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李莉;梁丽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脑梗塞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使用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予以使用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武星;徐艳;周焱淼;季玉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高血压患者发生颅脑外伤后脑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表达水平及其与脑水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颅脑外伤合并高血压患者45例为观察组,另选非高血压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4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术中收集因挫伤被清除的脑组织,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中AT1R mRNA及蛋白水平,于术后第1、3、5天行头颅CT检查,通过CT值反映脑水肿程度,术后3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价高血压患者和非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差异性。结果:两组在AT1R mRNA水平、蛋白水平和脑水肿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低;两组在预后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颅脑外伤后脑组织中AT1R的mRNA和蛋白表达、脑水肿程度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的颅脑外伤患者,预后评分无明显差异。
作者:罗泽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B组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脱机,A组在有创机械通气后序贯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撤机时间。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VAP发生率、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撤机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有创呼吸机组。
作者:常艳;王英;刘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京津冀(3J)颅内动脉瘤青年医师沙龙”日前在北京举行,沙龙由天坛医院普华介入科主办,春雨医生集团3J脑病防治同盟承办。沙龙聚焦复合手术平台,以保障颅内动脉瘤治疗质量。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治疗手段和预后均极具代表性,治疗水平直接与现代外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微创、精准、个体化、复合技术等现代医学理念均在本病的治疗上得到体现。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于2016年4月9~10日在北京召开。该会由中国中医药研促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建设与发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与临床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地区14家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不良反应、药品说明书一致性情况。结果:承德地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以活血化瘀类占主导地位,使用频度前10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前3位分别是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4家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一致性普遍偏低。结论:承德地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基本合理,应加强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王立军;袁少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阴道菌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99例妊娠晚期患者,产前行阴道常规检查,检查阳性者按有无自觉症状分为R1组(有症状,33例)和R2组(无症状,33例),检查阴性者入R3组(33例),产前根据需要给予乳酸杆菌制剂。记录3组乳酸杆菌制剂用量、住院时间、产中及产后出血量,并分析阴道菌群分布特点,同时对比3组产妇结局。结果:R1组乳酸杆菌制剂使用时间明显多于R2组(P<0.05);3组住院时间、产中出血量、产后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阴道菌群检查假丝酵母菌37例,滴虫3例,细菌性阴道病5例,衣原体淋菌13例,淋菌8例;R1组产妇早产、胎膜早破、剖宫产、产褥感染发生率低于R2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以假丝酵母菌、衣原体较常见,对阴道检查阳性且有症状者给予乳酸杆菌制剂治疗有效,但对无症状症状者效果不显著,临床需要综合考虑用药。
作者:赵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胶囊联合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方法:145例C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2激光组,45例)、治疗1组(CO2激光+甘露聚糖肽胶囊组,50例)、治疗2组(CO2激光+甘露聚糖肽胶囊联合光动力组,50例),分别观察各组的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治愈率分别为64.4%、88.0%和92.0%。治疗2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P<0.05)。痊愈患者均随访半年,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1.4%、20.1%和10.1%,治疗2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除局部反应外,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甘露聚糖肽胶囊联合光动力治疗CA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波;程燕;吴永波;林洪练;刘雪莹;路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医延伸护理服务在提高冠心病(CH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8例CHD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出院后予以对照组患者一般护理,予以研究组患者中医延续护理服务。采用半结构访谈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饮食、运动、疾病的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CHD患者采取中医延伸护理服务措施,可提高CH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预后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作者:袁雯;沈燕;张雅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药物配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痤疮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A组患者以百癣夏塔热胶囊配合红蓝光治疗,B组患者以丹参酮配合红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B组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种药物配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吴振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整体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4例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整体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NIHSS评分、10m步行时间、Holden步行能力、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等指标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康复训练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尽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对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许敏;杨春耘;龙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按服用他汀类药物种类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辛伐他汀20mg/d,C组瑞舒伐他汀5mg/d,D组洛伐他汀20mg/d。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肾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服药4周及15周后,患者的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hs-CRP水平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高(P<0.05),尿素氮较服药前无明显降低(P>0.05);服药15周后,肌酐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常规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田春凤;苏白玉;仝宇红;赵旭红;王艳;李顺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我院综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利用HIS系统统计我院2013~2015年门、急诊处方和住院病区出院病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请况、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和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等方面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急诊处方从51.76%降至30.83%;I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7.45%下降至24.52%;住院患者从57.31%降至47.88%,使用强度(DDDs)每100人天的48.28降至38.25;特殊抗菌药物用前微生物送检率由86.3%升至95.8%。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微生物送检率,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刘舜莉;郑志明;欧焕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与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例)和对照组(n=47例)。两组均采用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再联合中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症状改善效果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均显著缓解。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总积分、CRP、ESR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CRP、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活血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可的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运动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洪涛;石坚;刘行高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P)在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88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取CP,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状况优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切除术患者中实施CP,能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作者:杨雅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拟参芪扶正汤辅助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给菌予顺铂+吉西他滨(GP)双周化疗方案,研究组额外再给予自拟中药参芪扶正汤,治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生存质量,两组治疗前后的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7例和55例用于终评价。研究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CD8、CD4/CD8都无明显变化(P>0.05),但NK细胞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CD4、CD8、CD4/CD8、NK细胞都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四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参芪扶正汤辅助化疗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免疫功能。
作者:许树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预防脑梗塞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塞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脑梗塞的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联合中药祛痰活络汤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未达到显效的患者继续服用中药祛痰活络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中风病类诊断、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情况,对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随访的2年中,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塞具有较好疗效,可预防脑梗塞复发。
作者:余佳欣;李建强;马太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核内消液辅助乳腺癌手术后化疗对患者疗效、化疗毒副作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107例乳腺癌术后实施化疗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与乳腺癌手术后化疗,试验组同时采用乳核内消液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预后、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及随访期间的生存质量差异。结果:两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5年生存中位时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液系统毒性发生率、心脏毒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照组(P<0.05)。试验组躯体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疲劳症状评分、恶心及呕吐评分、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核内消液辅助乳腺癌手术后化疗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作用尚不明显,但对患者的毒副反应及生存质量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勾晶明;王亮;吕文月;杜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炎关节镜术后肌力平衡的综合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方法:髌股关节炎行关节镜手术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常规组(20例)。治疗组给予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平衡治疗仪对股内侧肌进行治疗;常规组给予股四头肌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康复效果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⑴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⑵治疗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及肌力平衡治疗仪对股内侧肌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及缓解髌股关节的疼痛及防止关节面的继续磨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使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好状态,有效地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袁立;袁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CP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早期发现新生儿感染过程中的预警意义。方法:根据新生儿的感染程度,将他们分为局部感染组(A组,60例)、重度感染组(B组,60例)和对照组(C组,60例),分别测定他们的CPT和hs-CRP浓度,并对患病新生儿治疗。治疗后,再次测定他们的CPT和hs-CRP浓度。研究CPT和hs-CRP浓度水平和新生儿感染的关系。结果:A、B两组新生儿的PCT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C组,B组PCT和hs-CRP水平高于A组,相对应的阳性率也呈现出一致的数据趋势,P均<0.05。治疗前后患儿的PCT与hs-CPT水平和阳性率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CPT和hs-CRP的水平与新生儿的感染程度呈正相关。结论:CPT及hs-CRP能够很好地预警新生儿感染。
作者:石来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