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华;刘越;肖利民;邓圣泽;李东海
目的:观察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法用于治疗组,常规针刺方法用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1次/d,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SQI积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钟穴透刺三阴交可提高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旭东;许建阳;刘静;司玲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血管硬化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8月本院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16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CML水平;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并计算出E/A,组织多普勒测量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计算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测定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ML、年龄与baPWV、E/E’均呈正相关(P<0.05);与E/A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ML与baPWV、E/E’呈正相关(P<0.01);CML与E/A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人群CML水平的升高导致左室舒张功能下降;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可以作为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一种干预手段。
作者:卢妙;洪牮;王森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在进行外科手术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肠道清洁上的效果以及伴随症状。方法: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集需要做术前肠道准备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后按照肠道清洁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1000 m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照组采用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排便情况、肠道清洁度、有无不良反应以及心理变化。结果:两组均都有良好的肠道清理效果,虽然观察组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但是均能达到理想效果。观察组肠道准备中伴随的不良症状少于对照组,排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恐惧心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之下,在肠道清洁、排便情况上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优于传统的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而且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少,是优秀的肠道清洁用药,值得推广。
作者:郑敏;黄晓丹;谭尚展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分析总结在烧伤治疗中应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的价值。方法:将100例Ⅱ度烧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于每位患者中选取深度相同的两处创面,并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rh-aFGF治疗,以接受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接受rh-aFGF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7 d创面愈合率及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7 d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及78.00%,而对照组7 d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及52.00%,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aFGF可显著的提高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可缩短临床治疗时间。
作者:陈刚泉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1例死亡,占2%,死因为创伤严重,合并休克,未能有效纠正。严重碾挫伤且合并主要动脉损伤3例,左侧腘动脉吻合后广泛粗线血栓栓塞而失败2例,Ⅱ期开展左大腿截肢术,肱动、静脉成功吻合1例。小腿外固定支架者观察皮肤条件,明显好转后出院,其他均治愈后办理出院手续。行8~24个月随访,对骨折观察,均与愈合标准符合,邻近关节有理想的活动情况。外固定支架者,因骨折未愈合,术后半年返院再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在随访时呈愈合显示。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开展损伤控制的宗旨,是使患者承受二次打击的程度减轻,确定性手术过早且不恰当的应用,会有二次打击现象出现。而骨科医生对早期手术是否实施具有可控制性,故使早期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避免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创伤加重,使死亡率降低,生存率提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朱道信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住院的66例G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和母婴结局。结果:干预后研究组FBG、2 h PG、HbA1c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高血压病、胎膜早破和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并改善其母婴结局。
作者:于蕾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5例作为AECOPD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44例作为SCOPD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水平,同时检测肺功能指标(FEV1Pred,FEV1/FVC),组间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AECOPD组患者血清HMGB1、IL-17、IL-23、TNF-α、IFN-γ、MIP-1α均明显高于SCOPD组和对照组,SCOPD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ECOPD组FEV1Pred,FEV1/FVC值低,其次为SCOPD组,高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HMGB1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肺功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AECOPD患者中的显著性增高,其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AECOPD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大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2年在本院就诊的6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进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了解梗阻的原因及部位。结果:胆结石合并胆管结石39例,胆管癌8例,胰腺癌6例,壶腹癌3例,慢性胰腺炎3例,胆管内栓子2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压迫胆管3例。结论:超声检查不仅可以了解梗阻性黄疸的原因,还可以了解梗阻的部位,简便、易行、准确率较高,但受患者肠胀气,会影响扫查效果。
作者:李伟;韩海燕;杨丽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改善医护人员感控意识,强化护理干预以减少ICU获得性院内感染(IAI)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6月的115例ICU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2月119例ICU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耐药菌状况以及IAI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和耐药菌状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IAI发生率分别为6.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性IAI发生率分别为2.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IAI发生率。
作者:万晓珍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案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肝胆外科2007年4月-2013年12月所收治肝癌切除病例58例,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法)(A组22例)、半肝血流阻断组(B组19例)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组(C组17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的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上B组较C组和A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及恢复情况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更安全,安全性高;同半肝血流阻断相比,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省时的优点。
