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策略

兰云竹(综述);毛熙光(审校)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保留生育功能, 高孕激素, 宫腔镜, 卵巢肿瘤
摘要:对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能满足患者生理需求。关于年轻未生育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能进行生育能力保留,尽管国内外学者进行临床试验并长期随访后发现目前对于适合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可以利用激素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但是,在研究合并妊娠时的疾病监测、妊娠后的病情发生发展以及合并卵巢肿瘤的处置中依然存在争议:决定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时机、结束妊娠的方式及监测病变过程中操作手段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年轻未生育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糖可激活细胞内的多元醇通路,引起山梨醇的蓄积,从而造成细胞水肿,摄取肌醇能力障碍,细胞Na +-K +-ATP酶活性下降,神经细胞内环境紊乱、代谢平衡破坏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终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醛糖还原酶是该通路的关键限速酶,其抑制剂可减少山梨醇的蓄积并改善神经功能。此外在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其他代谢通路中,多元醇通路也参与其中,可能是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动因素。

    作者:胡影影(综述);李全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肠道动力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重症胰腺炎( SAP)常伴随器官功能障碍,而肠道是早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初以肠道动力障碍常见,进一步可能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探索SAP时肠道动力障碍的机制至关重要,而SAP出现肠道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与胃肠激素比例失调、神经调节、胃肠道 Cajal间质细胞、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内毒素血症、胰腺炎相关性腹水等相关。

    作者:叶美玲(综述);彭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瘢痕疙瘩发病相关的遗传及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瘢痕疙瘩( KD)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其治疗仍无突破性进展。 KD在各人种间的遗传异质性、易感变异效应各不相同,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条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位点,且可能有特异的基因变异参与其中。同时,有多个基因通路参与 KD的发病过程,而对其发病过程中不同基因突变及遗传变异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KD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迎霞(综述);刘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武汉市汉口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12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帕罗西汀治疗,每次20 mg,晨起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百乐眠进行治疗,每次1.08 g,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于对照组[(12.1±1.0) U/L 比(23.5±3.1) U/L,(7.2±1.0) U/L 比(20.1±2.7) U/L],雌二醇水平高于对照组[(46.5±6.5)μg/L比(33.3±5.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对照组[(168±18)μmol/L 比(116±15)μmol/L],睡眠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7.5±1.1)分比(12.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红涛;艾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麻醉深度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患者尤其是老年手术患者麻醉和术后认知的损害,其发生机制不明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机会大大增加,且大多数老年患者会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随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术患者在不同麻醉深度下POCD的发生有了更多的研究与认识,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了解不同麻醉深度下POCD的发生情况及其作用机制,可为POCD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杨继梅(综述);唐霓;王晓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血浆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后果严重,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且不同患者的预后差异很大,因而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血浆生物学标志物(如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纤维蛋白原等)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不同类别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作者:杨纪元(综述);费爱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TACE对肝癌患者疗效及肿瘤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热灌注化疗组,各42例。热灌注化疗组给予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 TACE 治疗,两组患者均完成8个周期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远期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sIL-2R、HIF-2α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近期的总有效率[85.7%(36/42)]及疗效均高于热灌注化疗组[52.4%(2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18,P <0.05;Z =5.092,P <0.05);联合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为(18.9±3.8)个月,热灌注化疗组为(12.8±3.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8,P=0.000);联合治疗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高于热灌注化疗组(76.2%比35.7%、52.4%比19.0%),而复发率低于热灌注化疗组(11.9%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sIL-2R、HIF-2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血清 VEGF、sIL-2R、HIF-2α水平较热灌注化疗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 TACE 能有效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VEGF、sIL-2R、HIF-2α的表达有关。

    作者:喻雄杰;李艳丽;雷金华;俞远东;狄全书;曹凤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人体肠道多种微生物菌群可以维持宿主的内环境稳态。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保护性作用或致病性作用。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而微生态制剂对人体能发挥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值得更多、更详尽的研究。

    作者:伍威;陈敬地;黄振鹏(综述);于红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多孔金属骨科内植物改良策略的研究进展

