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岩
目的:比较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与单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16例进行研究,并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患者单独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58例患者予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分析并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81.03%)(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79%)低于对照组(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显著,用药安全性高。
作者:夏永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眩晕宁与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8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别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加用眩晕宁片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经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82.5%);血流速度改善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意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血脂和蛋白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FDG、TC、TG、HbA1c、LDL-C高于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患者存在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T2DM患者血脂和蛋白水平的监测对其病情和治疗效果的判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秦蕾;杨旭;张亚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检测ITP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IL-17与IL-23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ITP的发病机制,为ITP的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γδT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 IL-17、IL-23。实验组分正常对照组和ITP组;ITP组分为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有效组、无效组);ITP组初始均予地塞米松10 mg/d,此后口服强的松维持并逐渐减量,总疗程1个月。结果正常对照组外周血γδT、IL-17、IL-23分别为(6.41±1.76)%,(43.04±6.10)pg/ml,(34.03±3.64)pg/ml;ITP治疗前组:γδT、IL-17、IL-23分别为(14.90±2.41)%,(76.67±11.86)pg/ml,(63.06±12.08)pg/ml;治疗有效组:γδT、IL-17、IL-23分别为(7.19±1.29)%,(53.95±11.97)pg/ml,(37.12±3.89)pg/ml;治疗无效组:(12.87±2.11)%,(62.51±10.11)pg/ml,(58.42±10.08)pg/ml。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IL-17、IL-23水平较正常人高,γδT细胞、IL-17、IL-23参与了ITP的发生发展;ITP患者治疗有效者γδT细胞、IL-17、IL-23水平下降。
作者:杨国雷;张复华;凌奕文;牛国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70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分别给予所有患者普通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扫描诊断,对三种诊断方法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彩超和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结节性质、误诊率、发病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普通B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和CT扫描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当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帮助医师准确判断结节性质,了解发病情况,降低误诊率,提高患者满意度,该方法优于普通B超诊断。
作者:张慧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应用补肺汤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处于慢性持续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1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补肺汤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2个月后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免疫球蛋白E。结果2个月后观察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呼气峰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汤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慢性持续期的肺功能,降低免疫球蛋白E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缓解支气管哮喘患者慢性持续期的病情。
作者:张艳梅;董鹏达;刘桂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浅析分层次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140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分层次管理方式,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操作能力水平以及患者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次临床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临床操作水平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刘立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析脑血栓治疗中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的运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8例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治疗脑血栓,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孙红卫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63例冠心病患者,对其分别开展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检测过程,对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四种不同的心律失常症状发生率为71.43%、73.02%、33.33%以及22.22%,心肌缺血阳性发生率为92.06%,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开展诊断检测工作,可以提升冠心病疾病以及相关病症的发病准确率,使得患者及早开展治疗工作,做好相应的防护应对措施。
作者:张昆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病房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61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风险管理手段,对比分析风险管理手段运用前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应用风险管理手段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优于应用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风险管理运用在新生儿病房中,一方面可以降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家长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陈静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分析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和CD44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33和CD44在患者的肿瘤原发灶以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观察分析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细胞分化程度与其表达情况的关系。结果40例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25例,占62.5%(25/40)。CD133和CD44在淋巴结转移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23/25)、72%(18/25);CD133和CD44在原病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29/40)、57.5%(23/40);CD133和CD44阳性组与阴性组原发灶肿瘤大小之间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和CD44的表达情况与肿瘤生物学有直接的关系,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
作者:迟艳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输液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14年度本科室38名护士包括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输液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发生在工作繁忙时,跟工作年限成反比,并且加药过程中占比57%,拔针分离针头时,占比31%,输液过程中占比12%。结论针对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关的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作者:宗海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对比分析口腔种植修复和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从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口腔科收治且采用常规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中抽取43例作为常规组,选取同期采用口腔种植修复的43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种植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种植组临床总有效率、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修复治疗牙列缺损的疗效相比,口腔种植修复的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且较为安全可靠,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劲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临床血液检验误差如何降低,对检验误差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我院2014年的1000份临床血液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对如何降低检验误差进行分析,寻找关键性对策,和提出检验误差降低对策前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关键性对策提出后,相比提出之前的检验合格率有非常大的提升,结果前后对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中使用合理的对策来降低检验误差非常重要,能够保证检验的准确度,给患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冯丹;王衍晶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