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田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摘要:目的 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中的不同.方法 将8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抗-HBs、抗-Hbe和抗-HBc项目.结果HBsAg、HBeAg和抗-HBs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检出率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e和抗-HBc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00%和80%.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时,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必要时给予联合使用,以增加其准确性.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依托咪酯预处理对犬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etomidate)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0只杂种犬随机分组(n=4):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小剂量依托咪酯预处理组、大剂量依托咪酯预处理组,开放液路,监测平均动脉压(MAP),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静注间断给药维持麻醉,静注维库溴铵0.3mg/k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缺血再灌注组、小剂量依托咪酯预处理组、大剂量依托咪酯预处理组分别于肝缺血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依托咪酯0.6mg/kg(低浓度),依托咪酯1.5mg/kg(高浓度),阻断肝第一、第二肝门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除Sham组外,所有犬肝脏都经历30min缺血和120min再灌注.再灌注120min时,取各组缺血区肝脏组织,TUNEL法测定肝脏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TUNEL肝细胞凋亡:高浓度治疗组明显低于缺血组和低浓度治疗组(P<0.05);BCL-2蛋白表达:高浓度治疗组明显高于缺血组和低浓度治疗组(P <0.05);BAX蛋白表达:高浓度治疗组与低浓度治疗组明显低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 依托咪酯预处理可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东博;刘保江;温哲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TGF-β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功能复杂的细胞因子,机体内乎所有的细胞或组织都能合成和释放TGF-β并表达其相应受体.近年来发现,TGF-β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且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在肝癌、大肠癌、乳腺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癌组织中存在TGF-β的过度表达,且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而TGF-β在妇科肿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就TGF-β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武鹏飞;芦胜群;刘萍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52例微创保胆取石术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间52例胆囊结石患者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B超检查胆囊壁厚均<3mm,测定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术后2周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并测定胆囊收缩功能.结果 完成微创保胆取石术52例,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无出血、胆瘘、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患者当日均可下床,次日进流食,3-5d出院.术后2周B超检查胆囊壁均光整无增厚,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符合正常胆囊超声表现.门诊随访6月-3年,结石无复发.无胆囊癌发生.结论 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并且保护了胆道的完整性及胆囊功能,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上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张华甫;余辉;王志宏;祁天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腮腺基地细胞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BCA病理学特征,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BCA主要是由腺样细胞构成的上皮源性肿瘤;免疫组化AE1/3、CK5/6、SMA均表达阳性.结论 BCA是一种少见腮腺的上皮源性肿瘤;瘤体主要由腺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上皮细胞分化标志物多呈阳性,具有比较特征性的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

    作者:石菡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5例靶向治疗患者留置PICC管期间皮肤护理的体会

    目的 总结靶向治疗患者留置PICC管期间皮肤护理体会与护理经验.方法 对5例靶向治疗患者发生皮肤不良反应时,采取局部皮肤对症治疗,从治疗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皮疹消退,PICC管能正常使用.结论 靶向治疗患者同时留置PICC管,当发生皮肤不良反应时,根据不同时期对皮肤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可使皮疹治愈并保证PICC管的正常使用.

    作者:曾珏琪;宫玉翠;刘亚璐;谢娜;肖愔愔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吡柔比星对乳腺癌MCF-7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和吡柔比星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效应,以及两药联合应用有无协同增效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乳腺癌MCF-7细胞,接种于96孔板和6孔板,设置4个组:全反式维甲酸组(ATRA组)、吡柔比星组(THP组)、两药联合组和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程度;采用FCM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全反式维甲酸单药及吡柔比星单药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联合组较单药组升高(P<0.05).联合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单药组,单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和吡柔比星对乳腺癌MCF-7细胞均有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两药联合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作者:何娟娟;赵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孕期补锌对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孕期合理补锌对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产妇2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产期检查,观察组则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并自愿进行孕期合理补锌.记录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发生数、产后出血发生数及新生儿行为测定值.结果 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率较对照组提高,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新生儿行为测定中主动肌张力部分、被动肌张力部分,行为能力中对光习惯行为及对红球反应值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孕期补锌可改善分娩结局,可提高新生儿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对光习惯行为及对红球反应的合格率,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母婴并发症,促进优生优育,是一种需大力提倡的保健措施.

