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余福
目的:分析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从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研究,30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对照组,30例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试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在手术前后血BNP变化,分析BNP在危重症先心病患儿术后心功能评定中的意义。结果:试验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血BNP水平为(19.0±9.9)ng/L,术后5 min为(23±14)ng/L,术后24 h为(32±11)ng/L,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通过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BNP变化,可以得出血清BNP水平与相应心功能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一种准确、快速了解心功能水平的方法,有助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作者:王小威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究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有颅外段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于同期收录60例未患有心血管疾病但临床表现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为相近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检查结果后,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观察组的临床诊断满意率为80%,对照组为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进行确诊无误患者51例,其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5.00%,对照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13例患者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其临床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误诊患者均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心室壁增厚、血管内径变窄导致。结论: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普遍推广。
作者:汪建军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案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肝胆外科2007年4月-2013年12月所收治肝癌切除病例58例,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法)(A组22例)、半肝血流阻断组(B组19例)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组(C组17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的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上B组较C组和A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及恢复情况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更安全,安全性高;同半肝血流阻断相比,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省时的优点。
作者:甄茂川;刘平果;王效民;吴绍峰;俞可克;尹震宇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分析总结在烧伤治疗中应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的价值。方法:将100例Ⅱ度烧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于每位患者中选取深度相同的两处创面,并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rh-aFGF治疗,以接受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接受rh-aFGF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7 d创面愈合率及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7 d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及78.00%,而对照组7 d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及52.00%,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aFGF可显著的提高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可缩短临床治疗时间。
作者:陈刚泉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总结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3年12月1069例多发伤中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救治资料。结果: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治愈29例,死亡9例,腹腔感染3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早期诊断的警惕性极为重要,特别是上腹部损伤,同时应结合多发伤的特点,及时剖腹探查、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实施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术后防治MODS的发生,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何奇;邱华山;夏绍荣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在进行外科手术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肠道清洁上的效果以及伴随症状。方法: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集需要做术前肠道准备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后按照肠道清洁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1000 m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照组采用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排便情况、肠道清洁度、有无不良反应以及心理变化。结果:两组均都有良好的肠道清理效果,虽然观察组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但是均能达到理想效果。观察组肠道准备中伴随的不良症状少于对照组,排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恐惧心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之下,在肠道清洁、排便情况上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优于传统的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而且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少,是优秀的肠道清洁用药,值得推广。
作者:郑敏;黄晓丹;谭尚展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分别构建含TK及IL-18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CMV-TK及AdCMV-IL-18;将上述重组腺病毒液感染293细胞,提取DNA,进行PCR鉴定;将病毒液感染293细胞,扩增病毒,用OD260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经PCR鉴定,鉴定正确的腺病毒命名为AdCMV-TK及AdCMV-IL-18,测定病毒滴度AdCMV-TK=1.28×109 PFU/mL;AdCMV-IL-18=1.28×109 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含HSV-TK基因及IL-18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验数据。
作者:徐春华;刘越;肖利民;邓圣泽;李东海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对新生儿疾病在临床中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4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患儿均使用脑苷肌肽静脉推注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400 mg/(kg·d)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而言,应用丙种球蛋白能够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类治疗药物,在临床中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廖志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声嘶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由反流疾病问卷(RDQ)和胃镜确诊的GERD伴声嘶的患者,行电子喉镜检查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反流检查计分量表(RFS)、嗓音症状量表(VoiSS)评估,将其中RSI评分>13分且RFS评分>7分者诊断为喉咽反流(LPR)。所有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2次/d,疗程6个月,并于治疗第3、6个月复诊时评价RDQ、RSI和VoiSS。结果:比较完成随访的患者,治疗结束时RDQ、RSI和VoiSS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其中RDQ第6个月与第3个月相比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SI与VoiSS在第3、6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RSI与VoiSS具有较强相关性(r=0.526,P=0.003),但RDQ与RSI、VoiSS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泮托拉唑对GERD伴声嘶患者疗效确切,但确定合适的疗程需要更多的研究。
