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王淑侠

关键词:痰热清, 利巴韦林, 手足口病
摘要:目的:观察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给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退热、退疹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在退热、退疹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有协同作用,安全有效。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与常规治疗药物对比,观察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1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钠1.0g,,静点,每日1次,红花注射液100mg静点,1/日,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4.0g,静点,每日1次,疗效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7%,显著高于对照组72.5%,P<0.01。结论: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具有活化脑细胞、改善脑供血,促进智力和瘫痪肢体恢复功效。

    作者:王辉;韩玉明;张笑雨;张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睡眠打鼾并发作性心悸患者测量血压、血脂、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各种心律失常,根据睡眠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OSAS组及非OSAS组,将两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与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相比,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对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影响更大。

    作者:孙琪;刘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改良后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各项指标。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80%,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7.2±1.2)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133.4±4.4)ml;改良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96%,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6.1±0.9)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5.6±1.3)ml;改良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要好,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缩短手术以及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王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选择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48.6%,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7.3%)和健康对照组(2.5%)。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7.3±15.5)大于自身抗体阴性组(38.1±14.9)(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中肝纤维化发生率(68.6%)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48.1%)(P<0.05)。但两组间性别构成和HCV R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治和病情评估。

    作者:王方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达克宁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复发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情况。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的总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效率5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8.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带增多、黏膜充血、疼痛、涂片结果阳性等临床体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体征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性也较高,为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指导。

    作者:雷钟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建立的探讨

    目的:探讨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的方法。方法:以现有的胆囊结石治疗的诊疗规范、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依据,针对特定临床决策问题“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筛选决策条件、行动(治疗方案),提取决策规则,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果:共筛选出7项决策条件和7种治疗方法,建立了包含19组规则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论:所建立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基本上能够涵盖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常见的临床情况。

    作者:刘春涛;王悦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吉美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分析多吉美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以来转移性肾癌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多吉美治疗,实验组给予白细胞介素-2联合多吉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9.0%(8/42),完全缓解率为16.7%(7/42);实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33.3%(14/42),完全缓解率为26.2%(11/42)。实验组有效率和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药联合应用没有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发生,但两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依旧存在。结论:多吉美联合白细胞介素-2能够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但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减少,治疗过程应注意不良反应的治疗及预防,以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任;赵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活血及利水中药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AQP4和PAR-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活血及利水中药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AQP4和PAR-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组和利水组,每组40只,采用免疫组法测定AQP4和PAR-1蛋白表达。结果:APQ4和PAR-1表达假手术组较低,模型组表达1d明显提高,3d为高点,5d仍具有较高水平;活血组和利水组大鼠各时间点PAR-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4和PAR-1蛋白表达具有显著性正相关性。结论:活血及利水中药能改善脑出血大鼠脑组织水肿。

    作者:曾侠林;艾华;张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治疗ACS患者预后影响研究启动

    一项由广东省中医院牵头,近20家医院共同参与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式启动,这是国内首个关于植物来源单体化药注射剂用于ACS患者PCI治疗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预处理对ACS患者围PCI治疗期心肌损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生命质量的影响等。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危及生命。中医中药治疗AMI的临床实践中尚存问题,有关AMI的中医临床研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等多重因素令中医治疗措施难以进入有关现代AMI诊疗指南,因此加强中医药的基础及理论研究、明确药理作用,才能提高中药治疗效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具有良好的抗炎、调脂、清除自由基、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按照循证医学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要求,这项研究将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循证依据,为从事心血管病的医务人员提供更规范的治疗策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食管癌细胞中CHK2-T68蛋白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RNA干扰53BP1、MDC1蛋白表达对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HK2-T6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Eca109细胞、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的低表达53BP1或MDC1的稳定转染Eca109细胞、及空质粒转染Eca109细胞分别接种至六孔板内,待细胞贴壁生长后,给予5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0~12h收集细胞。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细胞在照射后各时间点CHK2-T68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上述4组细胞CHK2-T68蛋白的表达在照射后1h内上升,之后逐渐下降,至照射后12h降至基础水平。空质粒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3BP1或MDC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阳性表达细胞数下降较为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变化趋势同正常组,53BP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表达峰值低于MDC1转染组(P<0.05)。结论:低表达53BP1或MDC1,使照射后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CHK2-T68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作者:杨洁;祝淑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度得到临床证明

