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岩舒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苏文忠;李晓妮

关键词:岩舒注射液, NP方案联合, 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岩舒注射液联合NP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和(或)细胞学确诊为晚期NSCLC.其中治疗组50例行长春瑞滨(NVB)加颇铂(NP)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岩舒注射液.对照组30例单用NP化疗,不加用其他生物制剂或中药.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RR分别为48%和33.3%(P=0.002),总临床受益率(CBR)分别为76%和66%(P=0.004),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6.8个月和4.8个月(P=0.04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有明显提高(P=0.008),毒副反应亦较轻(P<0.05).结论 岩舒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RR、CBR、QOL,并且能增效减毒,延长生存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赞育丹对不育大鼠性腺功能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赞育丹对腺嘌呤所诱发的睾丸生精障碍性不育大鼠的影响,为中药治疗男性不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腺嘌呤灌胃Wistar大鼠,诱发睾丸细胞生精障碍,制造大鼠不育症模型,观察赞育丹制剂给药后实验动物精子计数、睾丸形态学及性激素(T、FSH、LH)的改变.结果 赞育丹可增加睾丸生精障碍性不育大鼠精子数量;增加睾丸附睾重量.提高前列腺和精囊指数,提高性激素水平;使受损的睾丸组织明显改善.结论 赞育丹对腺嘌呤诱发的大鼠睾丸生精障碍性不育有治疗作用.

    作者:刘天成;崔撼难;郑微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再出血原因分析与护理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原因,探讨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在预防再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科在1996年至2005年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1例中23例再次出血的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探讨再出血原因.结果 头痛烦躁、血压不稳定、过早下地活动、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探视过多人员及兴奋等均可诱发再出血.其中止血剂应用未超过7d,不恰当的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也是诱发的重要原因.结论 卧床休息、镇静药物、有效控制血压、合理控制颅内压、正确使用抗纤溶药物、恰当的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及其加强基础护理,对预防再出血都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司国英;路文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健脾补肾活血方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CTL介导的造血抑制因子影响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造血抑制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分析健脾补肾活血方药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流武细胞仪检测不同拆方分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脾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8、γ δ TCR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培养细胞γ-IFN、α-TNF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 再障组CD8+、γ δ TCR+T比例明显上升,γ-IFN、α-TNF水平亦升高,健脾补肾活血全方组CD8+,γ δ TCR+T下降,γ-IFN、α-TNF水平降低,与再障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健脾补肾组、温肾组、滋肾组、CSA组均有不同影响,健脾组、活血组作用不显.结论 细胞毒性T细胞增加与造血负调控因子表达升高是导致再障的主要机制,两者具有相关性,健脾补肾活血方药可通过调节该免疫环节恢复骨髓造血,组方中以补肾中药为核心,健脾、活血中药起协同作用.

    作者:陆嘉惠;周永明;胡明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转染内皮抑素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通过接种转染携带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病毒到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观察内皮抑素基因表达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分对照Ⅰ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Ⅱ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和实验组(携带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病毒),用二苯基四氮唑澳盐法(MTT法)测定各孔的光吸收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对照Ⅰ组)、6%(对照Ⅱ组)和78%(实验组).结论 证实腺病毒携带的内皮抑素基因可以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系的增殖,为进一步研究内皮抑素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尹嘉;袁绍纪;张荣伟;卢培刚;骆纯;楼美清;卢亦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16例大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特点及内镜下治疗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特点、病理分类及内镜治疗方法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并在内镜下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果 16例中脂肪瘤9例,类癌3例,恶性淋巴瘤2例,平滑肌瘤2例.均予内镜下肿物切除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结肠镜检是大肠黏膜下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提高对大肠黏膜下肿瘤内镜形态特点的认识,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内镜下肿瘤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黄洪涛;贾丽萍;赵洪川;李靖涛;王远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97例晚期肿瘤患者,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3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夜中静滴,每天1次,20d为1个疗程.结果 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体质,对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有控制肿瘤生长,改善体质,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定昌;涂志全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之研究

