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宇平;吴婷婷
目的:研究探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患儿,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修复骨缺损,并行锁定钢板固定。结果:对7例患儿定时间段随访16~26个月,7例患儿股骨干在锁定钢板治疗1个月后均达到愈合标准,7~14个月均拆除锁定钢板,3~10个月中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不等长,但14个月后均恢复正常;18个月之后7例均能自主行动,无任何并发症,与其他儿童无差异。结论: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有显著的疗效,大幅度减轻儿童治疗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宇平;吴婷婷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优选黄芪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L9(34)优化提取工艺,以乙醇体积分数醇度、乙醇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提取率为指标。结果:佳工艺为用10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h。结论:优选的工艺稳定、合理,可用于黄芪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质量控制方法标准。
作者:牟稷征;崔翰明;卢贺起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针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34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观察患儿治疗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对于白内障患儿进行跟踪回访1周~2年,从而观察白内障患儿在植入人工晶体后是否出现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对患儿进行术后视力改善培训,定期对术后患儿进行视力测试检查,检查其治疗后视力是否有所提高。结果: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有明显性视力好转现象,其手术治疗后患儿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较少,视力逐渐有所清晰。结论:白内障患儿在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后,其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较少,白内障患儿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摆脱视力模糊或是盲目等因素,对于白内障治疗主要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术后提高了患儿的视力并可能恢复原有视力。
作者:陈中锋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构建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组织工程肌腱,为体外研究中检测胶原纤维的形态结构提供可行的方法手段。方法:培养大鼠肌腱细胞,构建无支架的组织工程肌腱,并检测其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结果: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表面光滑,结构紧密,细胞生存良好,细胞外基质分泌丰富。具有波浪形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直径大小相对均一,但小于正常肌腱纤维直径。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不含支架材料,结构与损伤肌腱类似,可以检测多种生物学指标,适于肌腱损伤修复的体外研究。
作者:张国荣;台桂香;张淑芳;池明;方军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咽部放置带套囊气管导管充气后防治舌后坠的效果,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麻醉期间呼吸道管理措施。方法:将40例择期腹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肌注鲁米那和阿托品,接受硬膜外麻醉及静脉强化麻醉。当患者出现舌后坠的典型症状及SpO2≤94%时,观察组经口置入一ID7.5的带套囊塑料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当患者苏醒不能耐受时,拔除导管。保留期间导管末端接麻醉机给氧。观察导管置入前后患者SpO2及呼吸状态的变化。对照组中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托下颌的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适当减浅麻醉。结果:导管置入后,所有患者SpO2均由置管前的94%回升到98%以上(P<0.05),舌后坠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咽后置入带套囊塑料气管导管法,充气后可明显缓解和改善舌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和缺氧,导管位置容易确定,咽部刺激轻微,口腔分泌物吸引方便,不影响给氧,操作简单,是值得临床推荐的一种防治舌后坠的有效方法。
作者:钟凤兰;陈宁军;王秀华;刘春贵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及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结论: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作者:罗旺胜;朱静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在巨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控制性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出血量、输血量均明显减少,输液量明显增多,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控制性降压在巨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有指征的患者运用能够避免手术过程中输异体血。
作者:李凯;莫彩鲜;闭玉华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调脂药、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常规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志彬;朱恒青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7 d及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时联合应用前列地尔和丹红注射液可达到协同互补的作用。
作者:赵伟杰;刘爱平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通过观察本院收治的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该病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2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与单独缩宫素治疗,对两组治疗后2 h的出血量和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 h的出血量为(47.6±5.5)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6±19.8)ml(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产后出血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李红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Ligasure联合单极电凝钩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Ligasure联合单极电凝钩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7例与同期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发热、切口感染、术后出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发热、切口感染、术后出院时间均比开腹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gasure联合单极电凝钩可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较常规开腹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发热患者少,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米建锋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对比完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短期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完全腹腔镜的优越性、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统计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完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6例患者与同期开腹手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术后拔管、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安全可行,较传统开腹手术,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伤口美观等优点,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杨兴武;王国泰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对跟骨骨折采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2月本院入住的跟骨骨折患者32例,共36足。按照Sanders法将所有患足分成标准Ⅱ型11足、标准Ⅲ型17足、标准Ⅳ型8足。对32例患者的跟骨骨折均采用跟骨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在手术后6~24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电话随访,并按照Maryland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足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足部功能评价为优21足,评价为良12足,评价为可3足,优良率可达91.67%。不良反应:2例患足出现手术切口的渗出,但经过换药等操作后自愈;1例患足发生腓肠神经的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结论:对跟骨骨折采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术后足部功能恢复的优良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国捍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本院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患者在试验前2周停用一切抗高血压药。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剂量,患者均持续服药治疗1年。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显著控制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并有效降低并稳定心率,不良反应小,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陶立刚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9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治疗组98例。其中治疗组通过开颅手术治疗,手术全程都采取全身麻醉,具体手术方式由患者外伤情况决定。观察组采取传统内科治疗方式,包括脱水降颅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遵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63%,植物人及死亡率为3.0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3.27%,植物人及死亡率为11.22%。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提高良好率和降低死亡及致残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邹兴军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治疗产后出血过程中的优势。方法:本文选取了本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入院治疗的相关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手术后准备时间和消毒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优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月经恢复情况比较结果上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是治疗产后出血的可靠选择。
作者:黄慧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施行胃肠手术患者90例,通过收集和观察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给药方法、服用药物的时间等,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其中使用多的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服用药物时间方面,连续使用药物达到4 d的患者有87例(96.7%);主要的给药方法为静脉滴注。结论: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基本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些许问题。
作者:陈筱民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对食管癌放疗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食管癌放疗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并与30例同期未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食管癌放疗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施3个月后,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注意事项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放疗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提高依从性,促进治疗效果。
作者:卓美萍;唐红兰;张梅;倪彩华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给予西医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64例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与西医常规降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包括FPG(空腹血糖)、TC(血清总胆固醇)、TG(血清甘油三酯)、2 h PG(餐后两小时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乏力、消瘦、口干、失眠、泌汗异常、夜尿频多。结果:(1)治疗后两组FPG、TC、TG、2 h PG,HbAlc水平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TC、TG、2 h PG、HbA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后乏力、消瘦、口干、失眠、泌汗异常、夜尿频多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表明中医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镇雄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更昔洛韦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6例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采用5.0 mg/kg和7.5 mg/kg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低剂量组患儿中有2例未完全消退,消退率96.77%,高剂量组有3例未完全消退,消退率95.23%,其余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转阴率79.03%,高剂量组转阴率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147,P=0.074);低剂量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94%。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00)。结论:5.0 mg/kg和7.5 mg/kg更昔洛韦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无明显差异,应优先选用低剂量,以保证患儿安全。
作者:黄涛 刊期: 201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