血率、末后肝功能异常比例均显著高于携带组、对照组[21.0% (21/100)比15.0% (15/100)、8.0% (8/100);97.0% (97/100)比71.0% (71/100)、2.0% (2/100)],而携带组孕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麻醉后30 min后VAS、麻醉满意度、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剖宫产手术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时,针对HBV感染或携带者应注意置管的手法和穿刺点的选择,以降低置管出血率.

    作者:佟华丽;邹学军;杨刚;杨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瘤逆转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瘤逆转效应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行PCI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测定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高峰射血率(PER)、左心室峰射血率时间(TPER)、左心室高峰充盈率(PFR)、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时间(TPFR)及相角程(PS).另外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率、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情况及再闭塞发生率.随访期间记录典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LVEF、PER高于对照组[(52.8±5.4)%比(46.2±4.6)%,(2.73±0.10)%比(2.44±0.12)%],TPER低于对照组[(150.5±11.5)ms比(165.1±12.4)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PFR高于对照组[(2.5±0.3)%比(2.2±0.4)%],TPFR、PS低于对照组[(152.6±7.4) ms比(168.5±10.2) ms,(43.2±7.2)°比(49.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36/36)比61.1% (2/36)],血流分级达Ⅲ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7.2%(35/36)比66.7% (24/36)],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2.8% (1/36)比19.4% (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比11.1%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CI治疗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室壁瘤逆转效果较好,患者病死率低,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波;宋小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