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由于滥用剧毒性鼠药灭鼠,造成食品、水源、环境污染,致使人畜中毒事件在我省屡次发生,严重地危及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加强对毒鼠强中毒的认识,现将我们收集的2起毒鼠强中毒资料进行分析.1 流行病学调查案例1.1997年3月23日,和县联合乡郑蒲行政村69号吸沙船9名船工早晨分别在自家就餐, 上 午来吸沙船上干活,中午11时20分在船上共进午餐,食谱为马铃薯、小鱼、菲菜、豆腐干、芹菜、萝卜,同时就餐的还有2名客人,11人食后均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下午5时20分2名客人离去,9名船工继续用餐,晚餐食谱除米饭和中午的剩菜外,增加了炒青菜,进食半小时后,出现首例中毒病人,症状主要为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在随后的10 min内其余8名船工也陆续出现中毒症状,当即9例病人被送往县医院治疗,其中2例重症病人出现阵发性抽搐、昏迷、呼吸困难,于入院途中死亡,7例病人经医院对症治疗,症状逐渐缓解,5 天后出院.经调查,69号吸沙船为江中作业船,船上的生食品均是当天上午从集镇上购买,米和调味品平时一直使用,检查船舱和船员的卧室未见农药、鼠药、鼠尸、鼠粪,询问7名幸存者均否认用过农药和鼠药.案例2.2000年4月4日,黄山市黄山区三口乡隙形成,胎盘屏障破坏的因素如TORCH感染是重要因素,朱科伦等[2]提出除HBeAg(+)外,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也是重要因素.
作者:何欣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大样本队列中,随访一段时间后只能得到少量病人,其他大多数对象只能得到截尾(censored)观察结果,这时如果要获得所有对象的协变量资料作统计分析,则需花费大量的资源.为此,Prentice RL在1986年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病例队列研究(case-cohort study),该设计仅收集全部研究对象(全队列)中的一个随机样本(子队列,subcohort)和所有发病者(不论是否在子队列内)的协变量资料进行分析,因此极具研究效率.该方法吸取了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许多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下面对其设计和分析作一简单介绍.1 病例队列研究的设计原理病例队列研究是将队列设计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相互交叉,融合两者的优点后而形成的一种设计方法,其设计原理为:首先确定某个人群作为所研究的队列(全队列),然后在该队列中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个样本(即子队列 )作为对照组,再收集全队列中所有的欲研究疾病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后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两组资料,以探索影响疾病发生、疾病生存时间、预后等的因素( 见图1).
作者:陆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父母及家庭对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1 539个学生-家长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结果在进餐时,父母经常提示和强迫孩子食用他们认为有营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56.0%和7.7%,而孩子经常服从父母要求的比例分别为39.7%和29.2%.在餐桌旁,父母经常和有时教育批评孩子的比例分别为14.8%和27.5%,孩子因被批评而吃不下饭和勉强吃一点的比例分别为5.9%和19.3%.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的比例为42.3%,因看电视而对进餐影响较大的比例为39.4%.结论父母及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加强对父母及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教育很有必要.
作者:马文军;杜琳;林国桢;任亚琦;马冠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十年来,合肥市性传播疾病新发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对合肥市1994~2000年性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控制措施提供依据.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合肥市性病疫情报告的统计资料,报告病种为<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报告的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7种疾病,艾滋病未在本报告统计之列.2 结果2.1 流行趋势 1994~2000年合肥市性病报告数共计57 947例,发病率从1994年59.47/10万上升到2000年404.54/10万,增加了5.8倍,发病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9~2000年出现性病增长的高峰期见表1.2.2 病种分布 7种性病的发病率和构成比7年间逐渐发生变化,从高到低排序:1994年为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1995年为尖锐湿疣、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1997年后排列顺序转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表2).2.3 人群分布2.3.1 性别分布从1998年到2000年,男女的发病人数及发病率进入快增长期,报告的病例数男性大于女性,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3∶1.但女性病例增长速度较男性快,男女之比逐年接近,今后几年可能会出现男女比例倒置(表3).