    肩袖损伤是中老年常见的肩关节疾患,其发病率占肩关节疾忠的17%~41%.肩关节镜是195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课题、新理论的提出和应用,肩袖撕裂的修补术正逐渐由开放手术转向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手术技术也日益成熟.总之,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不仅视野宽阔,能全面明确病因,而且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作者:杨斌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岩舒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岩舒注射液联合NP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和(或)细胞学确诊为晚期NSCLC.其中治疗组50例行长春瑞滨(NVB)加颇铂(NP)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岩舒注射液.对照组30例单用NP化疗,不加用其他生物制剂或中药.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RR分别为48%和33.3%(P=0.002),总临床受益率(CBR)分别为76%和66%(P=0.004),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6.8个月和4.8个月(P=0.04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有明显提高(P=0.008),毒副反应亦较轻(P<0.05).结论 岩舒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RR、CBR、QOL,并且能增效减毒,延长生存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文忠;李晓妮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益肾通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应用益肾通胶囊与盐酸坦索罗辛联合应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门诊前列腺增生患者,联合应用益肾通胶囊(4粒口服3次/d)与盐酸坦索罗辛(0.2mg口服1次/d)治疗2个疗程,观察I-PSS评分、BS评分、MFR及RU改善.结果 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明显,残余尿减少、大尿流率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 益肾通与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作者:谢建兴;王鹏;陈铭;关伟;郝燕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或积水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提高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及肾积水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396例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或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诒疗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96例均经手术证实,依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104例行肾切除:258例肾盂或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4例行肾盂成形术.结论 早期正确的诊断和诒疗是避免肾切除的关键.

    作者:西尔艾力牙生;木克木·吾部力海热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急性胰腺炎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是由于在胰腺分泌细胞内、导管系统或间质内的胰酶原过早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

    作者:王燕华;李新宇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吻合口瘘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相关于更高的局部复发率和0~25%的病死率.许多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该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吻合口高度、术前放疗或放化疗、全直肠系膜切除、性别(男性)、急症手术和梗阻性癌等.许多尝试被用作吻合口瘘的预防或治疗,如腹盆腔的通畅引流、粪便转流造口、短的结肠囊袋、负压灌洗引流等.

    作者:岳欣;刘凯;王家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复方苦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大肠癌未后化疗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126例行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的组64例,采用化疗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62例,单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疼痛的改善情况、免疫功能、肝功能和自细胞的变化等.结果 治疗组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损害和白细胞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疼痛有效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IL-2显著升高(P<0.01),而IL-10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复方苦参联合化疗在治疗大肠癌患者中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肝功能损害和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袁杰;陈翔;曾小兵;耿春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肿瘤间质中的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所知的作用强的促血营生成园子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血管生成的每个环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与胃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酶,它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引起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现以VEGF、MMP-9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与肿瘤侵袭转移(尤其是胃癌)的关系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杨喜凤;张明亮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3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病情迁延,缓慢进展,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成栋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疏风祛邪,利湿固涩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目的 观察疏风祛邪,利湿固涩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给予补液纠正脱水、解热等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加服疏风祛邪,利湿固涩中药;对照组服蒙脱石散,口服或静点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疗程均为3d.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主要症状腹泻,发热消失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疏风祛邪,利湿固涩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朱丽霞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槽状带齿自动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78例报道

    我院自1995年以来和吉林省第二荣复军人医院外科协作应用自制槽状带齿自动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

    作者:全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神经节苷脂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对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分别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节苷脂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大鼠脑组织缺血、水肿等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缺血90min再灌注1h、3h、6h神经节苷脂组高信号区的体积显著小于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银杏叶提取物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作者:靳凌;张晓雷;李继民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的诊治

    正常腹腔内压力主要是由腹腔内脏器的静水压产生,正常情况下和大气压相近.当腹内压>10mmHg(1mmHg=0.133kPa)时,即为腹腔高压.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定义是任何原因引起腹腔内压非生理性持续升高,达到或超过35mmHg,引起腹腔内脏及腹外系统器官等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可引发腹腔内高压,部分患者(10%)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病程凶险,病死率较高.在诊治SAP过程中注意防治腹腔内高压,对提高SAP的临床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靳殿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将19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奎硫平联合氯氮平)和对照组(单用奎硫平)进行治疗.每组各99例,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12个月末研究组阴性症状总分减分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各因子分数除注意障碍因子两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因子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研究组不良反应以流涎,嗜睡和震颤为主.对照组以静坐不能,震颤和失眠为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优于单用奎硫平治疗.

    作者:郑景莉;王保国;付爱玲;李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