    骨科植入物与周围宿主组织的生物学界面对于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其佳效果包括骨内生长、刺激成骨、血管生成以及改善机械稳定性。理想的初始和翻修骨科承重金属植入物应高度多孔,并可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改进方法诱导干细胞生长和成骨分化,改善骨整合和骨诱导,同时抑制炎症和感染。新型生物、化学和机械方法的联合应用可能是更有效的策略,以控制和改进植入物-骨界面,从而提高长期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永庆(综述);李琪佳;王志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射频消融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2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脾破裂伤缝合修补术,观察组为射频消融术。对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PLT)、免疫功能及相关手术指标予以比较。结果两组不同时间段PLT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两组在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观察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显著高于对照组[(2.58±0.68) g/L比(2.04±0.42) g/L、(16.74±3.88) g/L比(10.35±2.32) g/L、(16.88±3.21) g/L比(12.48±2.1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进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d腹腔引流量、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显著少于对照组[(215±17) mL比(325±21) mL、(87±15) min比(152±18) min、(73±8) h 比(85±10) h、(13.2±2.4) d比(16.9±3.0) d、(185±16) mL 比(342±18) mL、0.00%(0/60)比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1/60)比16.67%(10/60)](χ2=8.107,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并不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庞武;张伟;陈莉红;戴毅;朱宇;葛明刚;肖昌武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是一种复杂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为月经稀发或闭经、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改变以及代谢紊乱。其中,胰岛素抵抗在PCOS患者中很常见。高糖通过糖类反应元件增加了血清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TXNIP)的表达,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加强了氧化应激,引起β细胞凋亡。由于 PCOS 妇女血清 TXNIP 水平较正常妇女明显偏高,因此通过探究TXNIP 与PCOS的相关性,可以为寻找PCOS代谢紊乱治疗靶点提供新的依据与线索。

    作者:徐小平(综述);周晓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代谢综合征( MS)是临床上多个症候群的聚合体,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胰岛素抵抗、肥胖、机体炎症状态、脂质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异常等多个方面,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中医对MS有独特的认识,治疗手段多样,临床上通过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以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董平(综述);李佑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致读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严正声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腺苷蛋氨酸对过度激活的Rho-ROCK通路介导的糖尿病肝损伤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对过度激活的 Rho-ROCK 通路介导的糖尿病肝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4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为4组: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Y27632干预组及腺苷蛋氨酸干预组,各10只。对照组大鼠给予正常饲粮,自由饮水;糖尿病组、Y27632干预组及腺苷蛋氨酸干预组大鼠每日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自由饮水,并于第35日时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腹膜内);Y27632干预组于第9~12周给予 Y2763210 mg/kg进行治疗。腺苷蛋氨酸干预组于第9~12周给予腺苷蛋氨酸10 mg/kg进行治疗。分析各组大鼠胰岛素抵抗系数、血脂水平及RhoA、ROCK1/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同时分析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 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组、Y27632干预组和腺苷蛋氨酸干预组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稳态模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1);糖尿病组、Y27632干预组和腺苷蛋氨酸干预组大鼠的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 P<0.01);糖尿病组、Y27632干预组和腺苷蛋氨酸干预组大鼠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 P <0.01);糖尿病组、Y27632干预组和腺苷蛋氨酸干预组大鼠的羟脯氨酸高于对照组( P<0.01)。糖尿病组大鼠肝脏组织的 Rho及ROCK1/2蛋白的表达、MMP-2及 MMP-9的表达及促凋亡蛋白相关蛋白 caspase-3和 caspase-9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 Y27632干预组和腺苷蛋氨酸干预组上述异常表达得到一定的恢复( P<0.01)。结论腺苷蛋氨酸通过抑制肝脏组织中过度激活的 Rho/ROCK 信号转导通路改善小剂量SZT合并高糖高脂饮食复制的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损伤。

    作者:周晋航;陈先祥;吴黎明;王江华;张林菲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TRPM7通道与血管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TRPM7)是一种具有阳离子通道和蛋白激酶双重结构的膜蛋白,因而TRPM7也被称为通道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脑血管病均可由于血管损伤导致,TRPM7与血管损伤的关系密切,TRPM7通道具有负向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随着对TRPM7通道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相信该通道会为内科医师介入研究血管性疾病提供一个新的靶向目标。

    作者:倪训然(综述);张黎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普及,其发病率有所上升并出现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因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临床上,颈性眩晕虽然较常见,但其诊断较为笼统。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也没有确切的诊断标准,故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颈性眩晕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加强对其病因和治疗的认识。

    作者:常刚;韩建龙;邱思强(综述);左金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鼻咽癌放疗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常常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脑损伤。大部分患者在放疗结束后的长期随访观察中常规磁共振成像( MRI)及CT检查并无异常的信号或密度改变。但是,当出现CT及常规MRI可见的影像学改变时,损伤往往已较为严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差,严重影响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在潜伏期内检出放射性脑损伤,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王莉(综述);韩福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柯萨奇病毒A6致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柯萨奇病毒A6(CVA6)导致的手足口病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多个国家暴发流行,已快速上升为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原。临床症状显示,CVA6导致的手足口病患者表现为多部位的出疹甚至脱甲,成人感染和重症病例也有较多报道。分子流行病学显示,近年来流行的 CVA6为新型变异株与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存在重组,可能是导致临床症状改变的潜在原因。

    作者:张晓玲(综述);胡芸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