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肖光
目的 了解笔者所在市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多个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情况. 方法选择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明确为冠心病患者共68例,男60例,女8例,平均年龄:57.34+/-6.74岁,均合并有 (1)吸烟:20支/天以上,烟龄5~30年.(2)高血脂:混合型高胆固醇45例,单纯性高胆固醇23例.(3)高血压:1级10例,2级45例,3级13例.(4)糖尿病:均为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对每位患者均进行详细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健康知识教育,确使患者了解戒烟、调脂、控制血压、血糖等二级预防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国际、国内相关疾病治疗指南为每位患者制定戒烟、饮食结构及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要求患者每1~3个月来院复查,询问患者戒烟、饮食控制及服药情况,观察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了解其达标率.对未按时来院者行电话随访.对放弃治疗者询问放弃原因. 结果 68例患者中戒烟者20例,占30.4%;坚持合理饮食者21例,占30.4%;血脂达标者18例,占26.5%,血糖达标者20例,占30.4%;血压达标者50例,占73.5%.2年来共发生畸形心梗3例,1例再次心梗,3例因副作用放弃他汀类药物治疗,21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导致放弃治疗的原因分别是(1)不能忍受戒烟、控制饮食带来的不适感.(2)过分惧怕药物副作用.(3)平时无症状,觉得没必要治疗.结论 尽管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知识教育,并加强了随访监督,但治疗达标率除血压外仍偏低.今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工作仍需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社会做更多工作.
作者:王竹文;王洪光;李国平;杨建美;吕娜 刊期: 2009年第32期
1 病例报告首发患者男性,18岁.因咽痛、低热、躯干、四肢散在丘疱疹伴瘙痒感1 d就诊.查体:体温37.5 ℃,前胸、背部和四肢散在小斑丘疹、疱疹(疱液澄清,基底部有红晕),部分破溃,有抓痕,呈向心性分布.血常规无明显异常.诊断为水痘入院隔离.给予盐酸吗啉胍0.2 g/次、维生素C 0.2 g/次,每天3次口服;板蓝根冲剂15 g/次,每天3次冲服;炉干石洗剂适量外擦患处,每天3次.
作者:翟羽佳;黄学林;李德寿;薛霞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专科护士的培养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 采用护理质量检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专科护士培养前后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及医生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专科护士培养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患者及医生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养高素质的专科护士并投身于护理实践,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带头作用,进而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作者:何兰萍;张倩;王琼莲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全层连续加内减张缝合在预防高龄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5~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将有切口裂开危险的高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和常规间断分层缝合关腹,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组中无1例切口裂开,切口感染2例,脂肪液化3例,皮下积液2例;对照组中切口裂开5例,感染4例,脂肪液化4例,皮下积液3例,切口裂开发生率连续加减张缝合组<对照组,两组愈合良好与不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明显优于传统间断分层缝合组,能有效预防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减少愈合不良,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朱笑寒;桂世涛;王亮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分析HBV DNA病毒低载量与乙肝表面标志物模式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乙肝病毒的载量;EIA检测乙肝标志物五项指标.结果 HBeAg表达较HBV DNA复制有滞后性.结论 HBeAg转阴是病毒低复制的标志,是肝细胞中活跃复制病毒的清除期;同时各类抗体的出现并不能排除乙肝病毒的低载量复制.
作者:李亚明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卵巢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CDFI对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7例卵巢扭转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为单纯性卵巢扭转,超声均准确诊断;29例为卵巢肿物伴扭转,超声提示扭转25例;误诊3例,分别误诊为卵巢囊肿伴感染及黄体血肿伴感染.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玛丽亚·哈山 刊期: 2009年第32期
总结宫颈癌患者在放疗期间的一系列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掌握健康保健知识,从而增强预防保健意识,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避免因缺乏预防保健知识而加重患者身心负担的情况,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通过对102例宫颈癌放疗患者住院期间以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随机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宫颈癌患者反复进行放疗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教育.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选择合理的药物和合理的皮肤护理方式:次碳酸铋、易蒙停、蒙脱石散、康复新液、肾上腺素、地赛来松,并全身抗感染、止血、支持治疗.明显减轻了宫颈癌患者的急性放射反应及并发症,使放疗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肖光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中草药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尿布皮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野菊花洗浴、热敷治疗,对照组清水洗浴后采用氧化锌治疗.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草药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效果较好,且方法简单.