作者:盛明纯;许友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辽宁省麻疹病毒流行株(MVW)和目前使用的疫苗株血凝蛋白基因(H)核苷酸(nt)及氨基酸(aa)序列差别,研究其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及其基因型区别.方法 MVW流行株和长-47疫苗株的H基因1~1 80 0 nt及1~600 aa序列分析;麻疹病人及疫苗免疫后的血清与 MVW株和长-47疫苗株做中和抗体测定.结果表明MVW株基因型不同于其它国家以前报道的MV W株基因型及我省现用的长-47疫苗株,有18~28个aa差异;还表明MVW株具有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aa位点,除aa 238~240位点有一个aa发生变异外,其余均与长-47疫苗株相同 .另外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和麻疹疫苗初次免疫儿童(初免)后1个月的血清抗长-47及MVW 毒株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差别无显著性,但是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对这两毒株中和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初免儿童的中和抗体滴度.结论辽宁省的MVW株与长-47疫苗株基因型不同,说明MVW株nt存在变异;但是具有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aa位点多数未发生改变,长 -47疫苗株仍然能保护MVW的感染.
作者:孙英杰;刘春梅;LI Jin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我区1952~1999年急性传染病的总死亡水平的变化和主要死因模式的转变以制订相关的卫生政策,对1952年至1999年来的急性传染病的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1952年以来上海市虹口区卫生防疫站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年报.病种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人口资料来自虹口区公安分局.1.2 方法将历年的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输入电脑,使用Mi 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时间序列,运用自身对照的办法,对48年来的传染病死亡率作时间上的纵向观察,分析传染病死亡率的动态变化趋势.2 结果与分析2.1 死亡概况 1952年至1999年,我区急性传染病总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4.47/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0.16/10万, 下降99. 71%.各年代的急性传染病的低及高年份的死亡率与前年相比较均明显下降(表1). 2.2 分类构成趋势 5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占主导地位,肠道传染病占第2位,6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与肠道传染病死亡率相当,分别占传染病炎尤为明显,高血压病亦上升为第3位.因此,对这些疾病应做好重点防治,同时有必要从病因预防的角度,加强相关预防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降低患病水平.
作者:文连波;王立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兰州市人群选用抗生素的行为因素. 方法以兰州市4所不同级别医院就医人群为调查对象,调查该人群既往患病应用抗生素情况.结果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泌尿道感染、胆道感染自我用药比例分别为44.22%、31.76%、22.07%、6.61%.中、高收入人群以中价抗生素为主,低收入人群以低价抗生素为主.文盲人群以中、高价抗生素为主, 小学以上人群以中、低价抗生素为主.联合用药受距医院远近及病程影响.随距医院距离增加,单种抗生素应用比例下降,2种及3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公众选用抗生素受病种、病程、距医院远近、年均收入及文化程度的影响.
作者:白亚娜;程宁;尤汉虎;漆可发;田信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是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猝死和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洛丁新为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现将洛丁新对LVH的逆转疗效观察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为我厂职工及家属中有高血压史,心电图(EKG)初诊为LV H,经超声心动图(UCG)证实为LVH者12例.其中男性9人,女性3人,年龄大为74岁,小为38岁,平均年龄为51岁;血压均在18.7~24/11.3~14.7 kPa之间.病程4~28年,平均12 .4±5.1年.1.2 方法所有接受治疗者停用降压药2周,安静休息30 mi n后用袖带式标准水银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肱动脉处血压,连续测3次,每次间隔20 min,取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标准.治疗开始后每周复诊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以控制血压,使之保持在临界血压(18.7/ 12 kPa)水平以下.平卧做EKG及UCG,0、3、6月各1次,洛丁新每日1次晨服,每次1~2片 ,根据血压随时调整给药剂量.治疗观察6个月.应用Deverux校正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 ,除体表面积(BSA)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式如下.LVM=0.80×1.04[IVST+LVDd+PWT3-LCDd3]+0.6BSA=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92LVMI=LVM/BSA 正常值男≤132 g*m-2女≤109 g*m-2
作者:姜爱芝;沈鹏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对我区居民健康危害较为严重的常见疾病、慢性病、住院优势病种,以加强重点疾病的防治工作,特开展本次抽样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经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三市一地中分别抽取了银川市、中卫县、惠农县和隆德县4个调查点,在每个市、县随机抽取5个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每个乡镇或街道办事处再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或居委会,每个村或居委会随机抽取60户居民为调查对象,共抽取了20个乡镇(街道)、40个行政村(居委会)的2461 户为调查单位,对所有户内的全部人员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1.2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前两周即1998 年5月16日至31日是否患病及其患病的种类;1997年6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一年来住院登记的病例及其病种.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1998年6月1日~25日逐户逐人逐项询问调查,15岁以下未成年人由父母代为回答,不能出示证明者到医院进行病例符合.
