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华;钟威;武晓菲;李荣滨;梅轶芳
目的:观察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的74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诊断情况。结果74例肝脏肿瘤患者手术检查结果为原发性肝癌31例(41.9%),肝内转移瘤10例(13.5%),肝血管瘤8例(10.8%),肝囊肿14例(18.9%),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8.1%),肝脓肿3例(4.1%),肝母细胞瘤2例(2.7%),诊断符合率为100%;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检查结果为74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原发性肝癌33例(44.6%),肝内转移瘤9例(12.2%);肝血管瘤8例(10.8%);肝囊肿14例(18.9%);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例(6.8%);肝脓肿3例(4.1%);肝母细胞瘤2例(2.7%),诊断符合率为97.3%;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的诊断符合率和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应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准确率高等特点,可以在临床肝脏疾病诊断中广泛的应用。
作者:伊新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系统化护理对缓解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予系统化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疲乏改善程度和心理状态变化。结果观察组无疲乏比例23.68%高于对照组的5.26%,且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对肺癌患者的效果显著,有助于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并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作者:王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患者131例,采用数字标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65例,手术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观察组6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患者治疗感受给予舒适护理模式,利用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操作技术、心理服务以及环境等方面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6113,P=0.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王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中晚期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大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49例中晚期前置胎盘患者分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组产后2 h、产后24 h的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3%(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中晚期前置胎盘患者的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大出血概率。
作者:陆朝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内科病房护理风险因素,总结防范与处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分析常见影响患者安全的护理相关因素,针对性制定处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患者出院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4%,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管理者应规范制度管理、建立并完善安全评价体系,护理人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在工作中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程喜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并分析参附汤加味汤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并针对不同的基础病或诱因予相应的治疗;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加服参附汤加味治疗,4周为1个疗程。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疗效、心功能疗效、Lee氏心力衰竭积分总疗效、血清NT-proBNP值和6 min步行试验等方面的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汤加味方能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郑文达;甄玉成;邝开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波治疗的方法对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接收的宫颈糜烂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宫颈糜烂的病情均采用微波治疗仪进行微波治疗,之后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治愈的有71例(88.75%);有效的有6例(7.50%);无效的有3例(3.75%);总有效率为96.25%;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出现,无1例患者出现复发的症状,且无效的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对宫颈糜烂患者采用微波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高、恢复快、复发率低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樱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比喻教学法在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进行比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性教学实验,通过对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及问卷调查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考试成绩及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比喻教学法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应变力,同时能增添学习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适合在产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
作者:简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出生的80例足月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不添加任何食物,实行完全母乳喂养。观察组施行补受法,补受新生儿代乳品。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胎便转黄时间、胎便初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3天,第4天、第5天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混合喂养方式的新生儿在胎便初排、胎便转黄等方面数据明显优于完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
作者:蓝芳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护理安全管理,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工作执行力、服务沟通以及设备环境、规章制度等主、客观角度入手,通过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结果有效地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结论重视实施并推进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是降低重症患者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谷文燕;陈珊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疏肝理气健脾配方与西药联合治疗脂肪肝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共收治的60例脂肪肝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肝理气健脾配方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血脂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脂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脂肪肝患者给予疏肝理气健脾配方与西药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降血脂,改善肝功能。
作者:胡青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24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20例研究组组120例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枸橼酸铋钾、奥美拉唑三联抗溃疡治疗,研究组给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枸橼酸铋钾、奥美拉唑四联抗溃疡治疗。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胃溃疡治愈率92.5%、100%,相应的HP根除率分别6.7%、70.8%;治疗后胃溃疡症状评分为(1.6±0.1)、(2.5±0.8);以上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枸橼酸铋钾及奥美拉唑四联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治疗疗效肯定。
作者:陈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急诊科的输液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探讨并探索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120例来我院急诊科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护理,对观察组首先分析其身体状况并针对潜在风险提供相应的护理方案,输液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的不良状况。结果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群体规模大的是老年人和小孩,输液时间白天多余晚上,重病患者多余非重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处于焦虑与紧张状态中;对照组患者的不良现象的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年龄、输液时间、患者病情严重度和心理状态及医院护士的操作水平等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带给患者的伤害和威胁,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马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情况。方法分析百色市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诊治的慢性咳嗽患者400例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性检查,对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咳嗽患者病因明确者382例95.5%,单一病因者358例89.5%,合并原因者24例6.0%,咳嗽变异性哮喘比例高150例37.5%,其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16例2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环境污染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呼吸道疾病是预防成人慢性咳嗽的重点。
作者:李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1~12月收治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产后2 h出血量及护理前后血压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2 h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产后出血量与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护士在儿童保健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是健康宣教的执行者;温馨、整洁、舒适就诊环境的营造者;儿童健康信息采集及保健手段的实施者;数据统计、汇总、上报和资料留存、保管的履行者;重点专科创建及科研工作的参与者;院内感染控制的前锋;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的后卫。作为一个儿童保健科的护士要有爱岗敬业的思想素质、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优质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儿童保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曾德秀;查晓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细胞毒药物配制中心对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作用。方法观察细胞毒药物配制中心刚投入使用前及1年后,护士外周血计数及脱发、腹胀、皮疹、咽喉痛、眼睑充血、皮肤瘙痒发生率。结果细胞毒药物配制中心使用前后暴露组、防护组护士外周血分类计数、护士脱发、皮疹、眼睑充血、皮肤瘙痒发生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胀、咽喉痛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毒药物配制中心对肿瘤科护士职业暴露所产生的骨髓抑制、脱发、皮疹、眼睑充血及皮肤瘙痒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张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药物临床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药物的合理使用将为患者病情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药物分析过程中离不开基因工程、化学药物分析以及中药分析等技术,分析时针对选取的样本进行特殊技术分析。常用的药物分析技术主要有固态性质表征分析、高通量筛选技术、体内样本分析、中药分析以及杂质谱检测分析技术。本文针对相应的药物分析技术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药物分析者提供意见。
作者:赵庆华;赵豫;巩伟;吴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入院后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卒中评分为(7.2±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7.5±1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有效率为39.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有效率为69.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51.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7%,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级康复整体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效果,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边慧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艾滋病患者血液、脑脊液中分离出真菌种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感染的真菌依次为马尔尼菲青霉菌38.9%(28/72),白假丝酵母菌30.6%(22/72)、新生隐球菌13.9%(10/72)、热带假丝酵母菌8.3%(6/72)、伪热带假丝酵母菌2.8%(2/72)、角膜假丝酵母菌4.2%(3/72),光滑假丝酵母菌1.4%(1/72);标本主要来源于血液中分离出60株(83.3%),脑脊液中分离出12株(16.7%);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以两性霉素B 100%敏感,其次为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稍差。结论艾滋病(AIDS)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多以马尔尼菲青霉菌38.9%(28/72)和白假丝酵母菌30.6%(22/72)为主,两性霉素B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作者:杨艳秋;徐红英;汪林娇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