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目的:探讨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在无痛人流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对240例来我站做人流手术的孕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在年龄、孕次等方面差异无显着性。观察两组手术时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等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疼痛比较,观察组120例中,无痛114例,轻度疼痛6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无痛0例,轻微疼痛12例,明显疼痛108例,总有效率10%。两组宫颈松弛程度比较:观察组120例中显效10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20例中显效2例,有效8例,无效110例,总有效率8.3%。结论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安全有效,效果良好。
作者:董建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晚间生活护理项目的实施效果。方法根据产科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制定晚间生活护理项目,根据产科患者的情况,在晚间生活护理项目中开晚间护理护嘱,晚间护理护士,根据晚间生活护理项目对产科患者进行晚间生活护理。并对护理质量进行控制。将100例产科患者的晚间护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不按照晚间生活护理项目进行晚间护理,观察组按照晚间生活护理项目进行晚间护理,对两组产科患者的晚间生活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晚间护理落实率、患者满意度、护士陪护率等护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晚间生活护理落实率为98.2%,患者生活护理满意度为98.7%,陪护率为4%,对照组的分别为82.3%、88.2%、14.0%,观察组护理工作平均满意度为99.75%,对照组的为93.53%,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晚间生活护理项目,可以将患者的晚间护理工作进行落实,并有条有序的进行实施,为产科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治疗和修养环境,所以提倡晚间生活护理项目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
作者:田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持续性血液透析(MHD)尿毒症皮肤瘙痒(UP)的效果。方法将80例持续血液透析U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及血液透析;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和血液透析。结果实验组患者UP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谢梅芳;谢丽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子宫肌瘤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剔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80 mL,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为90 min,平均住院的时间为5 d。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桂兰;谭毅;陈凤兰;蒋春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分析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的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有效支撑。方法选取某校2012年毕业的专科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12人,根据学生的班别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A班56人,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B班56人,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知识的渗透。比较两组学生的教育效果。结果经研究比较,观察组学生的专业知识认知情况,人文精神认同度和专业品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结论在护理教学中加强人文知识的渗透,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素养,对于其投身于护理事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加强重视。
作者:李芹;张煜;李星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法和利多卡因湿敷法对静脉输入脑复康和果糖二磷酸钠引起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从2013年1月至5月在我科静脉输入脑复康和果糖二磷酸钠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对照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护理,并对三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三组患者疼痛缓解度效果不同,疼痛变化明显(P<0.05)。结论心理干预法和利多卡因湿敷法联合应用方便简单,经济适用,可用于缓解静脉输入脑复康和果糖二磷酸钠引起的疼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冬霞;杨恩艳;陈月;杨丹丹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之一[1],约占心脏破裂的10%,心肌梗死总病死率的5%。此类患者病死率高,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肺动脉收缩压,降低患者病死率。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3月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心功能Ⅳ级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及个体化护理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丽;李锦梅;付艳霞;张英春;徐月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初孕妇女人工流产效果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0例拟行人工流产的初次妊娠孕妇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同时进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孕妇人流综合征、术后并发症及情绪状况。结果干预组人流综合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5/120)、6.67%(8/1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流产后焦虑抑郁均较流产前有所缓解(P<0.05),但干预组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缓解更为明显(P<0.05)。结论舒适护理有利于减少初孕妇女人工流产综合征、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改善初孕妇女人工流产时的心理状况。
作者:陈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结合西药对成人缓慢进展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LADA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磺脲类降糖药、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中药进行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受损程度未见明显好转,C肽分泌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出现后延情况;而B与C组患者经糖耐量试验后,其C肽分泌峰均有所提前,提示这2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及恢复,但是C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佳。结论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具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血糖以及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等作用,与胰岛素之间进行联合使用,则其效果更佳显著,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王璐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们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56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潘托拉唑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将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2%,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潘托拉唑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较轻,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居敏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45例妇科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妇科住院的急性盆腔炎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的疗效更加显著,而且治愈率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关荔珠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手术室是救治患者的一个特殊生活环境,其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手术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压力较大,面临术式创新和难度增加以及使用一些高精尖医疗器械设备,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紧张的工作、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家庭压力,使手术室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1]。资料显示,手术室护士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护士,如何维护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总结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的来源和如何通过院方的干预和自身的心理调节予以防范。
作者:胡玉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女性肿瘤患者的6%,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大约8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为I期并需要行子宫切除术。一些肥胖、糖耐量异常、月经不规则、长期不排卵和多囊卵巢的年轻患者易患子宫内膜癌[2]。这部分患者面临着治疗的困境,非常关心生育功能的保留。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对这些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大量证据表明肥胖、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3]。
作者:谢娅;孙红敏;张颖;史明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以及根尖周炎等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选取在我院口腔门诊科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就诊的患有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以及根尖周炎的患者146例,患牙为178颗,经患者同意后将所有患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9颗患牙采用一次性根管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89颗患牙采用多次根管治疗的方法,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d、1周以及1年的牙痛情况,随诊1年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并随访1年后,治疗组术后1 d牙痛发生率为35.95%,对照组为37.08%,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1周牙痛发生率为14.61%,对照组为16.85%,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0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79%,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得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多次根管治疗的效果好,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康雪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用无创呼吸机,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72 h后,观察组PaO2和PaO2等血气指标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可明显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尹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术治疗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早期微创术治疗重度高血压脑出血与神经内科保守治疗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创术治疗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迅捷简便、易于掌握、定位准确、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减少病死率,是治疗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刘晓婧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特布他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倍氯米松,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雾化吸入特布他林,两组患者均治疗7 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80%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通气/血流(V/Q)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祖华;陈益梅;钟德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并发放射性中耳炎患者的耳部清洁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80例鼻咽癌合并放射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指导、鼻咽部清洁、出院指导等内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耳部清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后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等。结果①对照组护理痊愈、显效、好转例数分别为10、12、6例,总有效率为70.00%(28/40);观察组分别为12、18、7例,总有效率为92.50%(37/4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照组不适症状发生例数8例,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例数为3例,发生率为7.5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咽癌并发放射性中耳炎患者的耳部清洁护理效果显著,且不适症状发生例数显著减少,值得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孙会文;张琴琴;牟雪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归纳总结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经验,为提高ADR监测工作水平、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院自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来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院ADR监测组织健全;院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开展多种形式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ADR报告质量;积极发挥药师和护士的作用;及时向临床及患者反馈不良反应信息;开发适合本院上报不良反应的便捷体系等措施。通过这些举措,我院ADR监测工作质量逐年稳步提升。结论结合本院特点及ADR监测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相应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能促进ADR监测工作水平逐步提高。
作者:郑志恒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尼古丁是烟草成瘾的主要物质,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等技术在尼古丁成瘾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通过尼古丁摄入的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两个方面,综述应用影像学技术探究尼古丁成瘾机制的进展。
作者:高万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