    近日,《英国放射学杂志》全文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徐亚伟教授牵头的中国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的上市后监测研究临床试验结果。研究表明,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在中国人群中是一种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对比剂。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次得到了证实。更为重要的是,该项临床试验入组人群为常规进行各项需要对比剂注射的患者,并且患者来自95个不同的中心,这也保证了该试验应用于临床的适用性、可靠性极高,发生偏倚的可能性降至了低。因此,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工作者从选择性使用碘克沙醇转变为常规使用碘克沙醇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广泛使用的是以碘克沙醇为代表的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等渗的双体含碘造影剂,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减小细胞形态和血管舒缩改变,减轻病人的不适和不良反应。由于缺少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数据,有必要进行一个大规模的研究进行收集。在徐亚伟和吕滨教授的协同组织下,在95个研究中心共入组了20185例中国患者使用碘克沙醇,成为目前全球大规模的对比剂相关临床研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例胃间质瘤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去我院同期收治的6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腹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管拔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胃管拔出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级较少的术中出血量,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胃管拔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伟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和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严重粉碎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了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和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严重粉碎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严重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及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2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患者骨折均达到愈合标准,且无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现象。膝关节HSS评分手术治疗后12个月优良率达到了90%,效果显著。结论: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大大的改善了骨折端的血运情况,同时还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让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能尽早的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骨质愈合,临床效果更加确实、可靠。

    作者:廖腾;王众;王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管哑铃型肿瘤25例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术式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行经后路一期手术治疗的腰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诊治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完全切除,均经手术证实确诊为腰椎管哑铃型肿瘤,其中神经鞘瘤20例,5例神经纤维瘤。手术时间1.5~4.5h,出血量80~350ml,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年,行MRI复查,腰椎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病例,基本都能生活自理。结论: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是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熊健;许永涛;佘远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MR与CT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MR与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比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MR与CT在该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比分析;结果:经过研究表明,采用MR与CT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MR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采用MR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且相比较CT技术而言,优势对比明显。

    作者:桂凯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产后出血原因及防治分析

    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后出血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行剖宫产手术的的760例产妇中30例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本院自然分娩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出血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P<0.05)。结论:造成孕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剖宫产手术、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切口裂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存在宫缩乏力或胎盘因素的患者提前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治疗措施。在治疗产后出血症中,可采取压迫止血、B-Lynch缝合术等治疗措施,必要时可进行子宫切除手术,以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

    作者:刘桂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可吸收界面螺钉在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可吸收界面螺钉在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对照组采用金属钉,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1%,略高于对照组的8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界面螺钉在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况,且安全性更佳。

    作者:贾树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对患者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两种方法比较脑梗死后出血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自2007到2011年收治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患者32例,对32例患者均采用CT和MRI检测脑内梗塞灶的数量,部位以及大小,MRI和CT均进行头部横断面扫描,厚度均为8mm,并进行拍照观察,每个截面10~12张影像,后综合进行分析诊断。结果:MRI对于脑基底层和脑干等部位的检查更敏感,MRI检测出的脑梗死后出血性的例数也多余CT,MRI检测出25例脑梗死后出血转变的患者,占到78.1%,远远多于CT诊断患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7例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患者,两种手段检测出的病灶、形态均有差异,但MRI成像更易观察。结论:临床上MRI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变的诊断价值远高于CT。

    作者:寻正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所做的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从其中选出80例进入研究,其中麻醉方式为全麻的患者进入单纯全麻组40例,麻醉方式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进入复合麻醉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和24h的疼痛程度评分,重度痛发生率及术后患者的24h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重度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1),镇痛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重度痛发生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作者:高翔;陈彪;吴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优化摆放方式对眼科器械清洗效果的观察与成本探析

    目的:观察和探析优化摆放方式对眼科器械清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手术室使用后的2938件眼科器械的处理方式,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手术室使用后的3473件眼科器械的处理情况,设为观察组。两组器械的类型、使用情况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使用优化摆放后进行清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清洗方式。结果: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7.33%,对照组为8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经五倍放大镜检测,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5.33%,对照组为81.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损耗率为0.24%,对照组的则为0.5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摆放后大大提升了对眼科器械的保护程度,又不影响清洗效率,进而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故优化摆放方式对眼科器械清洗效果具有积极的价值。

    作者:王爱民;郑筱芳;肖思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