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5例临床分析

葛艳;张晓菊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多索茶碱, 支气管痉挛, 肺功能
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价多索茶碱疗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安塞玛组和氨茶碱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气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安塞玛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索茶碱疗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3例

    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应先做过敏试验,我院自2003年以来平均每天做破伤风抗毒素皮试2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勃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普米克令舒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佐治8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常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亦有由人类3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报道[1].主要表现为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科常见急症,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笔者用普米克令舒(pulmicortrepules,布地奈德混悬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80例毛支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慧;于文联;齐玉薇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及子宫内膜改变的意义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监测不孕症患者卵泡形态及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使用德国SIEMEN阴道探头频率5MHz,对治疗不孕患者123例,在自然月经周期卵泡成长卵泡期、成熟期、黄体期分别对卵泡的形态特征及内膜进行连续监测.结果 单纯卵泡发育不良有39例,单纯内膜异常18例,卵泡发育不良合并内膜异常3例.结论 使用阴道超声,在卵泡期及黄体期监测卵泡成长、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和黄体萎缩及内膜改变的全过程是连续发展的,而又各有特异性,是不孕症诊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子宫内膜病变及卵泡发育不良的一种廉价、无创的重要检查方法,超声监测可以作为不孕症患者检查的初筛.

    作者:李迎辉;路融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多索茶碱疗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安塞玛组和氨茶碱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气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安塞玛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索茶碱疗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

    作者:葛艳;张晓菊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脑卒中急性期股静脉置管的护理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我科对33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以股静脉置管进行抢救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梁艳平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在中期妊娠引产的应用

    目的 观察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中期引产健康产妇7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100mg.观察组同时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50mg.结果 观察组用药至宫缩开始时间、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明显缩短,产后出血量减少.结论 应用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中期引产,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刘新英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自体表皮细胞移植联合中药治疗白癜风

    目的 观察自体表皮细胞移植联合中药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 应用自体表皮细胞移植联合中药治疗白癜风39例,中药疗法为中医辨证,分两型内服中药,3个月为1疗程,观察用药后的疗效.结果 自体表皮细胞移植联合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明显,总有效率达95%以上.结论 自体表皮细胞移植联合中药治疗白癜风疗效满意、经济、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俊儒;陆茂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盐酸小檗胺分散片溶出度考察

    目的 对盐酸小檗胺分散片和糖衣片进行溶出度比较.方法 用转蓝法溶出,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81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溶出度.结果 盐酸小檗胺分散片和胶囊在5min时的累计溶出度分别为82.3±0.4%和32.6±0.4%,15min时的累计溶出度分别为96.4±0.6%和64.2±1.3%.结论 盐酸小檗胺分散片具有较快的溶出速率.

    作者:丁晓虎;邰顺章;沈晓琴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

    目的 观察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3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在大鱼际肌表面掀起皮瓣,逆行转位覆盖创面,将皮瓣内皮神经与指神经断端在显微镜下对位吻合.供皮区全厚皮片植皮.结果 32例皮瓣全部成活,移植皮瓣血运、质地、弹性均良好.3例因皮瓣面积较小致拇指指间关节约10°屈曲畸形,其余外形美观,拇指功能良好,对掌、对指功能正常,皮瓣感觉达S3~S4.结论 拇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宜选择大鱼际皮瓣予以修复,大鱼际皮瓣质地佳,感觉恢复好,色泽为接近拇指掌侧皮肤,且供皮区远离关节和肌肉,植皮容易成活,此种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英军;朱吉武;付宝驰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平溃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平溃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服用平溃散;对照组50例口服吗丁啉,2组均服用4周后观察疗效,并检测胃液体排空指标.2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平溃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且能明显缩短胃排空时间.

    作者:吴德超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锁骨骨折术后晚期出现臂丛神经损伤1例

    1典型病例患者男,44岁,右锁骨骨折外固定4月不愈,手术骨圆针内固定术后5月出现右上肢无力,以臂丛神经损伤住院.查体:右臂锁骨区皮肤可见手术疤痕,可扪及锁骨中外1/3处略增粗,无异常活动,无针尾外露,皮下亦未扪及.右肱二、三头肌肌力Ⅱ级,前臂及手部肌肉肌力0级.皮肤感觉无异常.右锁骨正位片示锁骨中外1/3骨折已愈,骨折线模糊,局部有骨痂生长,髓腔内有一骨圆针.

    作者:孙家合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南蛇簕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南蛇簕提取液对细菌内毒素的破坏作用.方法 采用内毒素检查法观察其破坏细菌内毒素的效果.结果 在灵敏度为0.5EU/ml的鲎试剂反应试验中,药液浓度0.5g/ml,细菌内毒素浓度10EU/ml(20倍)范围均有很好的抗凝集作用.结论 南蛇簕提取液有很好地抗细菌内毒素作用.

    作者:蒋三元;罗治华;张健民;唐荣德;李景新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对便秘的认识及治疗体会

    1对便秘的认识过去多数学者都强调,便秘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便秘既是一种症状,也可以说是一种疾病.

    作者:韩宝;聂广军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护理程序在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尽管随着脑梗死的诊疗救治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已有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大多留有运动、语言、吞咽、心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我院运用护理程序方法开展对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英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产科术中羊水栓塞合并DIC的救治1例体会

    本文报道近15年来我院产科术中羊水栓塞合并DIC的救治经过与体会.

    作者:石小军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红油膏在深度烫伤及烫伤感染中的应用

    笔者应用红油膏治疗深度烫伤及烫伤感染150例,取得明显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立兵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 对12例腕部以远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大面积:8cm×6cm,小面积6cm×4.5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观满意,质地优良.结论 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对供区创伤小.

    作者:范呈晓;索艳晖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较为常见及棘手的问题,其预后常较差.本文回顾了我科自1996年~2005年7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多数病人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罗庆勇;邹国荣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掌握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病学特征,以便为制定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法,并与之同时运行.结果 全市两年共监测病例3例.监测结果表明:在家分娩、旧法接生及病儿母亲均无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史等是发病主因.结论 消除旧法接生及提高育龄妇女TT接种率,是实现消除NT经济简便的措施.

    作者:曾德秀;杨芳;向鑫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新进展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h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营养过剩、高脂饮食、运动减少等原因,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而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糖尿病正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病因.据统计,中国大陆的糖尿病肾病性终末期肾病约占esrd的6%~~10%[2].因此,早期诊断DN并延缓其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佟雨红;马春;骆宇彤 刊期: 2006年第30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