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椎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陈小华

关键词:脊椎损伤, 护理干预, 心理指导,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脊椎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总结护理工作经验,提升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椎损伤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护理有效率方面,对照组为60%,观察组为8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中,对照组总满意率为52%,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椎损伤通常病情严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伤害,对脊椎损伤患者采取相关心理指导、卧位护理、锻炼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有效率,具有较高的护理质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萎缩性胆囊炎的腹腔镜切除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切除术运用在萎缩性胆囊炎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2月因患有萎缩性胆囊炎而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7例患者为对象,对其施行腹腔镜下切除手术,探究治疗成效及有关情况。结果57例全部顺利结束LC术,没有中途转成开腹手术者。术后的24 h内患者肠道蠕动功能得以恢复,住院时间平均(7.0±1.02)d,没有死亡病例。结论 LC术运用在萎缩性胆囊炎的治疗中时,手术操作者需具备较强的镜下观察、解剖技能,并顺利开展术中Calot三角解剖操作,以提升预后效果。

    作者:田勇涛;于健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诊断分析

    目的: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表现提高此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结合我院18例经证实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几乎100%累及骶髂关节,X线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发病,关节面骨质硬化,破坏,以髂侧为主,关节间隙改变下段脊柱呈方形改变。结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可有较典型X线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对于此病的早期发现,减少致残率有重要价值。

    作者:何彩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n=36)行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n=36)单纯应用阿司匹林,对比两组用药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动脉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肯定,可明显缩小患者动脉斑块。

    作者:于爽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胃脘痛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探究

    目的:研究胃脘痛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为我院门诊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中医辨证治疗,给予胃脘痛方,中药加水煎煮两遍,每天服用3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其中痊愈106例,痊愈率70.7%,显效39例,显效率25.3%,有效4例,有效率2.7%,无效1例,无效率0.7%,总有效149例,总有效率99.3%。结论应用胃脘痛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肩袖损伤经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经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的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74例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0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和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恢复时间更短。

    作者:马立学;陈曦;赵巍;孔庆波;赵建罡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8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以外,再采用安全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安全管理评分。结果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在儿科管理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安全护理水平,降低不良风险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评价补硒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D)的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补硒治疗自身免疫甲状腺炎(AIT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我院收治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共100例,以随机分配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进行补硒治疗,分析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组间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测定上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患者则呈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硒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D)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宏伟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细胞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中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在血细胞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价值。方法从2015年10月开始,在血细胞标本检验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将实施前7~9月的标本不合格率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后10~12月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标本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细胞标本检验过程中,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提高标本的质量。

    作者:郭蕾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胸部CT体检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胸部CT体检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对其胸部CT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28例,腺癌23例,多发性腺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单纯癌1例;CT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4%,患者有典型CT表现。结论胸部螺旋CT检查可看到清晰的乳腺癌形态学特征,增强扫描可见典型的强化特征,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华;方爽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探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246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应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5.12%)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9.7%),同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38%)也低于对照组(29.27%),且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用于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治疗较传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岳青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医、护、技合作在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医、护、技合作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患者从入院、术前、康复期、出院前的指导,在一系列的护理和专业康复师的协助下完成康复训练。结果提升满意度,加快患者康复。2015年调查样本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376例(97.2%),治疗护理满意度:370例(95.6%),对护理满意度:381例(98.4%),对医生满意度:375例(96.9%),对康复师满意度:379例(97.9%);与2014年同期同数量样本比较健康教育满意度:366例(94.6%),治疗护理满意度:356例(92.0%),对护理满意度:367例(94.8%),对医生满意度:363例(93.8%),对康复师满意度:370例(9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医护技合作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可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对临床的满意度。

    作者:薛慧;曲宝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患者产生DVT(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切实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预防。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36例高血压、脑出血且并发出DVT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实施有针对性治疗以及护理措施等。结果在这36例参与临床分析的患者中共有28例达到了临床治疗的理想效果且没有产生并发症,剩余8例自行放弃了治疗。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患者在术后应该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而实现临床预防目标,有效控制DVT并发症产生的机率,提升患者治疗的总体质量。

    作者:石红霞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舒适护理运用在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给予舒适护理,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实施舒适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王佑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社区中老年人高脂血症采用太极拳运动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社区中老年人高脂血症采用太极拳运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2例社区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治疗,观察组采用饮食控制加太极拳运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脂水平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为76.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中老年人高脂血症采用太极拳运动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慕卫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轻度46例、中度38例、重度16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肝功能ALT水平。结果CHB患者血清FFA水平为(625.63±35.63)mmol/L较对照组升高,并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FFA的水平显著增高,但是经过治疗后CHB组患者的FFA水平为(227.96±12.38)mmol/L,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同炎症组间血清FF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FFA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用来判断CHB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和观察治疗的效果。

    作者:林波;申明莉;杜小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B超检查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目的:探究B超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站计划生育门诊500例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的临床资料,并用B超跟踪随访。结果本组500例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B超检查结果显示宫内节育器位置基本正常,其中异常状态多见下移、带器妊娠和嵌顿,诊断符合率为98.2%,并发症以合并附件包块居多。结论 B超对宫内节育器进行检查,具有安全、准确等优点,是对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进行跟踪随访的一种理想手段。

    作者:孙道龙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92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84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作观察对象,观察组92例使用血管内治疗,对照组92例应用传统疗法,对比组间疗效、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少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安全、高效的疗法。

    作者:杨彦昊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PHN幼儿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积极病因治疗、高频振荡通气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除进行以上常规治疗外,鼻饲加服西地那非,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CO2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动脉压(PA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aCO2、SaO2和PAP指标下降明显,SaO2升高幅度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高频振荡通气治疗。

    作者:单明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临床疗效。方法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痰、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平喘止咳贴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采用冬病夏治三伏贴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肺功能。

    作者:郭良斌;江永琴;石丽莉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提高关节外科医学生实习质量的探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关节外科作为骨外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有着专业性强,病种繁多,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特点,在医疗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科室整体实习带教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以及临床路径引入等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实习生临床实习效果。

    作者:陈海南 刊期: 2016年第15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