    作者:周彦林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眼科手术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180例眼科手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眼科手术的正常开展,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作者:柴树洁;于方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32例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32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肖静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药物(毒物)中毒致横纹肌溶解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M)引起急性肾衰竭(ARF)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收治的病例RM-ARF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治疗效果及转归.结论 RM-ARF时常表现为少尿型,高钾血症常见;血清酶学和血肌红蛋白检测可提高RM并ARF诊断率;早期综合治疗和血液净化,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良好,存活者肾功 能多可恢复.提高对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损伤的认识,可减少该病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作者:黄云祥;王廷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38例分娩后宫腔积血的原因及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产后宫腔积血的原因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分娩的1896例产妇中发生38例宫腔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产后宫腔积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 产后宫腔积血原因为宫缩乏力及妊娠合并症;产后宫腔积血与分娩方式及孕产次数有关.结论 重视产后宫腔积血的有关因素,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治妊娠合并症;加强孕前宣教工作,减少孕产次数;重视心理护理,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产后宫腔积血的关键;早期发现、针对不同原因及时处理是预防重点.

    作者:柴玉珍;周元芹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基层医院护士循证护理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士循证护理素质.方法 以本院正式注册在岗护士为对象,采用自制循证护理素质调查表进行调查及量化分析.结果 169名护士循证护理素质平均得分为47.56±8.27,而且不同第一学历、高学历和职称层次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基层医院护士的循证护理素质不能满足循证护理的需要,主要对策是加强院本培训,其重点对象是第一学历较低的初、中级职称的护士,并在院本培训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作者:陈香;曹胡林;王才琼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目的 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中的不同.方法 将8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抗-HBs、抗-Hbe和抗-HBc项目.结果HBsAg、HBeAg和抗-HBs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检出率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e和抗-HBc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00%和80%.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时,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必要时给予联合使用,以增加其准确性.

    作者:田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将12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普通护理组(对照组,n=61)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组(实验组,n=6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医疗费用、对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实验组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和满意度等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供护理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钟冬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中西医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MOP)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12例,分为对照组60例,给予降钙素和钙天力;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健脾筋骨汤.两组均给予1个疗程3个月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的骨密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5).两组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具显著性意义(P <0.05,P<0.01).治疗后8周及1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PMOP疗效确切,能提高骨密度,好于单独应用西医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侴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气压治疗在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7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前双下肢均未接受早期循环驱动治疗.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仪,结合常规治疗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嘱或者家属经常按摩或者双下肢,结合常规治疗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对照组发生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压治疗的助于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佰;陈芳;顾敬鸿;杨静萍;胡芳芳;吴宇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补肾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从补肾法论治复发性流产,结合西医药理等现代研究,对近几年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信息和治疗思路.

    作者:冯晓玲;李琪;王玲;陈璐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空气波血液循环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预防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办法.方法 将156外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空气波血液循环治疗仪护理组(实验组,n=78)和普通护理组(对照组,n=78),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手术前后下肢增大周径.结果 对照组手术后14例发生DVT,占17.9%,实验组2例发生DVT,占2.6%.周径较术前比较增大,实验组(3.13±1.32)mm,对照组(4.54±1.75 )mm.两组比较,对照组发生率和患肢周径差与实验组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气波血液循环治疗仪能有效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胡秀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致创伤性湿肺及护理干预

    目的 总结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致创伤性湿肺及护理干预.方法 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致创伤性湿肺保守治疗的同时采取系统的护理措施.结果 115例肋骨骨折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致创伤性湿肺实施早期生理、心理护理干预及针对性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卢体芳;孔桂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在168例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痛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68例具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但心电图表现正常的患者,对其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予以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有103例出现阳性,阳性率为61%.结论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可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与敏感性,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芳子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