作者:甄茂川;刘平果;王效民;吴绍峰;俞可克;尹震宇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经鼻胃管和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胃管注入生大黄治疗,观察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时间、肠功能衰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肠功能衰竭发生率及中转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腹痛一过性加重、呕吐、误吸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满意,起效快,而且能有效预防肠功能衰竭的发生,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艳蕾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讨论应用引导式教育对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引导式教育,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显效率为56.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显效率为70.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脑瘫患者来说,应用引导式教育具备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夏剑萍;汪立平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预后实际情况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混合感染情况及临床病因,总结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HIV合并重症肺炎的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真菌为主;预后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血LDH浓度水平、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病症、机械通气、低白蛋白水平以及LDH异常是影响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子,也是导致患者存活率的主要因素。结论:HIV合并重症肺炎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为主,其中血LDH异常升高、高机械通气率、低蛋白水平以及合并基础病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危险因子,针对上述因素应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这对缓解病情恶化,改善患者临床及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升;林艳荣;李雪琴;陆宁;覃鸿发;陈跃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研究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为有效的肺癌诊断方式。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200例肺癌患者进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癌原199(CA19-9)、糖类癌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5个项目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度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糖类抗癌原199(CA19-9)和糖类抗癌抗原125(CA125)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将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结果: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在单个项目的检测中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高为(64%和75.6%),然而特异度却是糖类抗癌原199(CA19-9)以(98.8%)排在首位。与单个项目的检测数据相对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83.6%和82.9%)排在第一,特异度则以糖类癌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癌原199(CA19-9)(97.6%)高。结论:通过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极大的提高的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
作者:万程彬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观察Neuman系统模式和Orem自护理论联合应用与高血压患者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联合Neuman系统模式与Orem自护理论。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血压以及生活质量维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euman系统模式和Orem自护理论联合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章丽芳;余道兵;胡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对癌性腹水患者采用新型腹腔引流器联合腹腔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收治的86例癌性腹水患者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穿刺引流术联合腹腔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新型腹腔引流器联合腹腔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KPS评分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癌性腹水患者采用新型腹腔引流器联合腹腔化疗,确保较高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任玲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研究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评估BRG1在120例良性胶质瘤组织(I~II级)、70例恶性胶质瘤组织(III–IV级)、8例正常脑组织和8例癌旁组织中的染色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G1在正常脑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良性胶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8%(97/120),在恶性胶质瘤组织中为82.9%(58/70)。在癌旁组织与良性胶质瘤之间、癌旁组织与恶性胶质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在良性和恶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BRG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也没有相关性。结论: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和癌旁组织,并与胶质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BRG1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时梅林;白津;梅鹏金;郑骏年 刊期: 2014年第36期
近年来,抑癌基因Rap1GAP研究比较热门,研究发现Rap1GAP与肿瘤关系密切,在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表达减低,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作为抑癌基因下调的重要机制,Rap1GAP启动子甲基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Rap1GAP及其启动子甲基化与肿瘤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峰;史增祥 刊期: 2014年第36期
近年来,食管腺癌(EAC)发病率明显升高,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下,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若能对高危人群(如食管炎、Barrett 食管患者等)开展筛查及早期干预治疗,其五年生存率有望达80%以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分析与探讨大肠癌中STAT3、Twist的表达及与EMT(上皮细胞间质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结直肠癌、癌旁组织标本各8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TAT3、Twist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Twist与STAT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大肠癌中EMT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STAT3、Twist的表达和EMT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中SATA3与Twist表达和肿瘤生物学特征存在相关性,临床检测STAT3、Twist及EMT有助于预测肿瘤侵袭转移与判断预后。
作者:钟宝元 刊期: 2014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