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DCA护理管理程序对血液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的影响探讨

黄玉香

关键词:PDCA护理管理, 血液病患者, PICC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病患者PICC护理中实行PDCA护理管理程序的影响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82例血液病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患者例数为41例,参照组患者予以我院常规传统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PDCA护理管理程序,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43%、导管留置时间(138.27±10.27) min、护理满意度100%,优于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07%、导管留置时间(110.24±11.36) min、护理满意度87.80%,经检验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PDCA护理管理程序应用在血液病患者PICC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10例乙肝患者HBV-M、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HBV-M与HBV-DNA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HBeAg(+)组的HBV-DNA阳性率高于HBeAg(-)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M、HBV-DNA联合检测可有效判断HBV的传染性强弱,为乙肝的临床诊断、治疗、转归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何玉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行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收治的44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在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对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

    作者:岳九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探讨手术室老年患者的术中护理效果

    目的:总结归纳手术室老年患者术中护理方式。方法根据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的220例老年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优质术中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收集,总结归纳临床对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方式。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的满意度是97.73%(215/220),研究中没有皮肤损伤、褥疮、术中低体温等等并发症出现,整体护理效果突出。结论根据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减少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因此老年患者术中护理研究意义重大。

    作者:徐淑华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自血穴位注射结合天突穴拔火罐治疗变异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自血穴位注射结合天突穴拔火罐治疗变异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变异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治疗组加用自血穴位注射结合天突穴拔火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结合天突穴拔火罐可改善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霞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乳腺癌手术治疗护理的心理干预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治疗护理效果。方法37例乳腺癌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19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患肢功能恢复程度、接受化疗情况及坚持自查和复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肢功能恢复程度和接受化疗情况以及定期自查复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

    作者:潘少荣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并研究对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患者采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2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6例,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26例,采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4.6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甘露醇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肿胀情况。

    作者:王雪;王忠;邱明月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模拟教学在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模拟教学在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习的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共120人,随机将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60人)和模拟教学组(6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模拟教学组采用以实践教学为主。两组课后均参加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模拟教学组理论考试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合格率和不合格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拟教学组技能考核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合格率和合格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模拟教学可以有效提高七年制医学生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掌握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

    作者:朱俊超;白文娅;黄昕;滕秀飞;杨延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早期应用大剂量IVIG治疗ABO-HDN新生儿的效果探讨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早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ABO-HDN新生儿32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给予不同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高峰值持续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ABO-HDN新生儿效果较好。

    作者:郭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肾病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法及干预意义探究

    目的:探讨肾病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肾病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护理方法、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系统护理,研究选取的8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78/80),护理效果达到临床预期。结论将中医护理理念作用于肾病水肿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代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CPPT模式下妇产科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学科中心为基础建立的核心课程体系(Clinical Pathophisiology and Therapy,CPPT)教学模式源自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特征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发展个性”。近几年来,武汉大学结合芝加哥大学的教学经验,在妇产科教学改革过程中试行CPPT教学模式,试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试行中我们发现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转换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目的的转变等。因此,探讨教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尤为重要。

    作者:毛林;刘静;何小艳;张蔚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国内众多知名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推进,然而这项教学改革牵扯广、力度大,过程中面临着巨大阻力和各种问题,包括教改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权威性,课程设计是否可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教师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是否便捷,学生能否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是否转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医学教育改革的成败。

    作者:李志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中药多途径给药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与分析中药多途径给药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小儿遗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中药组和中药联合心理疏导组,每组各15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纯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中药联合心理疏导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中药联合心理疏导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多途径给药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王荻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保留双侧半棘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保留双侧半棘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保留C7、C2双侧半棘肌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实施保留双侧半棘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作者:姚帅辉;张陆;高胜军;姜岩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MIPPO技术插入内侧锁定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

    目的:观察MIPPO技术插入内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胫腓骨下段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IPPO技术插入内侧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所有伤口Ⅰ期愈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MIPPO技术插入内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效果理想,固定确切可靠。

    作者:廉洪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参与研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法)和实验组(阿奇霉素治疗法),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整理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6.7%,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患有支原体感染疾病后,除了常规治疗外,应增加阿奇霉素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童波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对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的116例肾小球成年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肾活检,均确诊,对肾病的病理进行分析,观察病理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全部患者中有84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占比例为72.4%;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2例,比例为27.6%。IgA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比例为39.8%。无肾小管间质损伤和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患者的尿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小球肾炎是肾小球常见疾病类型,不同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尿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对肾小管间质损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丹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研究

    目的:分析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13年6月~2016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78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血塞通治疗,实验组39例患者实施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对照组3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低于实验组(92.31%);且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作者:王英;陈孝东;王元伟;鲍俊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接受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11例,对其实施循证护理,并设置其为观察组,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接受传统血管通路护理的患者11例,并设置为对照组。结果在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诸如皮下血肿、感染、血栓形成和局部血管硬化)指标对比下,发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循证护理之后,有效地解决了自身的问题,相比于未接受护理实施传统血管通路护理的患者来说,在降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透析生活质量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除此之外,也有效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护理人员的知识得到了丰富,促进血液透析专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者:于汪伯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下肢主要静脉的应用解剖分析

    目的:通过解剖成人下肢,并观察下肢静脉,为下肢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挑取成人下肢140侧,解剖观察大隐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的走行、长度、属支并测量分析其特别点外径等指标。结果大隐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长度分别为(70.98±0.84)cm、(28.94±0.6)cm、(13.57±2.36)cm;大隐静脉内踝尖平面、平股骨内侧髁上缘平面及隐股点外径分别为(1.09±0.37)cm,(1.58±0.75) cm,(2.06±0.49)cm;股静脉起点、股三角尖处及终点外径各为(1.73±0.86)cm,(1.74±0.56)cm,(2.05±0.97)cm;腘静脉起点、中点及终点外径各为(1.53±0.49)cm,(1.58±0.92)cm,(1.63±0.81) cm。结论通过对大隐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的解剖观测,为这些静脉的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穆志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比较5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第1 d、第7 d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患者第1 d与第7 d的各项血压指标比较,P<0.05,血压昼夜节律对比,P>0.05。预后不同两组间血压对比,P>0.05,血压昼夜节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不需积极降压治疗,需维持血压昼夜节律。

    作者:马赟英;关兰芳;陈欣;尹少华;李淑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