作者:何飞燕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为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提高手术设备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患者皮肤受损.方法 对手术气压止血带使用保鲜膜前后进行细菌培养,使用次数及患者皮肤状况进行比对.结果 各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说明在手术过程中血液、体液透过各类布类敷料侵入止血带使细菌容易通过造成手术野的污染;潮湿使患者皮肤出现红疹、水疱;消毒液及体液污染导致止血带反复多次浸泡消毒洗涤,加速器械耗损,缩短使用寿命,所以使用保鲜膜不失为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
作者:郭明;张湘云 刊期: 2009年第32期
前列腺增生是男性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前列腺增生理想的治疗是手术摘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已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手术方法,与传统术式相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具有无腹部切口、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科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0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肖瑞玉;韩冬娇;庄爱华 刊期: 2009年第32期
上皮内肿瘤或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EN),是用来描述人体黏膜,腺体及导管等处上皮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
作者:刘卫东;王晓菲;周凯 刊期: 2009年第32期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通过静脉给予适量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它能起到人工胃肠的作用,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外科.因此,对此要充分了解,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静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一年多来收治的在剖宫产术中因为子宫肌层部分缺损而引起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12例患者,实行了子宫压迫缝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因子宫肌层部分缺损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发生率0.16%,占剖宫产术的0.33%.经过子宫压迫缝合术后均快速有效的达到了止血.结论 运用此方法治疗子宫肌层局部缺损引起的宫缩乏力性出血,操作简单、安全易行、无需特殊设备、止血成功率高无并发症,经济实惠、且能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
作者:张锦英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负压吸引术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226例负压吸引术患者为两组,试验组118例实施舒适护理,结照组108例用常规护理.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舒适护理能降低负压吸引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对医生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毛亚平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通过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保证有效镇痛,促进安全康复和舒适,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150例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的产妇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 150例使用镇痛泵者术后生命体征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镇痛有效率100%.结论 对使用镇痛泵的产妇,只要做到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就能缓解产妇术后的疼痛,促进乳汁分泌,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雪英;张春艳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川崎病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川崎病发病男孩多发,无季节差异,非典型病例占20%,误诊率高.结论 早期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
作者:陈国华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对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8例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胸部手术准备,心理干预组除常规手术准备外,还采用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及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Ⅰ(AⅠ)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等应激激素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心理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在T2、T3、T4和T5时间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心理干预组的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Ⅰ(AⅠ)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等应激激素的含量在T2、T3、T4和T5时间时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对增强应激能力和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并能减轻手术中的应激反应,有助于麻醉手术安全性的提高.
作者:高轶;周文娇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总结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2周内,其中37例经严格系统保守支持治疗后治愈,1例因手术指征掌握不准确错误实施了剖腹探查术,手术后继续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2周内,准确掌握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准确诊断,系统化保守治疗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的唯一有效措施,手术治疗应尽量避免.
作者:邵得志;冯志毅;花卉;赵明佳;朱研锋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 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早发病3天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安全准确的方法.
作者:陈秀良;王雪芳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观察通过行为干预对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在防治和减少出血或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4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运用整体护理程序,正确评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和不健康的行为习惯,针对患者个体心理反应及不良行为等问题制定护理健康教育计划,有目的 、有计划、针对性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其不良行为,在护理过程中注重评估患者感染与出血的风险因素,并加以防范.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5项危险行为得到消除,7项健康行为得以建立,干预前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重型再障Ⅱ型患者消除危险行为,采纳健康行为,提高患者的的遵医行为,减少出血或感染的发生,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玉科;杨卫萍 刊期: 2009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