作者:李丽;刘天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以往重复使用的玻璃输液器、注射器相比,减少了清洗、消毒等环节,不仅使用简单、方便,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灭菌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医院感染,受到了医疗单位和病人的普遍欢迎. 按卫生部要求,我们从1994年开始对每批购置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进行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检测,现将1996~1999年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每批购进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注射针头各随机抽样5件 .1.2 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细菌培养参照卫生部1991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以灭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肉汤为洗脱液,将针头等小件物品直接投入灭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注射器则用无菌肉汤反复抽吸5次,将洗脱液1 ml用无菌吸管吸取至无菌琼脂平皿内 ,置37℃孵箱培养3~7天,无菌生长为合格.内毒素检测参照中国药典规定的鲎试验凝胶法 ,试验时向被检注射器或输液器内注入无菌无热原蒸馏水1~15 ml,反复荡洗后两端密封, 置37℃温箱中保温,30 min后取出,然后从中取0.1 ml,再加入0.1 ml鲎试剂溶解液,轻轻混匀,封闭管口,垂直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 h后观察,凝胶反应阴性者为合格 .
作者:刘蓉;马红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6年10月~1999年10月,我们将肤阴洁和5-氟脲嘧啶(5-Fu)联合使用治疗男性尖脱湿疣32例,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本组32例均为男性,年龄在19~55岁之间,平均32.8岁.病程30~70 d,均有不洁性生活史,其中28例在体检时发现于龟头、包皮的阴茎系带,4例位于肛周,26例为多发性,多者达20余个,所有病例经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治疗方法:先用温水清洗阴茎、肛周,然后以肤阴洁清洁患处,在5~10 min之后,以棉签点涂2.5% 5-Fu于疣体,30 min后再以肤阴洁擦洗患处 .每天3~5次,一个疗程3~5 d,对于疣体较大者在基体部注射2.5% 5-Fu 0.5~1ml.本组32例,治疗1个疗程之后,疣体变软、缩小,部份开始脱落,对于疣体较大者配合基体部注射,1个疗程明显缩小、变软,所有患者经治疗8~10 d疣体完全脱落,患处留有浅白色溃疡,部分患者愈后留有浅表性疤痕.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某些类型的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所致,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位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仅次于淋病 ).5-氟脲嘧啶(5-Fu)为抗代射药,能干扰核酸和DNA的生物合成,具有抗病毒作用和抗肿瘤作用,利用5-Fu直接局部使用于病灶,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但5-Fu可损伤周围正常皮肤和粘膜,并有一定的刺激性,肤阴洁为纯中药制剂,无刺激性,具有收敛止痛功效.本组病例将两种药物配合治疗,使其达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吴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浓度单位:对于已知化学结构者浓度单位尽量用mol*L-1,对于未知化学结构浓度单位可暂用g*L-1,克分子浓度M改为mol*L-1,当量浓度N改为mol*L -1(N÷离子价数=M).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如样本均数、率、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相对危险度等)及其可信区间,检验统计量(如χ2、t,u,F值),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算、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三位数字一组,组间空四分之一个汉字空,如1,329.476,5应写成1 329.476 5.