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浩;柯元风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经乳腺肿块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54例乳腺癌患者通过超声准确诊断38例,诊断符合率为70.4%,16例误诊为乳腺其它疾病.结论 分析乳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乳腺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及散在细点状或针尖状微小钙化,内部可有星点状血流信号及高速高阻频谱,超声检查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可大大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孙满红;费正东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MECT治疗癔症的疗效,为治疗癔症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20例住院做MECT的癔症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ECT治疗次数2~6次时,所有患者的意识障碍均被纠正,症状消失.结论 MECT治疗癔症疗效肯定.
作者:姜春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拇外翻是造成前足疼痛和畸形常见的疾病,尤以老年女性多见.治疗方法非常多,Kelik [1]统计仅手术方法就有130多种.自1999年起,笔者采用拇收肌切断加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拇外翻32例(41只足),随访26例(33只足),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君;李艳霞;李换素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时,阿托品的使用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反复使用而使患者迅速出现阿托品化状态.而阿托品化的确定主要依靠严密的临床观察,一旦出现阿托品化征象应立即向医师汇报病情来指导阿托品的用量与用法.
作者:田延桃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温度、溶液pH值、抗氧剂等条件对溶液中姜黄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差热分析研究温度对姜黄素稳定性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姜黄素浓度变化,建立姜黄素降解速率方程,研究溶液pH值、抗氧剂等条件对溶液中姜黄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差热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姜黄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250℃未见姜黄素分解.在溶液中,当pH值≤5时姜黄素稳定,随着溶液的pH值升高,姜黄素的降解速率明显加快;去一甲氧基姜黄素可使姜黄素的稳定性增加. 结论 姜黄中的去一甲氧基姜黄素为姜黄素的天然稳定剂.研制姜黄素制剂时,加入去一甲氧基姜黄素或用姜黄的乙醇提取物,可使姜黄素制剂的稳定性增加;姜黄素应避免与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抗氧剂接触,以免姜黄素分解.
作者:万红;赵轶;韩刚;张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术中显露喉返神经(recurrentl aryngealnerve, RLN)对预防和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5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43例术中常规解剖喉返神经,52例按传统方法对喉返神经行径区进行保护,未解剖喉返神经.结果 解剖喉返神经组神经暂时性损伤1例,无永久性损伤病例,总损伤率为2.3%;未解剖喉返神经组暂时性损伤2例,永久性损伤1例,总损伤率为5.8% (P<0.05).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正确辨认并安全地解剖喉返神经可以预防喉返神经损伤,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作者:赵勇刚 刊期: 2009年第16期
2003~2008年来的健康查体结果分析显示,30~50岁的男性被查出患高脂血症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大部分人为单位的各级领导、个体经营者等.跟踪检查显示这部分人大多数没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脂肪肝等能继发高脂血症的原发疾病.分析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作者:李玉荣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以来笔者所在科室诊治的18例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照直肠盲端至肛门皮肤的距离分为高位、中位、低位闭锁三类,其中行肛门成形术治愈12例,行结肠造瘘术解除梗阻出院,Ⅱ期行肛门成形术2例,Ⅱ期行阴道瘘口修补3例.结论 先天性闭肛无瘘者属低位完全性梗阻,死亡率与手术延误成正比,因此必须尽快利用简单的手术方式解除梗阻,抢救患儿生命.
作者:张德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者26例,使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4例高渗性昏迷,3例酮症酸中毒.1例高渗性昏迷患者因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他3例平均11.2 h(5~26 h)清醒,3例酮症酸中毒患者平均4 h(2~6 h)症状明显改善.存活25例平均住院时间10.6 d,均康复出院.结论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较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控制肺部感染并改善小气道通气功能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陈楚雄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状态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 抑郁状态诊断依据DSM-II-R标准,均行头部CT或(和)MRI检查.结果 多灶腔隙性脑梗死的抑郁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灶梗死,多见于基底节、丘脑部位,其预后大多数痊愈或好转.结论 有效地控制或消除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降低其发病率;加强对高危人群或晚发性抑郁状态患者的普查,以便积极预防和提高早期诊断率,防止抑郁状态的发生或转为慢性抑郁状态,减少致残率.
作者:金泰浩;柯元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为了解武警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加强对武警跆拳道运动员的医务监督,笔者利用在武警跆拳道队担任队医期间建立的运动伤病档案记录,归纳和比较武警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创伤特点,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作者:贾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温肾活血、益气升清的益筋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小鼠的治疗机制.方法 采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血清被动免疫小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分组后分别给予益筋方、强的松灌胃21 d,处死动物、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技术,以T细胞及其亚群、IL-6为指标,观察益筋方、强的松对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小鼠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检测胸腺Bcl-2的表达.结果 益筋方、强的松均能升高CD3+,降低CD4+/CD8+比值;二者对IL-6无显著影响,均减低胸腺Bcl-2的表达.结论 益筋方能通过影响T细胞及其亚群、Bcl-2,达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
作者:李春红;李衍滨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下异丙酚镇静以及麻醉诱导和维持需求量的影响. 方法 32例ASAⅠ~Ⅱ级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罗哌卡因组),每组16例.T9~10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BIS,硬膜外给药A组用0.9%的生理盐水,B组用0.15%的罗哌卡因,首次剂量10 ml,然后以5 ml/h持续硬膜外注射.以异丙酚3 mg/s开始诱导,记录患者镇静状态、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异丙酚用量. 结果 达到镇静状态所需异丙酚剂量B组为(0.65±0.08) mg/kg,A组为(0.89±0.09) 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为(1.7±0.3) mg/kg,A组为(2.5±0.6) 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中维持BIS值在40~50所需异丙酚的剂量B组为(2.3±0.8) mg/(kg·h),显著低于A组的(4.0±1.4) mg/(kg·h)(P<0.05). 结论 全麻诱导前硬膜外罗哌卡因阻滞显著降低异丙酚镇静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需求量.
作者:刘安林;黄波;王瀚然;陈爱文;姚虹;伍捡林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医学学科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主要桥梁,在其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尤为重要.只有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孟华;郭军;任新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急腹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7例急腹症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47例急腹症中以异位妊娠、泌尿系结石,急性胆囊炎常见,共674例,占71.2%,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07例,225例临床随访证实.超声符合率92.2%.结论 超声对各类急腹症能快捷检查,动态观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文君;尹卫红;谭杜勋;肖美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恒心是不孕患者接受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耐心和同情心则是医护人员应具备的特质.医护人员满足不孕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潘保业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32例MP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多为学龄期儿童,7~12岁占65.6%,临床表现为发热(26/32),头痛、头晕、呕吐(20/32)、嗜睡、精神萎靡、昏迷(12/32)、抽搐(6/32).所有病例血清MP-IgM抗体阳性.26例脑脊液MPIgM阳性,除综合治疗外,对患儿静滴阿奇霉素抗感染及鲁米那钠、安定、水合氯醛、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白蛋白等对症治疗,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 MP脑炎是MP肺外感染严重并发症,尽早确诊,足量、全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及地塞米松可迅速改善中毒表现,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MP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情重、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丁凤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中专护生实习前强化训练的效果.方法 对2004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两个班61名学生,在强化训练前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考试.结果 强化训练后的成绩、合格率明显高于训练前.结论 在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巩固和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高虹;李玉慧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疗保险基金有了部分积累,医疗保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但短时间的运行成功不能说明政策制度的完美,在运行成功的背后仍蕴藏着不可小视的隐患和风险.
作者:杨俊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