作者:陈敏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改善医护人员感控意识,强化护理干预以减少ICU获得性院内感染(IAI)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6月的115例ICU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2月119例ICU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耐药菌状况以及IAI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和耐药菌状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IAI发生率分别为6.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性IAI发生率分别为2.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IAI发生率。
作者:万晓珍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5例作为AECOPD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44例作为SCOPD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水平,同时检测肺功能指标(FEV1Pred,FEV1/FVC),组间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AECOPD组患者血清HMGB1、IL-17、IL-23、TNF-α、IFN-γ、MIP-1α均明显高于SCOPD组和对照组,SCOPD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ECOPD组FEV1Pred,FEV1/FVC值低,其次为SCOPD组,高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HMGB1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肺功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AECOPD患者中的显著性增高,其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AECOPD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大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在伤口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压疮21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52例、糖尿病足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换药,治疗组采用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换药,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伤口治疗总有效率为98.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3%(P<0.05);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换药总费用均较对照组缩短和减少(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00%(P<0.05)。结论: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在伤口护理中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换药,安全有效地控制伤口感染,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使伤口护理从经验性护理向科学规范的护理方向发展,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疑难伤口的护理问题,提高了伤口护理质量,体现了护理的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余纪岚;程芬;叶丽茹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预后实际情况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混合感染情况及临床病因,总结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HIV合并重症肺炎的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真菌为主;预后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血LDH浓度水平、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病症、机械通气、低白蛋白水平以及LDH异常是影响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子,也是导致患者存活率的主要因素。结论:HIV合并重症肺炎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为主,其中血LDH异常升高、高机械通气率、低蛋白水平以及合并基础病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危险因子,针对上述因素应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这对缓解病情恶化,改善患者临床及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升;林艳荣;李雪琴;陆宁;覃鸿发;陈跃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1例死亡,占2%,死因为创伤严重,合并休克,未能有效纠正。严重碾挫伤且合并主要动脉损伤3例,左侧腘动脉吻合后广泛粗线血栓栓塞而失败2例,Ⅱ期开展左大腿截肢术,肱动、静脉成功吻合1例。小腿外固定支架者观察皮肤条件,明显好转后出院,其他均治愈后办理出院手续。行8~24个月随访,对骨折观察,均与愈合标准符合,邻近关节有理想的活动情况。外固定支架者,因骨折未愈合,术后半年返院再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在随访时呈愈合显示。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开展损伤控制的宗旨,是使患者承受二次打击的程度减轻,确定性手术过早且不恰当的应用,会有二次打击现象出现。而骨科医生对早期手术是否实施具有可控制性,故使早期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避免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创伤加重,使死亡率降低,生存率提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朱道信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小鼠脑损伤后脑功能的保护机理。方法:取健康小鼠40只,制作脑损伤模型,将小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测定并比较两组SOD、MAD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建模后身体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SOD、MAD和S-100蛋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对于保护小鼠脑功能、避免大脑血塞具有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高占良;王合金;何建凡;阳书坤 刊期: 2014年第36期
《内经图》中的“姹女”含有“元神”和“真意”之义,静为元神,动为真意。真意在内丹养生实践过程中,表现为火候之意,起到勾引神气的主导作用,几乎贯穿于整个内丹修炼过程,是内丹养生实践的要素之一。
作者:王体;何振中;程至立;顾漫;曹丽娟;李敬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分析探讨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因手卫生引起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结果:依从性差、工作因素、认识误区等都是手卫生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之后,感染现象得到控制,消除了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分析手卫生引起的医院感染的相关原因,针对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情况,提高医院的卫生清洁程度。
作者:刘曼丽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等方法探索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结果: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和职称低、队伍不稳定、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严重滞后和全科医学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结论: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现状不理想,应该强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全科医生职称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全科医生队伍。
作者:周志衡;郑婵娇;李芳健;张立威;王培席;王心旺;王家骥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观察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法用于治疗组,常规针刺方法用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1次/d,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SQI积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钟穴透刺三阴交可提高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旭东;许建阳;刘静;司玲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杀鼠剂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病房收治的杀鼠剂中毒患者88例进行研究,按住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88例全部治愈,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高效的护理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莲香 刊期: 2014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