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 :5%~95%不要写成5~95%,50.2%±0.6%不要写成50.2±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 按下列方式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学成教大学生190名,用SCL-90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试.结果 44.44%成教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分析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针对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措施,减少成教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
作者:王静;臧桐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研究了单次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对5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53例COPD患者为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不包含哮喘患者.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喘息现象,但无发热及肺部感染.男性41例,女性 12例.年龄54~71岁,平均62±6.4岁.病程短5年,长24年.有吸烟史9例,无其他合并症.所有病例实验前6 h避免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药、Atrovent、色甘酸钠,12 h前停用茶碱,48 h前停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和组胺药,表面激素也不宜应用.1.2 方法 53例患者在停用所有平喘药物后,做基础的肺功能测定,然后压缩雾化吸入利多卡因100 mg.结束后30、60、90 min分别作肺功能测定.吸入利多卡因后1 h内禁食禁饮.1周后在吸入利多卡因前10 min吸入舒喘宁2喷( 0.28 mg),其余重复上述过程.1.3 观察项目①临床症状:每次吸入前后患者的咳嗽、胸闷、气急变化情况,同时记录咽喉痛、声音嘶哑等现象.②肺通气功能:全部患者在每次治疗前后按常规方法用肺功能仪(AS-500型,日本产)测定肺通气功能,检查前嘱患者安静休息20 min.③每次治疗前后记录心率、血压及进行心电图检查.
作者:汪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1986~1998年我院收治的89例贲门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贲门癌的临床特点及减少漏误诊的方法.1 一般情况男性77例,女性12例,男女比约6.4∶1.年龄30~78岁.其中30~45岁17例占19.1%,46~65岁54例占60.6%,66~78岁18例占20.2%.2 临床资料与分析首发症状出现到初诊时间:2周以内就诊者21例占23.6%;14~30日就诊者8例,占8.9%;1~ 3月就诊者28例,占31.5%;超过3个月者32例,占35.9%.这部分病人由于症状轻,对生活及工作未产生重要影响,被病人忽略而延误诊断.明显延误诊断17例占19.1%.①以各种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不振及消化道出血就诊者8例,误诊为胃炎5例,溃疡病3例.贲门癌其组织类型多为腺癌.由于其发生于胃的腺体组织,早期可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等类似胃炎的症状.对上述这些常见而又非特异的贲门癌症状缺乏警惕性及认识不足,未能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是本组病 例误诊的主要原因.②以吞咽不畅就诊者4例,患者已出现典型贲门癌症状.此种情况均发生于农村病人,一是由于农村基层医院设备条件差,不能满足检查需要.二是由于贲门癌解剖特点位于肋弓之下 ,X线钡剂检查不能进行加压,病灶显示不良而影响了X线的诊断率.三是由于贲门癌主要向胃底部生长、伸展.胃底贲门部癌在胃镜检查时应弯曲足够角度进行反转检查才能看清.由此可见,医务人员的经验及诊断技术不足是本组漏诊的主要原因. ③以腰背部疼痛就诊者3例,误诊为腰肌劳损1例,胰腺炎2例.贲门癌在生长过程中向后壁浸润易累及胰腺、后腹膜及腹膜神经丛、引起腰背部疼痛,此类误诊系由于对贲门癌浸润表现认识不足所致.④以腹泻腹痛症状就诊者1例误诊为肠炎;以右上腹痛就诊者1 例误诊为胆囊炎.贲门癌肝脏转移可以出现右上腹痛,胰腺转移除了引起腹痛症状外,还因胰液分泌减少,胰酶缺乏,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而出现腹泻症状.此类误诊系由于对贲门癌转移症状认识不足,未能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作综合分析所致.
作者:陈春莉;高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外周血中sIL-2R和癌组织分泌的PGE2有密切关系,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何磊;孟翔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几年,国内外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许多报道,认为亚低温(33℃~35℃)可以减轻外伤后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2].为了验证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对我科于1998年9月~2000年5 月收治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例常规治疗,25例使用亚低温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性和传染性的一项重要指标,HBeAg是HBV复制的一项主要标志.在HBV感染的自然情况下,血清HBeAg先由小分子游离状态逐渐转化为与宿主IgG结合的大分子,后产生抗-HBe.本文显示,HBeAg(+)的孕妇在12年后HBeAg持续阳性者为 26.3 2% (10/38),抗-HBe(+)为18.42%.而HBeAg(-)组在12年后无1例成为HBeAg(+),抗-HBe阳性率则达77.7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抗-HBe的出现是机体对HBeAg的一种免疫反应.如果抗-HBe维持时间不太长,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过程,表明HBV复制减弱,不具有或具有较低的感染性.如果抗-HBe维持很长时间甚至数年,则意味着体内仍存在HBeAg低滴度的慢性刺激,表明病毒复制仍持续存在,有可能由慢性携带演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及肝癌;另外,HBeAg阳性产妇的ALT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产妇,显示其肝脏受HBV感染的损害程度较甚.例如本文中有2例原HBeAg(+)孕妇近年死于肝硬化,其机理可能在于此.有研究认为,我国妇女HBsAg携带率为8%,HBeAg阳性只占2%[1].本文中的孕妇HBsAg 携带率为 14.21%,HBeAg以检测人群为分母计算,阳性率为2.4%(61/2540).由于HBeAg初筛时受条件所限,采用了灵敏度较低的琼脂扩散法,很可能漏检了一部分低水平的HBeAg.一般认为,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清HBVM的自然阴转率在1年内HBsAg大约为1%,HBeAg为17.4%,而抗-HBe阳转率为11.7%[2].国外有学者报道的HBeAg/抗-HBe的阳转率为10%~15%.本文中HBeAg(+) 组和HBeAg(-)组分别有10.53%和14.81%的HBsAg携带者孕妇在12年后HBsAg转为阴性, 两组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笔者曾对HBsAg携带者作随访,发现5年和10年时的HBsAg阴转率为9.57 % 和18.71%[3].这些结果均表明,随时间的推移或年龄的增长,HBsAg携带率有降低的趋势.近年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HBeAg和HBcAg两种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存在于构成核心颗粒的同一主要多肽链上,其临床意义是一致的,均为HBV复制的主要成分.本文中孕妇HBsAg携带者在经过12年后,HBeAg(+)组的抗-HBc阳性率(73.68%)远高于HBeAg(-)组(11.11%).此外HBsAg( + )且抗-HBc(-)的11例经PCR测定HBVDNA,63.64%为阴性,这可能意味着有部分人在HBsAg转阴前,H BV已先行消失.因此对抗-HBc(-)的HBsAg携带者进行随访观察,以确定其HBsAg阴转率是否高于抗-HBc(+)的HBsAg携带者,以此来证实HBeAg和抗-HBc的HBV复制的同一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作者:韩和平;贾德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对临床和围产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对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发生产后出血产妇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病例为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产后出血的产妇,共81例;对照为与病例住院号临近的无产后出血的产妇,每名产后出血的产妇选2~3名对照,共203名.1.2 方法诊断标准采用<妇产科学>第四版中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自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诊断为产后出血.出血量的统计,住院期间用弯盘测量法,院外多由患者或家属估测.2 结果与讨论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剖宫产、产钳助产与正常分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与杨孜、叶蓉华的研究结果一致[2].剖宫产及产钳助产造成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均可增加产后失血量,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许多学者对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妊娠合并症及病理妊娠、产程异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产后出血的发生[2~4].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及妊高征等(表1),提示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及妊高征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软产道损伤是直接导致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胎盘因素可导致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宫缩乏力也可导致胎盘剥离不全及剥离后滞留而出血增多;子宫收缩乏力可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又影响了子宫收缩,易引起产后出血;妊高征,特别是重度妊高征,可发生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引起产后出血.
作者:陈贤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